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2022 年 3 月 24 日)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决策部署,推动全市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落到实处、走在前列,根据有关部门精神,中央、省委文件,现提出如下建议: 实施意见。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效显着。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均完成省级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4%左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6%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7300万多立方米。巅峰基础逐渐巩固。
到2030年,实现高质量碳达峰,碳达峰、碳中和和数字智能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点突破,能源利用效率、二氧化碳排放量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7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左右;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将保持不变,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将稳步下降。
到2060年,率先建成零碳城市,全面建立配套的城市治理体系;实现六大领域零碳化或近零碳化;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将得到有效控制。
2. 建立与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愿景相匹配的城市治理体系
(一)构建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规划体系。将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要求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全市国土空间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县(市)相关规划要落实绿色低碳要求,全面推进全市生产体系和流通体系建设。、消费体系的绿色低碳转型。
(二)构建数字化引领的治理模式。推进杭能双碳数字智能平台建设,加强能源、建筑等领域数字智能赋能,提升数字治理能力。逐步完善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报告核查等长效机制,加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探索建立市级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提高能源和碳排放统计质量。
(三)构建以循环利用为核心的资源利用模式。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持续推进园区循环改造,着力打造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培育一批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标志性循环产业链,逐步完善具有杭州特色的循环利用体系.
三、实施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四)大力发展增汇生态农业。推广农业光伏、茶叶光伏等“光伏+农业”应用模式,鼓励节水灌溉、精准种植、精准施药等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继续推进农场生态经营,鼓励和引导智能高效农机装备开发应用。进一步完善渔业休渔期管理制度。有效减少农业甲烷排放和农机碳排放。
(五)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动态更新行业导向目录,严格控制化纤、水泥等高耗能行业项目准入。逐步实施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将碳排放强度纳入“英雄亩产”和“达标用地”指标体系,完善高碳低效产业退出机制。
(六)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全力抢占绿色产业制高点,打造视觉智能、集成电路等9大标志性产业链,推动纤维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千亿级先进制造集群发展,谋划碳捕集与封存等未来产业布局。深入推进高碳高效产业低碳转型,按照“一链一策”精准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改造和产业链升级工程。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
4、实施绿色能源发展规划
(七)着力提高清洁能源供给能力。加快建设白鹤滩至浙江±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浙北换流站及相关配套输电工程、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等清洁能源项目。推动全县分布式光伏发展,加快储能设施建设,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加快天然气项目建设。加强智能化坚强配电网建设,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八)严格控制煤炭消费。继续推进“煤改气”工程,有序实施煤炭消费削减,对新增耗煤项目严格实施等量减量替代。加快实施重点区域热电规划调整,引导热电联产企业整合升级,发展清洁煤电。鼓励水泥等重点用煤企业生产过程脱煤技术改造。
(九)继续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动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强化激励约束机制,落实能效与能源配置挂钩制度,完善有序用电、差异化电价、能源预算管理等能源管理政策。严格节能审查,加强节能监督和节能执法。
(十)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重点领域节能减碳行动,推进能效对标。加大先进高效装备和产品推广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装备。实施星级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工程。打造区域绩效评价升级版。
(十一)深化能源市场化改革。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新能源开发利用和储能产业发展。积极参与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天然气供给侧改革。落实国家和省能源使用权交易管理办法,实行能源使用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鼓励和支持杭州市企业积极参与绿色电力交易。
五、实施绿色交通发展规划
(十二)积极引导绿色出行。提高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覆盖率,完善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服务,推进“陆水公交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城市大脑的智慧调度作用,合理调控道路资源,打造共享交通,构建绿色优先的城市低碳出行体系。
(十三)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装备。逐步实现城市公交、出租、公务、环卫车辆新能源汽车全覆盖,提高社会用车、城市配送用车、工程用车新能源汽车比例。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应用。推动老旧柴油货车和运输船舶的更新换代和淘汰。
(十四)优化低碳交通体系。开展“改水”“改铁”专项行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大型化、厢式化、专业化货运车辆发展,推动内河船舶和港口设施设备智能化更新,提高运输组织效率。研究划定城市绿色物流区,逐步控制高碳排放货车在区内通行。
(十五)加快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换乘中心、车站、码头、服务区、供能综合服务站等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充电桩和公共领域充换电站布局,有序开展加氢站和自用充电桩建设。实施绿色交通走廊建设,推进美丽道路、美丽水道、美丽绿道建设。
6、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实施情况
(十六)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和低碳技术。稳步推进绿色建材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建设具有绿色建材特色的建筑技术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开发推广废物利用、节能效果显着的建材产品。制定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产品和系统推荐目录,推广应用“光-蓄、直-柔”建筑一体化技术,提高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
(十七)提高绿色施工水平。提高项目绿色设计水平,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制定建筑节能低碳管理办法,探索将碳排放水平纳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推动政府投资的高星级绿色低碳建筑率先示范,大力推广超低能耗和零(接近零)能耗建筑。推动绿色智能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装配式装饰。建立建筑节能和碳排放全过程监管机制,
(十八)加强建筑节能管理。有序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设备更新。完善建筑能耗和碳排放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建筑能耗智能管控,实现精细用电量和能效实时监控。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配额和碳排放配额管理。
