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日前,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印发《吉林省城乡建设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提高建筑太阳能光伏技术标准,充分利用建筑体及周边空间,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在满足用电需求的前提下,鼓励建设新型建筑。公共机构和新工厂屋顶。 光伏项目。
《方案》明确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 推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村供气、供热、供电等方面的应用。 在满足用电量的前提下,鼓励和推广农舍屋顶、庭院空地、农业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 推动农村电气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鼓励炊事、采暖、照明、交通、热水等电气化。 充分利用太阳能热系统提供生活热水,鼓励使用太阳灶等设备。
原始文件如下:
关于印发《吉林省城乡建设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
机建联发[2023]43号
各有关部门,各市(州)建设委(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委,长白山管委会住房城乡建设局、经济发展局,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长春新区各局、发展改革局、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住房保障和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局、梅河口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局各县(市、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局:
现将《吉林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3 年 7 月 26 日
吉林省城乡建设碳达峰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以及住建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精神,本工作《方案》是根据省委、省政府碳达峰工作部署制定的,扎实推进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目标的实现。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实现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显着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更加广泛应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进一步升级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推广,城市品位和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重点发展区域农村建筑节能取得突破,奠定坚实基础在城乡建设领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到2030年,城乡建设领域直接碳排放达到峰值; 间接碳排放控制成效显着。 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完善,绿色低碳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健全; 建筑节能水平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可再生能源替代率持续提高; 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进展,“大建设、大消费、大排放”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基本扭转。 建筑和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质量大幅改善; 绿色生活方式初步形成,绿色低碳经营初步实现。
二、重点任务
(一)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1.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积极开展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推动形成多中心、集群式、网络化、集约化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先围绕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圈定重要生态功能空间。形成城市群,集约、紧凑地划定城市发展边界,避免城市空间无序蔓延。 (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市县政府负责落实,下同,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2.优化城市用地布局。 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人、城市、产业、交通一体化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就业与住房平衡。 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和布局公共建筑综合能耗管理系统,中心城区路网系统密度大于8公里/平方公里。 推广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提高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空间连通性和可达性,促进高效、安全、低能耗的城市运行。 完善城市蓝绿开放空间体系,建设生态廊道和通风廊道,均衡城市绿地布局,加强社区公园“袖珍公园”和“小微绿地”建设。 街道与蓝绿网络相结合,构建系统安全的慢行交通体系,建设步行友好城市。 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普遍禁止建设超高层住宅。 落实国家现有建筑拆迁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除违法建筑和经专业机构认定为危险建筑且无维修维护价值的建筑外,拆除现有建筑集中进行,不大规模、大面积。 盘活存量土地和房屋,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减少各类空置房屋。 (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设绿色低碳社区。 推广功能适宜的混合街区,倡导居住、商业、无污染产业混合布局。 打造5-10分钟、15分钟社区生活圈,优化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补足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空间短板,加强城市服务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步行和自行车网络形成社区生活圈。 持续推进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和改善,进一步巩固绿色社区创建成果,努力实现清洁、舒适、安全、优美的社区人居环境目标。 鼓励物业服务企业为业主提供居家养老、家政、托儿、健身、购物等生活服务,满足业主步行范围内的基本生活需求。 鼓励选用新能源汽车,推动社区充换电设施建设。 (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公安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4、全面提升绿色建筑品质。 继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 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新建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和社会投资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一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和建设,鼓励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 城市星级绿色建筑占新建绿色建筑的30%以上,推动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生态城区、重点功能区新建建筑,建设星级绿色建筑全方位的方式。 颁布吉林省工程建设标准《超低能耗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和《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 到2025年,新建公共建筑主体节能达到72%的要求。 2030年前,新建住宅建筑主体节能要求达到83%,新建公共建筑主体节能要求达到78%。 