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两会解读:能源消费政策“变” 高耗能新能源产业迎破圈契机
时间:2022-10-17   

今日两场议程: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团6日全天召开代表小组会议。上午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下午审议计划报告及草案、预算报告及草案。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6日全天召开小组会议。上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审议全国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下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能源消费政策“变”高耗能新能源产业迎破圈融合机遇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高耗能新能源企业带来了重要消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强度目标考核,具有适当的灵活性,新的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同时,推动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意味着能源消费政策正在迎来悄然变化。

在具体考核目标方面,与2021年能源强度降低3%相比,今年的目标设定趋于平衡和灵活。这一目标的确立,不仅为合理利用能源留有空间,保障经济平稳运行,也有效促进了地方节能减排,兼顾发展和减排,当前和长远。

业内人士指出,能源消耗强度“整体评估”意味着优化能源消耗强度评估频次,企业可避免因“超标”能耗指标而限制能源消耗。对于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行业,更加灵活的能源消耗管理方式将有助于其有序开展生产经营。在弹性能源消费管理下,以煤炭市场为代表的能源产品价格剧烈波动也有望企稳。

中信期货宏观团队认为,“十四五”期间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13.5%的可行路径是降低2.7%、2.6%、3.0%、3.0%、 2021-2025年分别为3.0%。预计今年“能源消费双控”不会扰乱经济活动。

采用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

碳峰碳中和是2021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在以往的能源消费双控实践中,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的推进存在地区差异化,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增长较快的地区发展质量高,能耗总量目标难以实现。

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要推进能源消费对碳排放总量“双控” . 转变“双控”和力度,完善污染减排和减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从能源消费“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据介绍,能源消费“双控”就是控制排放量的增长,是对能源消费总量的单项考核。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对单位GDP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进行考核,而不是以能源消耗总量为单一指标。这种评估方式的改变将对地方政府、地方经济和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是在尊重我国“以煤为主”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着力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逐步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与新能源的优化组合,使“双碳”目标的实现更加科学。这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加大对新能源的规划、开发和消纳力度,也有利于传统高耗能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加快绿色转型。

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四五”期间将考核能源消费强度目标,推动能源消费“双控”向总量碳排放量和强度。“双重控制”的变化。这使得地方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目标,避免“运动式”减碳和“一刀切”。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董奇认为,在新的考核办法下,2022年双控能耗指标的边际将出现微调,但长期来看,碳峰约束难以实现大幅放宽双控能耗目标。他认为,能源消费政策带来的亮点在于,传统高耗能行业将进一步向新旧能源(风电、光伏、储能、特高压)和减碳技术(碳汇、清洁煤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考核方式的改变,还是更加灵活的能耗管理方式,并不意味着高耗能行业可以“高枕无忧”。

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当前能源消费政策的重要力量在于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的灵活性,鼓励地方政府增加可再生能源消费,鼓励地方政府超过能源消费量。强度降低目标,但仍将严格控制高能耗。能源高排放项目。

政府工作报告还强调,要坚决遏制盲目发展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项目。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化和替代,推进燃煤电厂节能减碳改造、柔性化改造和供热改造。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及其配套稳压电源规划建设,提高电网吸收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同时什么是能耗管理,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

能源消费政策变化有何影响?

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能源消费未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政府工作报告能源消费管理政策的又一重要变化。

据了解,原材料能源是煤化工、石油化工。在能源产品转化为原材料的过程中,二氧化碳不是100%排放到空气中,而是一般排放20%,80%转化为原材料。用于燃料的能源排放的都是二氧化碳,因此应单独计算统计数据。

但长期以来,原材料的能源消耗都被纳入所有能源消耗的统计中,并没有单独的栏目。因此,原材料能源消费不计入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以化石燃料为原料的企业的碳排放压力。

市场人士指出,能源消费政策的悄然变化,除了避免“碳收费”和体育“减碳”外,主要会对大宗商品价格和新能源行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中信建投期货碳科学团队分析师蒋璐认为,钢铁、焦炭、电解铝的碳排放量都很大,未来减排压力不小。因此,减产仍是钢铁减碳的主要目标。对于电解铝来说,短期取决于产量控制,长期碳减排路径取决于能源转化。

平安证券宏观研究团队指出,“十四五”期间,全面改善可再生能源供给是能源改革的重点;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储能、电网建设等产业链的投资机会也值得关注。

国家发改委也对实施能源消费双管齐下作出了制度安排。提出完善能源使用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加快建设全国能源使用权交易市场,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促进能源要素向能源市场流动。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优质项目、企业、行业和地区。集聚。这意味着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将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据了解,目前发电行业仅有2225家企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实际参与交易的企业较少。石化联合会正在开展将石化和化工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的相关工作。按照电力行业纳入标准,预计将纳入2300家石化企业。目前,一些子行业正在试点。预计2022-2023年纳入石化行业。并入化工行业。业内人士预测,今年钢铁、有色金属和建材行业将逐步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破圈融合,构建能源供需新体系

实现“双碳”目标不会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统筹协调,推进能源革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绿色低碳技术革命,都需要稳步推进。

今年1月,高层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必须以安全可靠的新能源替代为基础。这需要进一步规划建设以大型风电和光伏基地为基础,以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燃煤发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电为支撑的新型能源供需体系。以改造线路为载体。这是高层首先提到的新能源供需体系。

近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在“两会”部长级频道接受采访时,就什么是新能源供需体系进行了解读。他举例说,在沙漠、戈壁、沙漠等地,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周边煤电企业要坚持先建后破,建设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有序变电供电煤耗300克/千瓦时以上 建设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形成能源供需新体系。

这种能源供应和消费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更像是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的融合。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加快新能源供需体系建设,将有利于风能和光伏资源开发、周边煤电项目建设、特高压建设的推进。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