七、实施绿色生活倡导计划
(十九)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设绿色学校、绿色商场、绿色家园、绿色社区、节能机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塑料污染治理,积极倡导水、电力和材料节约。逐步建立居民碳账户和碳信用体系,创新碳普惠机制,引导公众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绿色低碳主题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大力推进绿色产品认证,探索建立绿色产品销售、采购奖励和碳标识制度,积极引导企业和居民购买和使用绿色低碳产品。为大型活动、活动和会议开展碳中和行动。
八、着力提升生态碳汇能力
(二十一)深耕林业碳汇。推进县域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全覆盖,在全市推行“林长制”,实施“新增土地绿化百万亩”“一村万树”等行动。加强林业碳汇背景调查,有序规范开展森林经营等林业碳汇交易,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二十二)着力挖掘湿地碳汇。实施西湖、西溪综合保护提升工程。构建“一轴两带、两核三片、五组多点”的湿地保护空间格局,积极创建国家湿地城市。
九、着力提升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支撑能力
(二十三)提高创新支撑能力。实施国家绿色科技创新“十、百、千”行动航企能耗与碳排放管理,支持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及相关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推动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引进和培养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领军人才和团队。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及相关学科建设,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位一体”的人才流动机制。
(二十四)提升数字智能支撑能力。推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智能技术与碳达峰、碳中和实践的融合创新。鼓励和支持数字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企业与能源管理、碳排放和碳资产管理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加强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节能领域的应用和减少消耗。
(二十五)提高市场支撑能力。支持杭州企业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市场交易。鼓励重点排放企业开展碳资产管理。培育壮大相关服务业企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市场化节能减碳模式。突出绿色证书、碳信用、碳标签、碳排放权等低碳产品的市场属性,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
(二十六)提高政策支持能力。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整合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资金统筹,积极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资金,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创新,探索建立绿色项目库,支持杭州市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探索以碳汇等生态产品为标的物的绿色金融信贷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二十七)提升区域合作能力。将绿色低碳主题纳入区域合作、对口支援、山海合作框架体系。以能源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清洁能源互保互助、合作采购为重点开展区域能源合作。探索跨区域碳汇资源、生态产品价值等合作。
10. 保障措施
(二十八)加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碳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构建组织有力、协调顺畅、联动高效的工作机制。各区县(市)和市直有关部门要落实本实施意见和碳峰实施方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专业智库建设。
(二十九)加强监督考核。将碳峰值、碳中和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碳达峰和碳中和任务分解落实机制,将重点指标和任务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杭州)考核。
(三十)加强示范引领。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按照省部署,积极开展多领域、多层次低(零)碳试点,迭代更新“杭州十大低碳应用场景” . 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加强政策宣传,全面展示杭州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经验和典型案例,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
据悉,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计划在2017年开展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试点示范,河北省企业及相关重点实验室、研究机构或组织拥有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平台和服务,具有一定的用户规模,清晰的商业模式河北企业能耗管理服务, 并可申报相关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和场景。
河北省重点工业云服务计划 申请工作现已开始
到2020年,河北工业云企业用户数量将翻一番
据了解,工业云是云计算在工业领域的典型应用,呈现出一种新型的网络化制造服务模式,融合了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虚拟化、服务化、协同化, 聚集分布式、异构的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在制造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及时、低成本的服务。实现制造需求与社会制造资源的高质量对接,从而降低企业信息化应用门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产业组织创新,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在”
“十三五”期间,河北工业云发展将立足河北工业基础,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支撑,积极引导制造企业加快私有云平台建设,培育内部全流程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新模式,开展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监测。 基于大数据的能耗排放控制等应用;积极推动行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联盟,为钢铁、医药、汽车及零部件、光伏、风电、建材等行业搭建云平台,开展基于行业大数据的营销、供应链协同等服务;鼓励“百亿”以上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专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云平台,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为企业和用户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贸易物流、供应链金融等公共服务。到2020年,工业云企业用户数量翻一番。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17年将重点培育工业云试点项目
2017年工业云试点方向将主要支持围绕河北优势产业或重点产业集群建设行业云平台和区域云平台,实现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测试验证、供应链协同、运营管理等制造资源的汇聚和开放共享。 投融资等,提供计算和存储资源租赁、制造软件开发与部署、覆盖制造业全生命周期或关键环节的各类在线应用、满足特定需求的创业创新孵化等产业云服务。构建基于工业云的生产组织新模式和公共服务平台;鼓励行业、互联网或IT服务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等机构跨境合作或联合备案。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进行评审,遴选最佳纳入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试点示范项目数据库,重点培育。优先推荐试点项目单位争取国家“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等项目;优先支持试点项目单位申请省级技术改造、产业转型升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根据2017年项目预算,优者中优者将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积极推进试点项目跨区域合资合作,通过人才、技术、资金对接和专家指导,提升试点项目建设水平。各级工信部门加大对省认定的行业云或区域云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大和扩大平台影响力,引导企业上云。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