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化肥厂的“新纪录”
时间:2023-07-30   

年产40万吨合成氨装置。青海云天化公司提供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新闻盘点2021年青海工业经济亮点,青海云天化国际化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云天化公司)绝对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

一家连续亏损近8年的化肥厂,2021年实现产值21.97亿元,利润2.47亿元,一举跃居行业前列。 青海云天化公司“华丽转身”的密码是什么?

早春3月,记者深入青海云天化公司走访后发现,这一成绩的实现虽然受到2021年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但其核心离不开公司的“更新”选择: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为企业铸就了最坚实的基础。

这是一场持续三年的战斗!

成品发货。摄影:宋翠如

筑基——强内功迎接挑战

青海云天化公司是生产、销售尿素、复合肥等化肥的专业企业。 2018年之前,他们一直在经历供应链效率低、运营能力弱的“阵痛”。 痛定思痛后,是继续等待产业春天的到来,还是正视困难,积极求变,重塑产业和产品结构,这是摆在青海云天化公司面前的两条路。 最终,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着力改善经营,努力突破困难,聚焦增长点和潜力点,堵住损失点。 这是青海云天化公司2019年提出的发展目标。

于是,他们将目光从生产简单的基础肥料产品转向了特种肥料、功能肥料、复合肥料、水溶肥料等高端产品。

在包装车间,记者看到一袋袋包装好的水溶肥被全自动机械臂整齐码放,等待叉车运至装卸点。 青海云天化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吴秀玲介绍,这是因为他们投入大量资金自主研发绿色产品。 “化肥是粮食的‘粮’,随着市场要求越来越高,化肥也需要向更加经济、节水的方向发展,甚至需要具备一些特殊的功能。例如:可溶性需求,针对不同作物的营养需求,添加适当的中微量元素,提高作物产量,近两年我们进一步挖掘中高端市场的增长,带动整个品类向更高端的方向。” 她说。

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优化生产结构和加工布局,努力实现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创新营销模式,全方位打通营销渠道。 复合肥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能提高近30%。 为2021年“扭亏解难”提供了坚实保障。

如果问青海云天化公司变化最大的是什么,管理方式的转变一定是其中之一。 “通过对标一流企业,我们现在各方面都更严格、更规范、更精细,效率也有了显着提升。” 吴秀玲说道。 通过对标国标/企业标准体系要求,落实集团风险防控要求,对标现代企业管理要求; 公司内部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制度、流程修订完成率100%,并已完成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实现了“四个达标”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采购端——严格控制大宗原材料成本。 通过战略采购与“背靠背”运营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在生产中使用低成本原材料和配方化肥厂能耗管理系统价格,确保公司产品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生产端——提高设备运行质量。 化工设备实现6次“百日红”,复合肥设备实现34次长循环,能耗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化肥厂属于高耗能_化肥厂能耗管理系统价格_化肥厂用电量

物流侧——提高吞吐能力,建立动态循环库存管理计划,建立仓库数据看板; 通过有限的仓储能力,实现了125万吨的物流吞吐量,成品周转率从6次/年提高到47次/年。

销售方面——立足“三新”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产推出颗粒硫酸铵等新产品,积极开拓互补市场和尼泊尔等海外新市场,弥补突破销售季节的限制,积极探索新的产品销售模式,实现营销增值。

年产10万吨大元素水溶肥设备摄影:宋翠如

进取——绿色生产为主线

近年来,青海积极推广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绿色生产新方式。 一批产能和环保达标落后的工厂被关停或整顿。 与此同时,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不断涌现,绿色产品层出不穷地推向市场。

根据绿色发展的新要求,青海云天化公司研发了复合肥尾气处理装置,创新性地减少了尾气污染因素的排放,解决了行业难题,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废水。

记者来到位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甘河工业园的青海云天化公司。 园区内无刺耳噪音、无飞烟,整洁有序。 “天气热的时候,我们厂里到处都是鲜花,池塘里还有荷花,就像一个大花园,非常漂亮……”工作人员施杰带着几分自豪说道。 。

走进生产车间,地面光亮清新,没有任何刺鼻的气味。 偌大的空间里,只有几个员工穿梭在排列整齐的生产线之间。 “这几年,我们不断对环保设施进行升级改造,采用了先进的布袋除尘技术,解决了尿素造粒塔的‘拖尾’现象。我们还大力推广节能环保的应用。低位热能等减排技术,不仅减少了能源消耗,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碳排放。” 青海云天化公司生产管理部部长欧秋生介绍。

传统化工企业改变以往发展模式和理念,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智能“画”能源,分享青海绿色发展红利。

“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在企业生产发展中坚定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集约用地、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低碳能源。今年,我们正在积极努力申报‘国家绿色工厂’。” 青海云天化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何光林如此表示。

