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山东威海利用“互联网+监管”提升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效率
时间:2023-09-07   

近日,威海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以下简称电子监管系统)正式上线,标志着威海市利用“互联网+监管”优势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迈出坚实一步向更精准、更智能的方向发展。 极大提升全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效率。

电子监管系统的上线也标志着威海市近年来持续推进的公共资源平台“1+N+1”系统建设完美收官。 电子监管系统与威海市建设工程电子交易系统、交通工程子系统、国土矿山整治工程子系统、政府采购电子交易系统、威海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服务平台等“N”个电子交易系统进行信息集成。 集合共享和相关集成,使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异地监管成为可能。

能耗管理平台说明书_能耗管控平台_威海企业能耗管理系统

电子监管系统可以根据提出的职责权限、监管环节、程序时限、监管对象、事项清单、信息交换等监管要求,定制网上监管权限、方式、内容等整个电子监管流程。通过行政监管部门,实现招投标、交易信息动态记录、全过程追溯痕迹。 行政监管部门、综合监管部门、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可以依据职权获取交易过程的相关信息,对交易项目进行网上事前、事中、事后监管。

能耗管控平台_威海企业能耗管理系统_能耗管理平台说明书

电子监管系统可以统计分析项目交易时长、节点、流程等信息,定位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共性问题、交易流程堵塞和监管盲点威海企业能耗管理系统,为完善监管措施、提升交易服务提供依据; 系统通过区域和历史交易数据对比分析,对投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评标专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判,定位串标、围标、专家利益关联等违法行为,实现对违法交易项目的查处。 预先警告; 行政监管部门可以对交易活动进行实时、历史音视频查看,对交易现场进行实时干预和及时处理。 同时,该系统可以方便监管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系统可对中标企业及参与检查的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抽查,并对抽查情况进行登记并向社会公开。

威海市公共资源交易电子监管系统的上线,将实现威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从现场检查、静态监管、行业监管向随机检查、动态监管、部门协作的转变,有效提高威海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效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显着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提高本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效率。

【能量人正在关注,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

北极星热电网讯: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贵州省发改委近日下发关于各市(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考核结果的通知)2018年人民政府。具体如下: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各市(州)政府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考核考核结果通知如下。

1. 目标完成情况

从全省情况看,2018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下降至每万元0.763吨标准煤,同比下降6.54%; 能源消费总量10685万吨标准煤,同比增加202.8万吨标准煤。 增长1.9%,全面超额完成国家提出的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97%以上的年度目标,能源消费增量控制在439万吨标准煤以内。 从各市(州)情况看,除遵义市未完成能源消费增量控制目标外,其余均完成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年度目标任务。 其中,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万元GDP能耗分别下降6.94%、5.65%、7.55% 、6.45%、5.85。 %、8.37%、4.4%、7.53%、9.69%,均超额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 能源消耗增量分别为49.9、73.3、9.3、18.2、43.4、3、26.5、21、9万吨。 标准煤方面,除遵义市外,其他市(州)均完成了年度增量控制目标任务。

经综合评分,贵阳市、黔南州考核等级超额,铜仁市、毕节市、黔南州、安顺市、黔东南州、六盘水市、遵义市考核等级完成。 对考核结果超额的贵阳市、黔西南州予以通报和表彰。

2、措施落实情况

(一)落实目标责任。 各市(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节能工作的决策部署,将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上级政府,建立健全节能协调机制,强化调度分析、节能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为实现实际操作,黔西南州组织县(市、新区)节能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全年召开3次节能减排调度分析会,落实目标任务。 除贵阳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黔东南州外,其他市(州)均将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除遵义市外,其他各市(州)均发布实施了本地区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 其中,铜仁市组织完成了铜仁市“十三五”节能减排规划编制工作。 “双控”目标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 各市(州)对所辖县(区、市)政府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情况进行考核并上报考核结果。 其中,毕节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铜仁市将考核结果在网上公示并向社会公布。

(二)产业结构调整。 各市(州)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为重点,因地制宜加快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 从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任务依然艰巨,形势十分严峻。 除铜仁市外,其余市(州)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占区域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的比重均有所上升。 ,下降的目标没有完成。

(三)节能资金投入和重点工程实施情况。 各市(州)围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工程,组织实施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大工程,充分发挥了重大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 2018年,全省共获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中央预算内项目12项,经费8673万元; 省财政安排资金18620万元,实施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146个。 大部分市(州)按照节能考核评价制度要求,严格控制新能源消费。 2018年,除六盘水市、黔南州外,其他同级市(州)财政均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安排了节能审查资金。 但各市(州)均未按时间要求汇总报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核信息。

