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钱江晚报时报记者 杨倩 通讯员 黄迪波
看似普通的工地,几乎听不到混凝土泵的声音,也看不到工人绑扎钢筋支撑模板的场景。 数据管理员。
近日,位于杭州市拱墅区东新街道的三塘安置房项目,凭借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技术等一系列“黑科技”,荣获杭州市新型建筑产业化示范项目。
项目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地上有4栋住宅。 它采用全钢结构组件建造。 是浙江省首个全钢结构装配式安置房项目。
盖房子就像搭积木,机器人来帮忙
钢结构装配式房屋,顾名思义,就是用钢结构组装起来的建筑。
“最大的特点是从传统的现场浇筑钢筋混凝土,转变为工厂化生产、现场安装。” 建设单位中建科工相关负责人谢志龙说,“整个过程有点像搭积木,既缩短了工期,又缩短了工期,也非常对城市环境友好。”
传统建筑在建造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噪音、扬尘等污染,但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源。 “比如我们项目采用的复合内隔墙系统,管线预先预埋,机械喷涂,一次性成型,无需现场开槽、喷漆等现场操作会产生很多灰尘。” 谢志龙介绍。
智能机械化技术的应用,使其由劳动密集型项目转变为技术密集型项目。 例如今年即将应用的中建第三代自动化ALC墙板安装机器人,安装人员可由原来的5人减少到2人,安装速度也提高了近一倍。
新型建材广泛应用,减少碳排放300吨
此外,节能低碳是本次全市示范项目的另一突出优势。
一方面是因为钢铁生产的能耗远小于混凝土。 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新型节能建材的广泛使用,有效改善了房屋的能耗和保温性能。 本项目采用的钢管桁架预应力叠合板、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等材料比传统建材节能很多。 “我们做了一个计算,与传统的现浇混凝土和PC体系项目相比,我们可以减少碳排放约300吨。” 谢志龙说道。
广泛使用的保温材料不仅使房屋更节能,而且使用起来也更节能。 比如空调、地暖等设备不需要开到那么高,长期累积下来的能耗降低是很可观的。 为此,钢结构装配式房屋成为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形式。
“智慧工地”接入街道数字驾驶舱,一屏查看数据
让这个项目脱颖而出成为全市示范的,还在于当地街道和建设单位在数字化方面的紧密合作。
“工人有没有戴安全帽?有没有穿反光背心?以前我们的安全员要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检查和提醒。” 谢志龙举了个例子,“现在慧眼AI可以自动抓拍识别,并发信息提醒班组长,提高安全管理效率。”
除了慧眼AI,这套“智慧工地”系统还有劳务管理、质量管理、视频中心、安全管理等9大模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字化工地管理解决方案。 系统可实时显示深基坑数据监测、施工流程进度、工人健康信息等一系列数据。
如今,“智慧工地”也接入了东新街数字驾驶舱。 一屏查看工地信息,一键直达工单,实时监控进度质量。 “以前,住建、城管、环保等部门经常要到施工现场,现在我们只需要打开屏幕,不仅可以看到现场画面,还可以寻找依据数据分析问题,督促整改,提高监管效率。” 新执法中队队长董冬金春耀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 未经许可杭州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禁止转载、复制、摘录、改写和网络传播。 否则,本报将通过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摘要:2012年合肥市的工作目标是:在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完成新建光热建筑应用面积600万平方米、浅地能建筑应用面积80万平方米,完成可再生能源节约利用。现有建筑物。 改造50万平方米,建设太阳能建筑光伏发电3.5MWp。
地处江淮两江之间的安徽省合肥市,冬季需求稳步增长,建筑能耗供给形势严峻。 合肥市地处夏热冬冷地区,城市集中供暖没有强制性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热环境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合肥有近3个月的供暖期。 浅层地热资源有利于供暖需求,因此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潜力巨大。
合肥市现有建筑面积1.29亿平方米,现有民用建筑面积约1.08亿平方米。 目前,全市城市太阳能热水系统和浅层地能建筑应用领域具有一定规模,太阳能热利用建筑应用面积达920万平方米。 平方米,浅层地能应用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具有良好的可再生能源应用基础。
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
为又快又好地实现发展目标,合肥市创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机制,坚持分类引导、市场推动、科研引领、综合发展的原则。 具体表现在:
根据不同建筑特点、建筑使用者、地质条件等情况,选择合适形式的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对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分区分类指导; 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政府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将用户建设为市场消费者,着力激发建筑用户对可再生能源应用的需求,推动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积极参与产品研发,建立多元化渠道投融资机制和市场驱动机制; 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技术开发为目标,着力提高科研院所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全市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形成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品,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方面,坚持住宅建筑与公共建筑并举发展的方向,促进建筑能耗转型; 坚持光热、太阳能光伏、浅层地源热泵并举,促进技术与建筑的发展。 应用程序的紧密集成。 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完善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能效评价和标识
在工程项目中,合肥市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负责项目设备的投资建设。 建设完成后负责管理和维护,并在一定期限内收回项目运行的制冷和供暖费用,完成投资。 回收和收益。 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运行直接关系到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投资的回收和收益,从而保证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质量,保证可再生能源的长期利用活力。 确保。 合同能源管理是政府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进行行政监督和考核的重要手段。 这种监管方式避免了出现问题找不到负责人的情况,也解决了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应用中的投融资问题。
此外,合肥还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进行标识,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设备进行能效评价和标识,积极宣传和扩大示范项目运行模式、技术应用、运行管理等方面成功经验的影响。引导技术和产品发展方向,培育能源评估和能效标识服务市场,加快建立能效评估服务、能效审计、节能和能效评估等多层次、多元化的建筑节能服务体系.
加强技术推广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合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日趋成熟。 太阳能热水器已经从简单的直接系统发展到集中供热水系统、集中收集和分布式供热水系统; 建筑太阳能采暖系统、被动式太阳能房屋等系统可适应复杂的气候条件,太阳能光伏利用已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发展到薄膜太阳能电池。
在具体工作中,合肥市通过制定发布各类建筑节能技术产品推广、限制和淘汰目录,引导可再生能源建筑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方向,加强工程建设节能监督检查,加强工程建设节能监督检查。加快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和工艺,推动先进高效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 培育能源服务市场,加快建立合同能源管理、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节能改造等多层次、多环节的建筑节能服务体系,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服务和管理服务机制。 适时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优惠政策,优化节能专项资金使用。
2012年合肥市的工作目标是:在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完成新建太阳能光热建筑应用面积600万平方米,浅地能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完成可再生能源节能改造现有建筑物的翻新 50 年。 10000平方米,建设太阳能建筑光伏发电3.5MWp。
未来,在配套能力建设方面,合肥将建立和规范可再生能源应用激励政策,制定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标准规范,鼓励上下游企业进一步集聚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方面。 在科研开发和建设方面合肥风机能耗管理系统,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科研力量产业化,资金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发,资金鼓励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科研成果转化、研究总结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集成解决方案。
今后,本市的工作重点是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成技术方案,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相关标准规范制修订工作,配合国家政策,总结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经验交流。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应用。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