据了解,截至目前,青海云天化公司已有工信部公布的绿色产品22个,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绿色设计产品26个,其中尿素产品列入绿色设计名录。首次推出产品。

2021年至2022年,公司还预计投资350万元实施厂区污水净化分流工程,减少公司污水产生量,降低安全环保风险; 为提高公司废水资源化利用水平,预计投资4500万元建设废水资源化利用及减排项目、循环水污水、生化处理废水、淡化浓水的回收处理、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回收利用,不仅提高了公司废水利用率,也增强了公司的环保竞争力。

求变、求创新、求品质,最终取得积极成果。 青海云天化公司自主研发并申请国家节能专利27项。 循环经济和科技创新的强大动力极大地促进了该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

求变——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动力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青海云天化公司抓住时代机遇,依靠科技创新降低生产能耗,也为安全生产插上“智慧”翅膀。

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背后,是青海云天化公司作为行业领军者的具体行动。

随着节能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清洁低碳转型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大趋势。 青海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加快推进公司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将超越安全环保的刚性要求,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 自觉承担起保护“三江源”、“中国水塔”的政治责任,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破解困难的手段。 该局的切入点:淘汰35吨燃煤锅炉,实施粉尘回收技改项目,回收汽轮机蒸汽副产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进行道路维修、植树种草、防腐保温。

特别是水资源方面,通过公司内部用水量同步分析、跟踪和生产经营的持续改进,水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和完善,在节水降耗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公司生产用水、生活用水量大幅减少,生产用水量由2019年的280.12万立方米减少至2020年的253.26万立方米,生活用水量由2017年的21.15万立方米逐步减少至2020年的10.8万立方米,公司成功申报2021年节水型企业。

据了解,青海云天化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合理用水和技术创新改造。 循环水系统方面:通过原水软化和稳定运行,合理提高循环水浓度,合成、尿素循环水浓度比提高到10倍,减少循环水废水排放,使为公司废水减排、节约生产用水做出贡献; 淡化浓水回收方面:通过提高反渗透浓水回收率,改善水资源。废水减排方面:通过技术改造,合成氨装置蒸汽伴热及凝结水回收工程改造,富蒸汽回收项目增加了凝结水回收量,回收了部分余热。 ,减少热能和水资源的浪费。

不仅如此,面对“减碳”工作,公司加大了自身的力度,通过完善现场6S管理、优化生产工艺、建设危险品等一系列措施,废物仓库、主要排放口改造升级,加强了原材料收购、产品生产过程、产品使用和回收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管理,建立了无害化的绿色制造体系,节能、环保、高品质。 公司连续两年荣获青海省绿色制造“先进单位”称号。

发展永不停息。 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青海云天化公司将以新的速度、新的力量、新的贡献,开创新的局面。

让企业绿色美丽

随着人们对青海生态价值的不断重新认识,绿色正成为青海发展最引人注目的底色。 这也给传统产业转型带来挑战,要求企业坚持生态优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实际行动,在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领域有所作为。治理等,努力成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绿色低碳,一端与经济发展相连,另一端与蓝天白云相连。 面对旧动能和重污染,产业结构优化是必由之路。

传统产业创新效率提升,流通体系不断优化。 短短三年多时间,青海云天化公司扭亏为盈,逆势上扬。 从原来的“两高一低”到“两低一高”,实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

青海云天化公司的发展启示我们:提高绿色发展质量,不能仅仅满足于看到绿色、看到水,还要让绿色发展更有活力……

“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如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践行绿色发展目标,是每个良心企业都应该思考和践行的问题。” 青海云天化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何光林严肃地说,这句话表达了青海众多企业响应国家号召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围绕绿色工厂建设,青海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依靠科技创新方法,优化绿色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断“净化”自身。 在发展的同时,也把公司打造成一座大花园。

创新驱动发展,愿景决定未来。 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青海云天化的自主创新不仅体现在产品上,更体现在生产技术上。 蒸汽发生、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等新技术已成功转化为多个化肥行业的生产标准,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工业化进程。

思想有多远,脚步就有多远。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引领——这是青海云天化公司2019年提出的发展目标。为此,企业主动准确认识变化、科学应对、积极求变,重视激活高新活力——高质量发展,重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特别是在现有绿色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促进工厂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为市场和用户提供绿色健康产品。 进而有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着力夯实产业基础,推动产业链现代化。

随着“四地”建设扎实推进,青海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指南,坚持工业绿色发展方向,着力推进节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当前,青海已将工业发展主攻方向转向高质量发展,一条产业转型绿色“碳”之路已逐步铺成。

