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2020年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奋力打赢“双战双胜”
时间:2023-07-10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工业稳定增长

2020年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奋力打赢“双战双胜”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和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的艰巨任务,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科学统筹做好防疫物资保障和复工复产,认真开展“六稳”六保工作,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努力打赢疫情防控和工业稳定增长“双战双胜”。

以扩产保供应为重点,圆满完成防疫物资保障任务

引导企业快速转产、扩大产能。 去年疫情发生后,省工信厅立即连夜安排部署,各省市县联合建立重点企业专项专员机制,为企业纾解困难。 制定扩产保供十项措施,河北省分别有57家和840家企业进入国家和省重点生产企业名单。 去年,全省建成千余条口罩生产线,22家企业转产防护服。 口罩、防护服日产量从12万只、零套跃升至2240万只、6.9万套。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建立熔喷布等关键原辅材料统一调配机制。

坚决落实国家调拨指示,向武汉等地调拨近100万套防护服,做好神农架林区、西藏阿里、新疆巴州等14个国家、友好省州的支援工作,圆满完成国家分配任务。

抓复工促复产,主体稳增长成效显着

强化作业调度。 去年疫情发生后,省政府成立工业发展协调小组,实行周调度机制,推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 河北省先后出台“疫情防控+推动复工复产+扶持措施+精准服务”等政策文件。 在逐月实现正增长后,又实现了持续正增长。

强化产业链协同。 省工信厅编制钢铁、食品、生物医药等24条优势产业链全景及龙头企业配套地图,发布产业链集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汽车、轨道交通、新型显示等领域,全面梳理上下游企业和重点产品的行业断点和堵点。 河北省建立了跨区域协调复工复产保障机制,统筹协调省内外20多个省市15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复工复产; 建设河北省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云平台,发布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举措。 邯郸市成立钢铁、装备、食品等7个产业链扶持小组,解决问题450个。

强化套餐服务。 河北省深入开展“三保四帮扶六保五到位”、“百企帮扶”百日攻坚、保联“大巡查”等行动。 联络组实现了1.3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协调解决问题1.5万余个。 组织开展“政策面对面”视频解读27场,点击量超2200万次。 去年9月底,13.8亿元无争议欠款全部结清,提前完成国家目标任务。

加强产融合作。 去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与23家金融机构签署支持工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合作协议,融资金额分别为9070亿元和12427亿元。 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合作,开展“温暖企业护航”、“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整合对接等活动,已为3000多家企业提供了超过专项信贷800亿元。 雄安新区、廊坊市入选国家产业融合合作试点城市。

补短板铸长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果

数千项技术创新再创新高。 去年,河北省实施省级重点技改项目1663项,同比增长60%,创11年来最好成绩,技改投资增速比全国高2.9个百分点全国。 省级工业企业互联网平台改造升级并投入运行。 建立工业诊所40个,出具诊断报告2400余份。 河北省乳制品、汽车轮毂、家电板材、商用车专用钢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

工厂能耗管理_工业能耗监测管理_沧州工业企业能耗管理系统

设计赋能效果明显。 “工业设计+”行动深入开展。 去年,河北省培育企业设计中心95家,组织工业设计进企业、园区、集群等活动150余场,服务企业3600多家。 2020年,中信开诚消防侦察机器人荣获中国优秀工业设计金奖,河北省14项产品荣获红点、iF等国际知名设计奖。 第三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成功举办,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过1200万人次。 首届金芦苇工业设计奖完美落幕,吸引了国内外8393件产品参与。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实施研发机构扶持计划,开展“百校千企”产学研活动。 去年,河北省新增工业企业研发机构1482个,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16家,培育省级制造业企业10家。 产业创新中心试点和44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河钢唐钢、科林电气被评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0家企业成为国家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 兴钢“精益六西格码创新管理经验”被评为国家质量标杆,石家庄君乐宝荣获“中国行业奖表彰奖”。

