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北海铁山港(临港)工业区。
柳钢集团防城港钢铁基地冷轧厂。罗荣军/摄
玉柴集团发动机生产线。卢友华/摄
上汽通用五菱宏光生产线。周敏/摄
“十三五”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着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
这是极不寻常、异常艰难的一年。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多重困难挑战交织。 处在爬坡过坎关键时期的广西工业,迎难而上,在考验中挺立,逆势突围。
这是“危”与“机”并存的一年。 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变革下,传统经济模式经受风雨洗礼,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应运而生。 加快转型升级的广西工业,在“危”中培育“机”,在“机”中求变,在突破中前行。
逆势求变,迎难而上,创新思路。 2020年,广西工业做强做强、活力四射,为“十三五”的完美收官打下坚实基础,为“十四五”开局蓄势待发。 .
1 你怎么看2020年广西行业答题卡?
“稳”有基础,“进”有动力,“好”更明显
2020年11月,广西工业经济迎来重要拐点。 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累计增速分别为0.5%和0.4%。 产值和增加值累计增速首次由负转正。
从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幅下滑,到上半年、三季度企稳,再到全年由负转正——广西工业经济曲线勾勒出高位——意气风发向上奋斗。 正是这份难得的工业答卷,为区域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翻开广西工业成绩单,“稳”根基不断夯实——
工业经济继续向好。 行业继续保持正增长。 2020年4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后,已连续9个月实现正增长。 预计全年增长0.5%。 工业投资逆势上扬。 预计全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9.0%,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高于全区固定投资5个百分点,成为稳中向好的主要支撑力量。投资增长。
产业链供应链稳步完善。 主要产业链支撑作用明显。 汽车、机械、电子信息、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绿色家居等产业链产值增速高于全区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是产业链的主力军区域产值增长。 产业链强链效应显现,推进强链项目200多个,北海汉科技的大尺寸触摸屏、瑞声科技的5G天线、南南铝业、玉柴国六发动机相继出现。 等一批技术世界领先的产品。
“好”的情况不断出现——
工业提质增效明显提升。 2020年1-11月,全区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2%,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 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9%,高于全国9.5个百分点。 8月份企业收入和利润增速连续19个月负增长,连续4个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7月工业税收由负转正,11月同比增长7.9%,高于财政收入增速; 主要指标匹配良好。 1-11月,全区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4.5%,预计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 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自3月份以来基本稳定在临界点上方,11月份达到51.1%,表明工业生产加速回暖并继续扩大。
主要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汽车产业集群拥有整车产能200万辆以上,整车企业1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350多家。 基本建成了较为完整的整车、零部件、销售、品牌产业链。 广西获得工信部支持建设面向东盟的南方汽车出口制造基地。 机械产业集群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零部件、加工制造、整机、销售、品牌产业链,初步形成了柳州、榆林、南宁“两企三城”的区域发展格局。 17%、10%,居全国前三位。 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有效延伸了家电用优质钢材、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用铝材、铝轮毂和铝车身等下游高端产品。 绿色化工产业集群带动一批高端化纤、化工新材料、清洁燃料等补充延伸链项目,充实绿色高端石化产业链。 高端家具家居行业正加速向高端化、绿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轻工业集群打造了南宁科田水性科技产业园、榆林(富棉)节能环保产业园等24个自治区级特色轻工产业园区。 如智能家电实现“广西制造”零突破,轻工行业空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前进”的动能不断增强——
新投产达产项目创历史新高。 预计446个重点工业项目投产达产。 年内新增产值1120亿元。 增添了新的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1-11月,全区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7%,高于制造业15个百分点; 全区软件产业收入同比增长60%,居全国前列。
新产品快速增长,智能手机和电声产品增速保持在40%以上,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 预计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将超过15万辆,约占全国的10%,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之源。
医药行业在“危”中重塑。 疫情之下,广西医疗物资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了口罩、消毒用品、医疗器械、医疗器械等40余种防疫物资的完整产业链。药品,相当于成功再造了一个广西医药产业。
2 如何逆势而上?
精准实施“先行先出”主动出击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经济“严冬”中广西企业能耗系统管理,工业经济感受到的“寒意”尤为突出。 企业生产中断,资金不足,收入下降,销售不畅。 在“难中难”、“难中难”的叠加下,广西产业如何逆势突围?
