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简单解读青云QingCloud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
时间:2023-07-10   

当前,我国发展绿色、节能、智能建筑已是大势所趋。 但随着数字化改革的深入,楼宇也暴露出电气设备多、统一管理困难、系统复杂等弊端。 青云科技推出基于“云、网、边、端”一体化架构设计的双碳智慧建筑解决方案。

据不完全统计,人们80%的时间是在建筑物中度过的,无论是在家、工作、学习还是社交。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提高,用户对建筑的使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从最基本的舒适度开始,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智慧建筑的概念已经普及。

如果把建筑比作“身体”,那么智慧就像给建筑注入了“灵魂”,赋予建筑安全、智能、高效、节能等特性。 其中,在我国“双碳”目标下,建筑节能显得愈加重要。

建筑节能迫在眉睫

2020年,我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即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在促进发展的同时需要快速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因此,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仅依靠绿色出行、环保生活等传统方式是远远不够的。 相反,需要改变产能和电力结构。 数字技术驱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从技术角度来看,可以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对能源生产和消费进行有效管理。

建筑能耗作为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出口之一,受到政府和行业的高度重视。 2021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提出将碳排放量计算作为新建建筑的强制性要求,同时还要求全国城镇绿色建筑覆盖率达到70%。

从政府出台强制性规定的措施不难看出,我国建筑绿色、节能、智能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系统复杂、体系复杂等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智能建筑开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在近日举行的“青云双碳智能建筑解决方案媒体沟通会”上,青云科技物联网解决方案业务总监胡家友进一步分析了智能建筑发展遇到的挑战。 他表示,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是:

数据分散。 建筑涉及的细分系统复杂,包括能源应用、弱电智能、强电等十多个子系统。 不同系统的管理和数据采集标准不统一,异构数据显然无法支撑国家的建筑能源管理。 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

清远建筑能耗管理系统_建筑能耗监测平台_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

节能建筑并不节能。 目前,建筑领域节能多以节能措施的应用为导向,忽视能耗目标的制定,更谈不上将节能与预定能耗目标挂钩。 能耗目标是对整个建筑的能耗设定上限并进行量化,以便更好地规划能源消耗。

高能源消耗并不等于舒适。 高能源消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其实很常见。 一些五星级酒店或写字楼可能在室内环境中盲目追求“高标准”和“高服务”,从而导致建筑能耗较高。 这也是一个需要重点突破和变革的挑战。

节能与发展的矛盾。 如果说发展比作金山银山,那么节能则堪称青山绿水。 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鱼与熊掌兼得,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要在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到目前的1/3就是现在。

“云网边端”一体化架构促进建筑节能

针对各种挑战,青云科技提出,除了深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革外,还要坚持“双控”路线,以“能耗目标”为导向,更加注重以用户的实际体验为准。

首先,双控路线的核心目标是减少总量、降低强度。 当前建筑节能工作正逐步从提高建筑能效转向以降低实际能耗为目标,实施“建筑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是重要发展方向。 其次,能耗目标不仅框架建筑能耗,还为建筑系统设计提供逆向指导,从而实现真正有效的减排。 胡家友表示,目前能耗指标在建筑系统建设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业界更多关心的是“能减少多少”,却很少谈论整个建筑的能耗能控制到什么程度。 最后,用户体验无需赘述。 无论是智能建筑还是绿色节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都不应放弃。

青云双碳智能建筑解决方案架构图

基于成熟的建筑理念,青云科技推出了双碳智能建筑解决方案。 该方案基于“云、网、边、端”一体化架构设计,可连接大楼内所有可控电气设备,通过物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打通所有电气设备的监控和管理。边缘计算,从而打破信息孤岛互联。 终端自动采集的数据可以由上层应用程序进行分析和控制。

清远建筑能耗管理系统_建筑能耗监测管理系统_建筑能耗监测平台

具体来说,青云科技的双碳智能建筑解决方案可以为用户提供综合能源管理、碳排放管理、智能建筑可视化、智能建筑运营中心等垂直系统。

其中,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是通过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建筑内各种能源供应和消耗系统的相关数据采集、接入和监控管理,监控建筑能耗,进行建筑负荷预测和能源消耗系统。 通过调试、优化运行、数据挖掘等深度运营,建立可追溯的能源信息系统。 基于以“能耗目标”为导向的定量设计和优化,系统可以分析计算各部分的性能参数,围绕能耗目标,综合考虑建筑各部分的节能技术清远建筑能耗管理系统,优化设计与技术组合,相互配合,共同实现节能目标。

碳排放管理体系可以说是实现零碳建筑的基础。 其中,碳监测追溯模块协助建筑掌握日常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情况,满足国家、地区或第三方科研机构的监管要求,降低建筑碳减排合规风险。 为了实现碳交易效益最大化,碳排放管理系统还可以提升碳资产管理、碳足迹管理、碳汇项目管理、碳中和市场预测等能力,支持企业灵活参与碳交易贸易。 此外,碳排放管理系统依托碳监测追溯模块、碳模型、碳汇、碳足迹、碳中和市场等功能,实现建筑闭环碳管理。

