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内河航运具有单位运输量大、单位质量物流成本低、单位体积能耗低等优点。发展内陆航运,转变陆运和货运方式,可以减少运输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结合航运、港口、码头等电气化、智能化、数字化应用,推动交通行业深度脱碳,实现双碳目标。. 围绕航运和港口建设运营的生态保护和节能减碳要求航企能耗与碳排放管理,内河航运体系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港口建设运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与航运的效率、安全、经济等因素相比,我国内河航运,特别是港口建设,在环境管理和环保设施配套建设方面存在滞后。航运系统的建设和运营对当地和流域的环境影响是长期而复杂的。
港口开挖、航道爆破、疏浚等施工作业改变了海岸线的自然地貌,占用或破坏了滩涂和湿地环境,硬护岸的建设阻碍了水陆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水力工作增加了水体中悬浮物的浓度,破坏了河床的泥沙环境,改变了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营运期间,由于船舶往来频繁,生产作业频繁,船舶和港口作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极易污染水域生态环境。
除了生态影响和污染排放,港口运营和船舶运输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也很突出。对我国来说,要实现碳峰,需要在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推进深度脱碳。目前,我国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6%至11%。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未来全球运输业石油需求和碳排放的增长将主要来自货运。根据《内河航运发展纲要》,“到2035年,内河货物周转量将占全社会的9%”。
绿色低碳港口体系的构成
绿色低碳航运以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为理念,构建生态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型港航体系。科学布局和合理利用港口、航道、码头,将航运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走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增长方式优、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强大的规模效应,最终实现与环保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
绿色低碳航运体系建设是以生态航道、港口建设和新型船舶应用为核心,以环境监测网络、科学研究和行业环境标准为支撑的有机体系。
在生态航道和生态港建设方面,生态航道和生态港的概念是将自然和生态的理念融入航道和港口的设计和建设中,其目的是满足建设要求,维护生态平衡。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
建设的关键是优化项目设计,将生态理念融入项目设计,处处考虑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消除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隐患。采用新的建设技术,包括生态护岸、生态护底、生态支流坝、礁石爆破新技术和疏浚新技术。应用新材料,如用环保材料建造水下建筑,防止有害物质在水力冲刷作用下进入水环境。
在清洁能源推广应用中,推广使用LNG节能环保船舶,探索发展纯电、燃料电池、氢能等动力船舶,替代柴油等化石能源直接燃烧,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太阳能和风能在港区的应用,发电和利用剩余电力并网,降低公共电网的能源消耗。完善水绿色综合服务区、LNG加气站、加氢站等绿色服务体系建设。推动船舶使用岸电,将污染物运上岸处理。
在内河航运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理念贯穿内河航运规划、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营的全过程,推进绿色航道和绿色港口建设。推进航运设施先期建设生态修复工程,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施港区绿化工程,引导口岸采取多种措施开展水陆生态修复。
在建立航运环境监测与环境管控体系方面,将内河流域监测资源整合、网络化、全覆盖,重点对内河港口进行全面、长期、系统的监测。 、船舶、锚地和航道。掌握交通运输行业的污染排放状况、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推进港航行业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企业自行或委托第三方专业单位开展全过程和综合环境管理,建立环境影响和节能减排调查、提质增效、日常监督、和港口地区的应急响应。系统。
建设重点以环境监测网络大数据的长期积累为支撑,为港区环保战略研究、政策制定、规划制定、技术标准制定、监督管理、环境保护等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保护统计和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网监测内容主要包括8个方面:水环境监测,主要监测常规水质指标和泥沙指标;大气环境监测,主要监测港口和船舶排放的废气;声环境监测,主要是港口监测和船舶水域及水下噪声和振动监测;生态监测,主要用于对港口和航道周边水域群落结构、时空动态、早期鱼类资源动态、鱼类活动、水生生物多样性变化等进行长期监测;应急监测,发生环境事故时的应急监测;特征污染监测,对航运业产生的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掌握航运业对长江的污染情况;危化品监测,船舶运输过程中危化品的泄漏。监测,配合应急监测;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无人机技术分析污染物扩散分布,及时配合应急监测、危化品监测、
至于科技创新如何解决行业发展难题,笔者认为,科学研究可以为生态航道和港口建设提供新的设计理念、新的施工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发。科研可提供先进的监测技术(如无人机采集技术、遥感监测技术、移动污染源监测技术等)、先进的监测方法、适用于航运业的环境生态健康评估体系、生态修复环境监测技术。等待。科学研究还可以为航运业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践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低碳发展
关于如何实现内河航运绿色低碳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研究推动船舶排放控制区政策向全国内河延伸,提高排放控制标准。加快长江主要航道等重点航道沿线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化学品洗舱站、危化品锚地等设施建设和正常运行。协调推进现有码头环保设施升级改造和新码头环保设施建设使用。
制定和完善绿色港口评价体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港口航道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各个阶段。从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水质、空气质量、生物多样性、固废管理、危险品管理、环境体系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建立绿色低碳港口评价体系,推进绿色航道建设和绿色港口。
改善航运体系生态环境和技术创新。加大港口、航道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支持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改造。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是绿色航运建设的灵魂。对企业而言,要积极加强产学研结合,与高校、研究中心开展全方位的绿色航运建设研究,提升航运港口企业水平。核心竞争力。
发展绿色低碳航运体系,符合中国生态文明、碳峰值、碳中和的发展理念。同时,绿色航运建设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建议交通运输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协调配合,形成中央地方联动、行业牵头、企业责任制的工作机制,建立对航运企业的激励和激励机制为减排、废弃物综合利用、污染减排贡献力量。,支持和推动创建绿色低碳港口。
上一篇:挺起西北钢铁工业的脊梁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