工业化与工业化融合不断深化。 去年,河北省制定印发汽车、石化、县级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成功举办5G+工业互联网应用推进会,培育54个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示范项目、6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示范项目。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动4000多家工业企业上云。 河北省入选国家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首批试点,24家企业通过评估,位居全国第一。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进一步推进。 去年,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京津经(工)信厅举办应急、汽车、大数据等产业转移活动28场,参与企业1000余家。 与京津经济(产业)信息化部签署《加强应急产业合作备忘录》,京津冀应急产业对接云平台成功上线,700余家企业入驻。

区域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去年,河北省创建了3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省级产业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县、30个食品工业强县。

培育产业新动能,新兴产业跑出“加速度”

数字经济正在加速培育。 去年,河北省制定印发了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突破和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据经济联合会统计,去年电子信息产业收入同比增长8.8%。 目前,京津冀大数据综合实验区在线运行服务器规模已超过180万台,建立了10个省级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唐山、廊坊、秦皇岛成为省级信息消费示范城市。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积极实施重大新药产业化、国际化和仿制药质量提升工程。 去年,全省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同比增长15%。 加强重大技术装备研发,75个产品荣获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多项产品实现进口替代。 去年,河北省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5.3%和6.6倍,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7.8%。 唐山组织开展“决战加速年”攻坚新产业活动,推动66家传统企业跨境转向新兴产业,完成投资260亿元。

未来的产业已初具规模。 去年,河北省牵头印发全国首个应急产业发展规划,发布河北省重点应急企业和产品推荐名单,成立河北应急产业联盟,举办2020中国·唐山国际应急产业大会会议指出,加快推进张家口、淮安、唐山开平国家基地建设,产业规模超2600亿元。 制定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和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产业项目106个沧州工业企业能耗管理系统,收入超1400亿元。 秦皇岛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康复辅具产业创新大会,全省康复辅具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张家口冰雪装备产业基地被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签约冰雪装备装备项目41个。

优惠服务企业,民营经济活力不断迸发

政策引导持续发力。 去年,河北省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措施》,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表彰100家优秀民营企业和10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助推民营企业发展。

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去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省政府领导宝莲县片区特色产业工作方案》,8位省政府领导确定了宝莲县22个特色产业集群。 组织开展“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大赛”等30余项活动,全省县级特色产业集群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

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河北省实施“五减六促”行动,去年为中小企业减少税费租金利息725亿元; 组织公益活动105场,服务企业1.2万家; 着力打造6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拥有3个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印发《河北省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线上线下培训1.25万人次; 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78家,争创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1家,位居全国第四。

工厂能耗管理_沧州工业企业能耗管理系统_工业能耗监测管理

聚焦绿色发展、推进转型,工业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圆满完成去产能任务。 去年,河北省压减平板玻璃、焦炭产能840万重量箱、220.6万吨,完成12家重点污染工业企业搬迁。

大力实施绿色制造。 去年,全省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23家,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25家; 省级以上绿色公园8个,其中国家级3个; 3个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

加快推进工业节水。 去年河北省创建工业领域节水企业103家,4项技术列入国家工业节水技术、工艺装备目录。 德隆钢铁、首钢迁安入选全国“节水领跑者”名单。

扎实做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作。 河北省去年完成了13家企业的综合评价。 承德实施矿山尾矿及新型墙体材料项目44个,宝通矿业成为河北省首个挂牌的环京砂石骨料基地。 河北省完成128家工业企业堆场改造。

2020年,河北省将推广新能源汽车(标准车)64230辆,完成年度任务的214%。

推动改革开放,创新模式吸引企业落地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驻省政务服务大厅工作组行政审批率100%。 圆满完成6项省级重点改革任务和3项改革试点任务,被评为省深化体制改革考核优秀单位。

对外开放开创新模式。 去年,河北省召开全省数字经济发展大会,成功举办数字贸易合作、雄安数字交易、河北数字经济发展、第五届中国数字大坝等高峰论坛,在线视频点播超过1555万人次。 支持沧州举办中国与中东欧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视频信息交流会和线上对接会。 600余家企业和商协会代表参加,签署了近百份合作意向和备忘录。

