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中国网·美丽常熟讯“十三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将VOCs治理作为重点内容之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下,VOCs是我国未来重点减排的污染物,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点工程。 政策和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将为企业未来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铺路。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之一,是形成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质。 随着日常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常熟高新区空气质量整体向好,但VOCs排放增长势头难以遏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著名的。 在国家VOCs治理的思路和指引下,高新区启动了VOCs治理的系统防控。
为切实提高环境保护科学执法水平,推动企业环境治理和环境监管工作更加严格规范。 常熟高新区积极推广使用污染治理设施用电量、能耗监测系统。 目前,已率先完成对区域内33家重污染天气急需减排企业的用电量监测全覆盖。
什么是电力监控系统?
从源头入手,通过环保监察用电系统对企业用电情况进行监测,对涉气排污企业的产污、治污、排污全过程进行24小时全过程监测。开展能耗监测管理软件,企业污染重点从环境监管门前转移到消费电力侧,确定实施企业停产、限产、错峰生产等污染治理和异常预警。
电力监控系统的特点:
1、以过程保证结果;
2、从人防到技防,企业违法风险预警;
3、实现差异化、精准化、精细化管理。
电力监控系统的优点:
1、实时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连续监控。 通过电脑网页和手机APP,远程在线实时掌握生产设施和治污设施运行情况;
2、停电、停电、低负荷事件实时告警,7-10秒内发送至安环局监控平台和企业终端;
3.客观数据系统的监测数据可作为信访和监督的核查数据;
4、借助系统数据,轻松做好防范工作,做好排查工作。
实施电力监管制度的意义:
让环境监管执法从被动应对查处转变为早期介入服务监管,真正实现环境问题从“处罚”和“处罚”向“预防”和“监管”转变。 我区将充分发挥监测体系优势,实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差异化、精细化管理,不断督促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吴家伟)
近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期间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十四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作出总体部署。 “十四五”期间,提出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负责同志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十四五”是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和窗口期。 抓好节能减排工程,有利于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碳中和工作基础。
长期以来,“十四五”节能减排工作因时而变
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十一五”以来,每一个五年规划期,国务院都制定下发了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长期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经过多年不断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强度明显下降,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质量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出现历史性转折。 性,全球变化。
但与此同时,在碳排放高峰期实现碳中和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生态环境质量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需要长期艰苦努力。 “十四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着力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保障安全稳定供给能源资源,不断巩固和提高环境治理成效。 贡献新的更大的力量。
“十四五”时期节能减排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能源消费水平。 强度和总量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组织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进一步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促进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持续减排,从而实现节能减碳与减污协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
突出问题导向 “十四五”实施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
《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下降、挥发性有机物比2020年分别下降8%、8%、10%以上、10%以上。 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成效显着.
同时,《方案》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坚持系统理念,突出问题导向,聚焦重点行业和关键环节,部署了十大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一是重点产业绿色升级工程。 以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 推广一批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动钢铁、水泥、焦化行业和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 对涂料、化工等产业集群实施分类管理,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 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
二是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 推进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治理,鼓励工业企业和园区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 推进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集中贮存处置,推进挥发性有机物、电镀等集中管理废水、特征污染物等”项目建设。
三是城市绿色节能改造工程。 推进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零废弃城市”建设。 加快发展超低能耗建筑,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因地制宜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加快工业余热和可再生能源在城市供热中的规模化应用。 实施绿色高效制冷行动,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渗漏治理工程。
四是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 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出租、城市物流、环卫保洁等车辆中的使用比例。 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全面执行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 加强船舶清洁能源动力推广应用,提高铁路电气化水平。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 加快绿色仓储建设,全面推广绿色快递包装。
五是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程。 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 推广应用农用电动汽车、节能环保农机具和渔船,推进农舍节能改造和绿色农舍建设。 推动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 深入推进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六是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 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采暖、制冷、照明等设施设备的节能改造,鼓励采用能源成本托管等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带头淘汰老旧汽车,带头购买和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 新建和既有停车场必须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 推进能源消费定额管理,全面开展节能机构创建行动。
七是重点领域污染物减排工程。 继续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推进挥发性有机物与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加强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治理。 继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污染治理工程。 着力打好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涵养治水行动。
八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项目。 立足以煤炭为主体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进现有燃煤电机组节煤降耗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改造“三个联系”,继续推进燃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 稳妥有序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煤炭减量。 推进大型燃煤电厂热电联产改造,加大落后燃煤锅炉和小型燃煤火电厂淘汰力度。
九是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工程。 推进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 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推广使用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低的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 深化石化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 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改造。 加强油轮和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管理。
十是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从城市到乡镇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 推进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快填补处理能力缺口,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置。 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
“通过重点项目的实施,形成实实在在的工程能力焦化项目能耗管理系统图,逐步解决资源环境中的突出问题,有效增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绿色低碳投资。领域,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孙颖说。
《方案》还对各重点工程提出了目标要求。 例如,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明确。 “十四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6%。 到2025年,通过实施节能减碳行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电石等重点行业和数据中心产能超过30%,达到能效标杆水平; 完成5.3亿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燃煤锅炉全面实现超低排放。 又如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 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86%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3%以上,农作物利用率达到40%以上。畜禽粪便处理量达到40%。 污水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面对新形势从八个方面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机制
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负责同志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减碳为主的战略方向,推进污染减排协同增效和碳减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期。 节能减排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政策支持要及时、精准、有力、有效。
据了解,《方案》从八个方面完善了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为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优化完善能耗双控体系。 坚持节能优先,加强能源消费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切实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的灵活性。 合理确定各地区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目标,完善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确定方法。 新增可再生能源用电量不纳入本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考核。 原材料能源消耗不纳入国家和地方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考核。 有序实施国家重大工程能源单独消费,支持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二是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形成行之有效的减排能力。 优化总量减排指标分解方式,将重点项目减排量分解到地方。 治污任务重的地方承担的减排任务相对较多。 完善减排总量核算方法,制定核算技术指南。 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制度,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总量减排的监督管理。
三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依法依规对在建、拟建、竣工“两高”项目进行评估检查,建立工作清单,明确处置意见,严禁违规建设和运营“两高”项目,坚决取缔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加强对“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和环评审批程序及结果的监督评价。从严财政经济纪律处分,引导金融机构完善“两高”项目融资政策。
四是完善法规标准。 推动修订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等部门规章制度。 借鉴国际先进水平,制修订一批强制性节能标准。 制修订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进口非道路移动机械国内排放标准。 研究制定轻型车、重型车排放标准和下一阶段油品质量标准。
五是完善经济政策。 各级财政加大对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建设。 建立各级地方财政投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共享机制。 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面。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融资。 加快发展绿色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 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 研究并适时将挥发性有机物纳入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 加强电价政策与节能减排政策的协调配合,不断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等绿色电价机制。
六是完善市场机制。 深化能源使用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培育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 推进绿色电力证书交易。 全面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 实施合同能源管理。 规范开放环境治理市场,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加强能效标识管理制度。 推进节能低碳环保产品认证。
七是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 严格执行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 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 完善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 优化污染源统计调查范围。 建立覆盖排污许可证持有人的固定污染源监测体系,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源监测。 加强统计资料审核,防止统计造假、弄虚作假。
八是加强节能减排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管体系。 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和责任人。 加强县(市、区)、乡镇基层生态环境监察队伍建设。 加强对政府有关部门、监管执法机构和企业节能减排工作人员的培训。 发展节能环保领域的新兴职业,组织制定相应的职业标准。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