智慧建筑可视化系统作为零碳建筑的报告中心、指挥中心和统一入口,支持建筑能源、碳排放管理、建筑运行状态可视化、楼层信息发布、预警、辅助决策、信息发布等管理工作。执行力,实现建筑能源和碳管理。 排放管理和运行状态可视化、可管、可控,完成建设数字化、智能化运行的目标。

智慧楼宇运营中心是楼宇管理人员、研发及运维人员的运营管理平台,具有状态监控(平面图、列表、拓扑)、风控管理、指标对比、设备台账、资产建模等功能同时提供智慧办公场景能力,支持智慧会议室、智慧工作站、健康空气等运营能力。 同时,运营中心还具备BIM建模和AI优化能力。 通过AI能力,能够不断学习用户日常能源消耗习惯、服务需求等因素,不断优化自身,更好地服务建筑用户。

据介绍,青云科技在江苏某政府办公大楼实施了双碳智能建筑解决方案,实现了建筑碳足迹的可视化,以及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智能控制,最终实现了30能源效率和运营效率提高%。 增加 10%,能源费用节省 15%。

此外,在河北某校园,青云科技通过精细化的空调、照明智能管理策略,降低了学校整体能耗和电费支出。 同时,通过能源的智能监测和自动控制,提高了学校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提高了效率,降低了人工运维成本。 最终帮助学校实现了电力消耗减少15%、碳排放减少10%。

写在最后

正如胡家友所说,“碳中和、碳达峰”的价值是国家设定目标后,由政府、社会各界、各企业、每个人共同推动和参与的。 相信,随着我国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领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指日可待。

世界铝网讯 截至目前,中铝公司自2011年以来已节约365万吨标准煤,能效水平由行业落后上升到目前的中上水平,并正在向中上水平迈进。

据悉,2012年以来,中铝公司以经营转型为抓手,以CBS模块建设推广和项目投产为有效载体,深化经营转型,推动管理提升,开展能效提升试点工作。 2013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能源效率提升工作。 4年来,各企业在公司规划的指导下,持续扎实推进能效模块应用,并通过项目体系,着力提升公司内部关键能效指标。 2015年,中铝吨氧化铝综合能耗、吨铝锭综合交流电耗分别下降28.35%、2.77%,提前完成吨氧化铝综合能耗下降2.5%、2.5%的目标。到2015年,按照国资委要求,吨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下降1.65%,吨铜冶炼综合能耗下降16.64%; 公司2011年、2012年节能22万吨,2013年节能119万吨,2014年完成117万吨,2015年1-10月完成84万吨,预计实现年度节能超1的目标连续三年产量万吨标准煤。 但2015年实现节能100万吨仍存在挑战,需要公司各企业继续努力。

能耗能源运营管理工作总结_能源能耗管理运营_能耗管理在哪个部门

为给会员企业能效提升提供有效支撑,确保能效提升工作在全公司有效推进,中铝公司加强总部管控和指导服务,重点抓好CBS能效建设和推广模块和实施重大能效提升项目。 做好各项工作:一是以模块化管理聚焦能效提升,建设推广“电机管理、电解过程、蒸汽过程、加热过程、能效管理”等五个能效模块,推广应用“能耗桥分析、能源成本管理、能流分析、负荷曲线分析等十六种提高能效的工具和方法,开创了“模块化能效提升”的管理新模式;撬动杠杆能源能耗管理运营,从整个能源入手贯穿能源设计、能源采购、能源转换、能源使用、余热利用等影响能源效率的价值链,有效延伸原有能源管理的范围和深度,4年开展90个能效提升项目,实现了节能降耗降低成本23.76亿元,堵住能源损耗的出血点;三是共享并制定定期时间表,展示改善成果。 通过现场分享和集中视频分享,共分享了25个案例,展示了中铝能源管理水平行业的稳步提升,从基于经验的管理到模块化的精益管理,从粗浅的观察到估算能耗科学准确地计算能源流全价值链的生命周期,从单纯依靠技术升级降低能源消耗到管理加技术与能源效率的深度融合,提高能源效率,能源管理逐步转型从过去的分散管理转向实时集中信息管理的能源管理中心,实现了能源效率提升的观念转变和能力提升。

据了解,国家“十三五”能源规划的任务是控制煤炭消费,总体思路是优化能源布局,核心内容是能源安全和能源利用效率。 因此,提高能源效率不仅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自然和谐的需要,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需要。 “中铝各单位应以能效提升和模块化管理为手段,从能源成本角度衡量制造环节和各能源环节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能源最小化的目标“中铝公司对未来能效提升工作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