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计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降低13.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单位工业增加值将大于全社会增加值。排放强度显着下降。 “十五五”期间,基本建立高效、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确保到 2030 年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早在去年,在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中,“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就被列为“碳达峰行动”之一。碳达峰十大行动”。一。今年6月,辛国斌副部长指出,下一步将在工业领域启动实施碳达峰行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碳中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董秀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去年提出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到具体实施方案的出台,在政策方面,其内容更加科学细致,逻辑更加严谨。工业碳达峰指引越来越具体、实施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去年提出的“双碳”目标到现在的《规划》,时机和节奏更准确,更准确。有利于实现工业领域“双碳”目标。
与传统制造相比,绿色产业链的不同之处在于整个生产过程更清洁、更清洁、更低碳,并且与新能源系统息息相关。视觉中国
钢铁等行业开展煤炭减量化替代
工业部门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工业部门的碳达峰对于全面实现碳达峰至关重要。为此,《规划》提出深度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的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在深入推进节能减碳方面工厂能耗管理系统,《方案》指出,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有序推进钢铁、建材、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稳定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推进煤炭质量分级高效清洁利用。合理引导工业气体和化工原料增长。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加快实施节能减碳转型升级。
对此,林伯强表示,节能减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节能,即通过技术进步尽可能节约能源,通过循环经济降低能源消耗;二是积极寻求替代能源,以天然气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煤炭,走电气化减煤之路。
关于电动化终端改造,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电动化改造进展如何?林伯强指出,技术上不难,关键是价格比较贵,而且现在电力主要以煤电为主,现实中用天然气的压力也比较大,尤其是现在的时候供气比较紧张。用火电支持电气化不利于碳减排,只能通过新能源支持电气化,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从长远来看,必须走电气化,因为未来风能、光伏等清洁能源将主要以电力的形式出现。
董秀成建议,在我国高耗能行业如何减煤方面,可以将钢铁、建材、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纳入碳市场交易体系,以促进减排和减碳。
在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转化方面,《方案》还明确,要推动重大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创新突破和转化应用,促进工业减碳通过工艺流程创新和生产流程再造实现减碳减排。部署“减碳脱碳”基础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在推进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在温和条件下利用和储存以及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以水泥、钢铁、石化化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聚焦低碳原材料替代、短流程制造等关键技术,推动生产制造工艺和装备创新转型,并减少工业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积极推进绿色制造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共识。许多国家对工业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也要求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绿色制造是在保证产品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产品从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到拆解回收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最高,危害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危害最小,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规划》强调,我国将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建设绿色低碳工厂。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支持汽车、机械、电子、纺织、通信等行业龙头企业,在供应链整合、创新低碳管理等重点领域发挥引领作用,应用贯穿产品设计和原材料采购的绿色低碳理念。 、生产、运输、储存、使用、回收,加快构建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和标识体系,推动全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
记者注意到,国家层面也将绿色发展确定为制造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方针,全面部署和实施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 ,积极推进低碳、循环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林伯强表示,与传统制造业相比,绿色产业链的不同之处在于,整个生产过程更加清洁、清洁、低碳,并且与包括风电在内的新能源系统息息相关。 、光伏发电、电动汽车、储能、CCUS(碳捕获、利用和储存)、智能电网等,也是未来绿色产业链的发展方向。
董秀成表示,绿色产业链是指整个产业链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强调绿色生产,生产过程中上下游资源的集约利用不浪费。同时,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等绿色制造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已有龙头企业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建设。施耐德电气提出,要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零部件采购、制造、运输交付、后期回收等各个关键环节实施碳减排目标,促进协同发展。供应链上下游的碳减排。
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当前,制造业正快速进入行业全面数字化的新阶段4.0、。工业企业高度重视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各个环节的广泛应用,包括生产流程、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对数字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提供了核心支撑。
积极推动工业部门数字化转型也是重点任务之一。 《规划》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对工艺流程和装备进行绿色低碳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持续推进工艺创新、设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能为行业绿色转型带来哪些作用?目前情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赛迪研究院节能环保研究所副研究员谭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数字化赋能工业绿色转型具有精准、及时、全流程系统化等优势。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工业能源管理关键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专业应用,保证数据采集和传输的效率和准确性;帮助制造业实现“源-过程-端”系统化、全过程节能 帮助企业提高自主排放管理能力,是企业进行排放管理的有效工具;可为各级政府提供大数据监控手段,监控企业能耗乃至制造业整体运行状况。
据了解,国际上已有关于利用数字技术加速绿色转型的研究和探索。根据全球电子可持续发展倡议 (GeSI) 的研究,数字技术可以通过赋能智能制造和智能能源等行业,在未来十年将全球碳排放量减少 20%。在推进净零排放目标的过程中,美国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包括发布数字排放标准、为节能车型开发提供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政策工具.
谭力建议加快培育数字节能第三方服务主体,丰富数字技术服务供给。提升数字节能产品供给能力,最大限度发挥供给侧牵引作用,推动数字技术进步,带动制造业绿色转型。
《方案》提到,要加强企业需求与信息服务供给的衔接。谈及目前企业利用数字化进行绿色转型的应用情况,谭力表示,我国对数字化赋能工业节能已有系统规划,并投入大量资源推进工业企业能源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保护。比如能源管理中心的建设,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的大型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企业。但客观地说,在技术应用方面,数字技术和绿色技术还没有完全对接。
“下一步,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数字技术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创新,加快机器视觉、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排放等工业过程中的应用减少和回收。”
p>
更多信息请下载21财经APP
上一篇:从管理中谋取利益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钢铁行业节能减碳转型升级实施指南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