迎难而上,才能化危为机。 面对各种困难挑战,我区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审时度势,精准施策,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医疗物资保障和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工作,全力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产业振兴之战。 工业经济有效对冲了疫情的不利影响。
精准打击产业稳增长组合。 建立联系服务龙头企业的特派员制度。 自治区、各市派出特派员,精准服务全区产值110强龙头企业、500强骨干企业,衔接政策落实,精准解决问题。 加强精准调度和精准施策,针对工业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紧出台工业复工复产“9条”、工业稳增长“21条”、四季度稳增长“12条” 、《工业产业达产增产20条》等政策措施,用“真金白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
推动产业链复工复产和固定链完善。 2020年2月中旬,我们部署开展复工复产百日攻坚战,全面抓好生产要素保障到位,精准帮扶规模以上企业全覆盖。 3月9日起,规模以上企业开始全面复工复产,企业复工率、职工出勤率位居全国前列。 4月中旬成立推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专班,采取“一链一策”“一企一策”的方式推进协同复工复产产业链的工作和生产,并增加产量。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4月开始由负转正,继续保持正增长。 6月,印发《关于提高广西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制定了各链条补链强链行动方案,补链强链工作落实到位。产业链精准招商、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环节全面开展。
深入开展制造业突破年活动。 完善重点产业集群推进工作机制,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一个自治区龙头、一个工作班子、一套具体推进方案”的“四个一”工作机制。 加快“双百双新”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在“双创”规划项目目录中,新增项目440个。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020年确定智能工厂示范企业28家、数字化车间17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
深入开展“三企进贵”行动。 牵头开展“广州企业走进广西”行动,成立广西产业“广州企业走进广西”领导小组,建立定向长期委托招商、合作招商等新机制。 全区已签约“广州企业进贵州”产业项目1050个,计划总投资1.24万亿元。 积极参与“央企进贵”和“民营企业进贵”工作,牵头策划组织自治区在江西、浙江、辽宁等省的产业招商引资活动。 2020年,全区共签约“三企进贵”招商合作项目2300个,总投资超3.2万亿元,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超过50%,工业百亿项目36个,百亿项目500亿元。工业项目5个。
极大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 深入开展汽车促销活动,支持本土品牌汽车的推广; 大力开展机械推广活动,安排资金支持装载机、挖掘机、柴油机的推广。 积极开展原油加工增产活动,与油企合作,共同促进成品油新品销售。 联动600余家工业企业在广西开展年底工业品专项促销活动——第33届消费节(第二季),拉动工业品消费超过200亿元。
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 出台《加快广西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措施》,稳步推进广西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创新体验中心(梦工厂)、态势安全感知平台等三大公共基础平台建设; 增强工业互联网支撑能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快速增长,增速居全国前列; 扩大北斗导航应用,广西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广西成为北斗“走出去”的重要支点。
提高中小企业服务能力。 先后出台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稳步发展的16项措施和8项解困解困措施,支持中小企业保本经营、稳步发展,增速工业用电量、普惠小微贷款延期率、延期延期效果平均排名全国前列; 扎实推进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工作。 截至2020年12月,全区清欠进度93.83%,6月30日前已全部结清无争议部分欠费,提前半年完成欠费“清零”目标任务,无国家要求的不同意。
深化工业领域改革。 深化投融资改革,推动三批新兴产业直接股权投资项目57个,已完成股权直接投资25个项目25.55亿元; 设立了高端新材料、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轻工产业振兴、生物医药5个产业集群子基金,建立了广西产业高质量发展基金项目库,拥有一个库中共有 193 个项目。 继续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预计全年电力市场化交易交易量770亿千瓦时,降低企业用电成本84亿元,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80万吨。 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5%,民营“僵尸企业”年处置率达到100%。
3 2021年如何开门红?