抓责任强化管理统筹发展和安全工作

开展电磁环境清理整治专项行动。 去年,河北省查获“黑播”案件97起。 在5G网络建设方面,河北省已完成698个卫星地球站频率协调。 河北省无线电监测能力考核位居全国第一。

民爆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零发生”。 去年,河北省开展3轮监督检查,整改隐患174项; 修订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60余次。

盐业生产供应稳定。 省工信厅认真落实食盐专营政策,规范无碘盐和工业盐管理,实现食盐市场不缺货、持续备货、不涨价,确保合格碘盐覆盖率超过90%。 (米彦泽)

图片来源网络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吴军

中原经济区30个省级城市中,谁的实力最强? 7月4日,《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18)》发布暨推动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省社科院召开。

报告显示,在中原经济区省级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中,郑州得分遥遥领先,27项基础指标中有20项排名第一。

中原经济区省份所辖城市排名:

郑州综合得分最高,多项指标排名第一

2018年7月4日,省社科院编制发布的《河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8)》公布了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

中原经济区包括哪些城市?

省社科院原院长、《2018年河南经济发展报告》主编张占仓表示,中原经济区以郑汴洛都市圈为核心,以中原城市群为支撑覆盖河南全省,并延伸至安徽、山东、河北周边地区。 以及山西部分地区,包括30个省辖市和3个区县。

图片来源网络

中原经济区实力如何?

张占仓表示,截至2016年底,中原经济区总人口已达1.64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85%; 总产值6.1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8.2%,经济总量仅次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是我国区域第四增长极经济发展。

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中,哪座城市最具竞争力?

“在综合竞争力评价中,郑州作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27项基础指标中有20项位列第一。” 张占仓表示,在综合经济竞争力评价中,郑州得分93.25分,遥遥领先。

早在2016年,郑洛欣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和平台纷纷落地郑州。 国务院还明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未来,郑州不仅要作为中原经济区和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还要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力争走在全国城市竞争力前列。

据了解,2017年,郑州地区生产总值9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8.2%,郑州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总量的20.3%;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3143元,比上年增长6.5%。 郑州市民生福利综合指数为107.7%新乡能耗管理系统厂家排名,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

前十榜单,河南占据8位

除郑州外,省内其他省会城市的发展情况如何?

报告显示,2017年中原经济区省级城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27项指标涵盖经济规模、发展速度、科技创新、城乡结构等。

排名中,洛阳紧随郑州,以57.74分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

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万世伟表示,洛阳作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虽然落后于郑州,但与其他城市相比优势明显。 从指标排名来看,洛阳市一级指标表现较上年有所提高。 其中,经济发展指数和支撑要素指数排名第二,结构质量指数排名第四。 在11个二级指标中,洛阳在对外经济、金融、医疗卫生等方面排名第二,其他指标也都在前5名之内,唯独发展速度指标较低,排名第13位。

梳理30个省辖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发现,前十名中,河南有8个城市。

许昌市、焦作市、新乡市、邯郸市、蚌埠市、南阳市、济源市、安阳市排名第3至第10位。

图片来源网络

南阳、鹤壁、晋城排名为何下降?

一波又一波。

对比2017年和2016年榜单发现,河南省会城市中,郑州、洛阳、焦作综合竞争力排名与上年持平,南阳、鹤壁、信阳排名略有下降。

其中,南阳由2016年的第5位下降至2017年的第8位,鹤壁由第14位下降至第18位,信阳由第23位下降至24位,其余省市均实现上升。

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三个城市竞争力排名下降呢?

据张占仓分析,南阳市的特点比较明显。 经济发展规模指标排名较高,但人均指标、结构指标和支撑要素较低。 如何用经济总量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不过,鹤壁排名的下滑与指标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 鹤壁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单位GDP能耗、研发经费、研发投入强度等多项指标均相对落后。

此外,省外山西晋城(下降10位)、运城、长治的综合经济竞争力也略有下降。 对此,张占仓认为,原因是这些城市经济增速相对缓慢,新出台的能源消费指标表现也相对落后。 (编辑 高玉言 施尚静)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