(四)重点领域节能管理工作。 一是工业领域。 2018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完成对涉及化工、冶金、水泥等行业的144家企业监管,积极组织各行业工业企业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9%,超额完成国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的年度目标。 除遵义市、毕节市、黔东南州外,削减目标均未实现。 此外,其余市(州)均完成目标任务。 二是建筑领域。 通过严格控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和建筑节能分支工程验收备案,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稳步提高。 2018年,全省城镇新增建筑面积3204.99万平方米,100%符合国家节能强制性标准。 加强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社区评价。 2018年,贵阳市荣获8个绿色建筑项目、1个绿色生态社区。 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方面,黔西南州安龙县获批全省装配式建筑产业试点县,并率先采用钢结构装配式集成结构开展安龙县高级中学建设。 三是交通领域。 各市(州)制定并实施了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相关文件,实施了一批绿色交通项目,在绿色低碳交通领域开展了相关研究,积极推广新能源客车。 全年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105辆,占公交车新增和更新数量的93.49%,其中贵阳市、毕节市、黔西南州占比100%。

截至目前,全省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客车占比已达79.7%,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船舶占比比去年提高23%。 遵义市绿色交通城市区域示范项目、盘兴高速公路绿色循环低碳公路专题示范项目等4个项目通过交通运输部评审验收,为绿色交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省内交通。 四是事业单位领域。 各市(地)已完成100多家事业单位能源消费统计数据质量核查,数据质量顺利通过国家抽查。 全省共投入资金超过180万元推动事业单位示范单位创建。 共有5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单位、34家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通过国家验收。 贵阳市、遵义市节约型事业单位示范单位初选创建名额4个以上。 2018年,全省事业单位人均综合能耗、人均用水量、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同比分别下降7.9%、3.3%、5.7%,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五是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 严格按照《贵州省重点用能单位“百十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市(州)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省能源总量进行现场检查227个“万户”重点用能单位用能及节能目标。 评估和评估工作。 2018年,全省共82台锅炉进行了能效检测。 其中,燃煤工业锅炉、生物质锅炉、燃油燃气锅炉能效水平较2017年分别提高4.23%、6.58%、5.87%,共投资350万元支持。 5 家公司正在将锅炉从燃煤升级为燃气。 截至2018年12月,全省共淘汰燃煤锅炉308台。

(五)节能资金投入和重点工程实施情况。 尽管财力普遍紧张,但各市(州)在节能领域仍保持一定程度的投入。 除安顺市、前州市外,各市(州)均设立节能相关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重点节能工程、能力建设和宣传。 除东南州外,其余市(州)均提高了节能技术研发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了目标要求。

(六)落实节能扶持政策和市场化机制。 各市(州)认真落实节能环保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能效标识监督检查。 全年共开展电能计量仪表检定、校准服务台工作; 出动执法人员1382人开展能效标识专项执法检查,检查生产企业7家。 检查销售单位816家,未发现违法行为。

(七)节能管理和服务工作。 市(州)能源统计机构严格执行国家能源统计核算制度,严格控制数据质量,加强数据核查,开展业务培训贵州公共能耗管理系统,确保上报数据准确、及时。 各市(州)节能主管部门积极开展节能业务综合培训。 全年全省共培训450余人次,不断提升全省节能管理队伍专业水平; 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要求

2018年,各市(州)均完成了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节能工作重视不够。 一些市(州)存在节能力度减弱、要求降低、措施不力等问题。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困难。 毕节市黔西县30万吨/年乙二醇项目、黔西南州中电普安电厂项目、100万吨/年氧化铝项目等高耗能项目建成投产中国电投贵州省遵义市五征路,能源消费增长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各市(州)既要保证经济稳定增长,又要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目标范围内,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下一步,各市(州)要进一步提高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务实措施,狠抓落实,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总量和强度毫不妥协。 “控制”目标任务。 一是强化认识,狠抓节能工作落实。 各市(州)要强化“双控”基础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新能源消费数据报送,为全省新能源消费预警工作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撑。 二是深入开展重点用能单位“百千”行动考核,全面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 三是积极鼓励和配合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深度挖掘可再生能源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 四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节能降耗。 五要加强监督检查,规范标准,完善自身制度,狠抓落实,进一步夯实节能工作基础,确保完成“双控”目标任务。

附:2018年各市(州)人民政府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考核结果汇总表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9 年 9 月 6 日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