以产业链为抓手
新集群的最佳结构
推动产业品质提升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 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广西产业如何开门红、开门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区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窗口期,经济发展面临新挑战,也为加快创新、推动转型带来新机遇。”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我区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产业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积极参与新发展格局建设,持续推动产业链协同增效增产,深入开展补链补强专项行动,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优势,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提高产业稳定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促进工业质量和数量的变化。
围绕重点产业链,统筹增产,确保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加大产业运行监测调度力度,精准施策,精准施策,千方百计促进重点产业链协同增产,支持企业努力提高产能利用率,全面稳企业、稳投资、拓市场,推动工业经济保持良好运行平稳增长速度。
深入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继续推进补链强链工程建设,锻长板、补短板,巩固提升传统产业优势,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稳步提高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实施重大产业集群培育行动,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 分别制定出台重大产业集群和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共同推进重大产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打造一批国家级——级产业集群。
持续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全面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形成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常态化长效机制,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
全面深化产业改革,持续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 贯彻落实自治区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加快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改革,激发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
推动产业扩大开放,提升产业国内国际竞争力。 积极参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强产业与国内先进地区对接,支持企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分工体系,促进企业加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提高产业开放发展水平。
多少风雨人未老,初登关山路漫漫其修远兮。 “十四五”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广西工业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继续砥砺前行,谱写精彩故事。
(本版除署名外由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提供)
“十三五”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着
工业经济实力跃升
2016年至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增加值年均增长6%。
预计到“十三五”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超过30%。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2016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4%,利润年均增长5.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传统产业“二次创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着
汽车、冶金、食品三大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2020年汽车产量预计达到175万辆,占全国的7%,居全国第五位,微型车和跨界客车产量居全国第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750多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近三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翻了一番,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智能电视增长2.1倍,智能手机增长72.1%。
特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
创造10个千亿元产业。 食品、冶金、汽车3个行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 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电子、电力、建材、造纸、木材加工等7个行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5月25日,A股市场“水泥老大哥”海螺水泥表示,2021年,公司累计完成光伏发电项目19个200MW,累计年发电量1.64亿千瓦时。 2022年投资50亿元发展光伏电站、储能项目等新能源业务,实现下属工厂光伏发电全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以来,海螺水泥开始大手笔投入光伏领域。 2021年8月,海螺水泥与海螺投资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协议,拟以4.43亿元收购海螺新能源100%股权,开始在绿色转型棋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10月,海螺水泥与中建材股权投资基金等有限合伙人共同出资设立中建材新材料基金。 海螺水泥作为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16亿元,继续绿色转型之路。 12月3日,海螺水泥与安徽省凤阳县人民政府签署了滁州市凤阳光伏产业园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此次签约的产业园拟投资项目包括石英岩开采及深加工、光伏玻璃生产、光伏组件、太阳能发电等,启动光伏制造布局。 2022年,海螺水泥在光伏领域再次提速。 2022年1月,海螺新能源进行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至50亿元。 3月8日,海螺水泥发布50亿元新能源投资计划,公司“押注”新能源。
事实上,在“双碳”和电价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传统大耗能水泥企业开始面临电价成本上涨的压力。
202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 %,原则上扩大至波动不超过20%,高耗能企业市场交易价格不受20%上限的限制。 《通知》发布以来,江苏、江西、山东、山西等化工大省陆续开始实施电价新政。 高峰时段电价一般上涨50%左右,涨幅最高可达70%。 在这一轮电价上涨之下,水泥作为“高耗能”行业首当其冲。 在电价成本和绿色转型的双重压力下,越来越多的水泥企业开始加速进军光伏领域。
2021年6月合肥水泥厂能耗管理系统,塔牌集团发布关于对外投资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储能一体化项目的公告。 公司拟投资约13.39亿元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与储能一体化项目。 近日,塔牌集团在机构调研中表示,受去年下半年光伏组件价格波动、供应紧张等因素影响,各子公司厂区红线内的光伏发电项目预计2022年上半年全面建成。据铁塔集团测算,公司厂区内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用电成本比目前外购电价低20%以上。
1月25日,华润电力义门大春树水泥厂分布式光伏项目开工仪式举行。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800万美元。 利用大春树水泥厂房顶、矿山等可用区域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 可节约标准煤约3773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0070吨。
2月17日晚间,上峰水泥发展拟以不超过5亿元自有资金对新经济产业进行股权投资,主要用于新能源和科技创新驱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包括但不限于储能、芯片半导体、新材料、环保等行业的新优质成长项目。
4月29日,红石集团祥云建运水泥有限公司举行二期生产线竣工暨光伏项目启动仪式。 据悉,此次启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是红狮集团启动的第八个光伏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建设规模16.2MW。 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均发电量2190万度,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886吨。
据中国水泥网大数据研究院预测,2022年将是水泥行业碳中和元年。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