青海企业也应该信守承诺、追求目标、担当责任:为人民守护蓝天,走出一条科技突破、绿色生态的新路,建设更加环保、生态的花园式企业。 我们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道路。

4月14日,德州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继往开来、争创一流”主题第七次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德州发展和发展局党组成员曹文赞莅临指导。发改委二级研究员、新闻发言人介绍德州市发改委。 关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向工作的信息。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德州新能源发电量将达到91.9亿千瓦时,是上年的两倍。 数量全省“双第一”。

实施能源消费“双控”,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绩效

坚持把节能减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不断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体系,圆满完成“双控”目标任务控制能源消耗,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完成能源消费“双控”考核任务。 认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节能减碳的关系,加强对县(市、区)的指导和帮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推动能源消费、煤炭消费控制计划落实; 加强重点企业能源管理,加快能源消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有序淘汰落后动能; 抓住政策红利效应,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努力扩大“四新”经济规模。 2021年,德州单位GDP能耗下降4.3%,圆满完成省考核目标,实现控制能源消耗、促进发展的“双胜利”。

二是实行预算管理,确保新项目进入。 按照能源预算管理要求,对德州市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项目,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来源,通过开发新能源、挖掘能源等措施,发挥企业内部潜力,腾出能耗指标,协调支持新上项目高质量重点项目建设。

三是加强监管调度,对重点企业能源消耗、煤炭消耗进行管理。 落实调度通报和预警约谈制度,及时了解重点企业进展情况,确保能源消耗、煤炭消耗按计划推进。 今年一季度,德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同比下降11.6%,能源消费“双控”工作有序推进。

下一步,德州市发改委将继续重点抓好能源消费和煤炭消费的控制,一方面确保实现能源消费强度降低3.6%的目标; 另一方面,着力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继续开展单位能效评价工作。坚持能源消耗产出效益评价制度,逐步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范围,强化评价结果应用,制定差别化要素配置政策,减少能源消耗产出效益。 C、D类低效县(市、区)和三、四类县。低收入企业用能,腾出资源要素统筹,优先支持A、B类县(市、区)。二是继续加强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管理,严格落实“五减替代”对新上马的“两高”项目进行产能、能源消耗、煤炭消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等方面的考核,对“两高”行业实施闭环管理,确保能源消耗、煤炭消耗只减不增。 加强对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充分发挥能源消费在线监测系统的预警作用,杜绝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技术力量,指导帮助低效率企业分析差距原因,制定技术改造方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动力

德州市发改委围绕“发展绿色能源、助推动能转换”重点任务,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走出了一条风能、太阳能综合集成开发利用之路和生物质能。

2021年,德州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1.9亿千瓦时,比上年翻一番,全年新能源装机容量173万千瓦,实现全省新增发电量、新增装机容量“双翻” 。 截至2022年3月末,德州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615.4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三。其中,已并网风电项目49个,累计装机装机容量287万千瓦,居全省第二位,目前在建项目21个,总容量105万千瓦,今年年底将全部建成并网。

同时,为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德州市发改委积极争取全省储能示范试点,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储能设施建设。 2021年,德州三峡能源青云储能电站项目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储能示范项目,成为七个示范试点项目之一。 今年4月初,省能源局公布了2022年度储能示范名单。 三峡能源庆云储能电站二期、山东电工电气临沂储能示范项目成功入选。 其中,庆云二期储能项目将竣工。 成为全国最大的电网侧共享储能电站。

下一步,德州市发改委将牢固树立德州市“一盘棋”的思想,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国土空间、电网接入和消纳等要求,坚持一体化发展、稳步前进。 重点推进平远、齐河、临沂、禹城、宁津等5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设。 到2022年底,德州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将超过70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超过100亿千瓦时。 一是规划引导。 坚持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开发建设,深挖发展资源,因地制宜编制《德州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扎实推进德州市可再生能源健康有序发展再生能源。 《方案》预计4月底完成。 二是抓示范带动。 以齐河、平远作为全省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展试点县重点县德州企业能耗管理系统,坚持高规格、高起点、高质量推进,着力打造和启动“德州经验”和“齐河经验”。示范”,带动非试点县全面推进。 三是抓好项目进展。 实施新能源项目攻坚行动,筛选确定投资体量大、要素保障扎实、带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发挥抓总体作用,积极依托服务,按月调度协调,全力保障项目用地、电网准入、资金等关键要素,推动项目高质量建设。

启动开展“双碳”工作锚定绿色低碳发展方向

围绕碳峰值碳中和“3060”战略目标,持续统筹推进减碳、减排、绿色扩张、增长。 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市要尽快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结合本地实际,谋划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根据上级部署,德州市成立了德州碳大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正在编制《德州碳大丰工作方案》 。 目前,《德州碳达丰工作方案》框架(初稿)已初步确立。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