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鼓励建设低碳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推动规模化发展。 颁布实施《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改造技术标准》,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考核评价。 加强公共建筑能耗统计分析,逐步实施建筑能效评价标识和能耗限额管理。 加强空调、照明、电梯等重点耗能设备运行调试,提高公共建筑机电系统整体能效水平。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市场监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5、建设绿色低碳住宅。 积极发展中小户型普通住宅,限制超大户型住宅发展,合理布局居住空间,鼓励大开间、小进深。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住宅能耗。 大力推进新建住宅全装修,加强全装修工程质量监管。 督促建设单位加强装修材料的检查验收,严格按照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进行施工。 督促质检机构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真实有效。 积极推广装配式装修,推动装配式装修与装配式建筑深度融合,推广整体卫浴、厨房等模块化部件应用技术,实现零部件可拆卸、可回收利用。 督促物业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提高共用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水平,提高智能化程度。 加强住宅公用部分的维护和管理,延长住宅的使用寿命。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6.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 落实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机制,加强供热管网保温材料更换,推动供热站和管网智能化改造。 完成供热管网改造5000公里。 继续开展人行道和自行车道净化工作,因地制宜建设独占通行、封闭隔离、快速通行的自行车道,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公共交通工具。 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力争2025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完整的生活垃圾分类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分类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 到203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高到65%。 结合城市内涝治理和水环境治理,在全地区系统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标准,督促指导各地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常态机制,力争平均实现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常态化。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透水面积比例达到45%。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大供水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渗透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到2030年控制在8%以内。 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和改造。 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域。 有序指导各地加快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提高利用效率。 到2030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到30%。 推广城市绿色照明,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设施设备,优先使用经过认证的高效节能产品,禁止使用落后、陈旧、低光效、高能耗的照明产品。 实行城市照明集中管理、集中控制和分时控制模式,科学合理安排照明开关时间。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7.优化城市建设能源结构。 完善建筑太阳能光伏技术标准,充分利用建筑体及周边空间,推进建筑太阳能光伏一体化建设,鼓励在新建公共机构、新建厂房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满足功耗。 医院、宾馆、学校、宿舍、住宅等热水需求稳定的建筑应积极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因地制宜发展工业余热源、空气源、污水源、浅层和中深层地热源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热泵技术,力争到2025年实现城市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8%引导建筑采暖和生活热水向电气化发展。 到2030年,建筑用电将占建筑能耗的65%以上。 推广智能微电网、“光储直软”、冷蓄热、灵活负荷调节、虚拟电厂等技术应用,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积极参与在电力需求侧响应方面。 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建设“太阳能储能、直接灵活”示范建筑。 探索建筑用电设备智能群控技术,在满足电力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分配电力负荷,实现少增或不增容量。 充分发挥城市火电供热能力,提高城市火电生物质耦合能力。 (省能源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国网省电力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8.推进绿色低碳建设。 到2025年,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将达到30%以上。 到2030年,装配式建筑将占当年城市新建建筑的40%。 提高预制构件的通用性,推广标准化、少规格、多组合设计,积极推广通用尺寸预制构件的应用。 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深入推进建筑标准化管理,开展市、省两级建筑标准化管理示范点评价。 推动建筑垃圾集中处理和分级利用,到2030年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55%。引导企业加强绿色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应用。 积极推广节能建筑设备,监测关键设备能耗,对多台同类设备进行实时管理。 加快绿色建材认证推广应用,制定《吉林省绿色建材认证推广应用方案》,开展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工作,探索研究绿色建材监督反馈机制产品。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设绿色低碳县村。
1.提升全县绿色低碳水平。 严格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等15部门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开展绿色低碳县城建设,统筹布局强化底线约束,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农业空间结构、生态空间结构县。 坚持“小街区、密路网”,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结构和布局,县城道路红线宽度不得超过40米,面积广场内集中硬质地面不得超过2公顷,人行道网络应连续、畅通。 (省住房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林草局、省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打造自然低碳乡村格局。 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建设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合理布局乡村建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开展绿色低碳村庄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舍、村庄建设选址必须安全可靠,符合地形,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环境。 农村居民点用地应当充分考虑与村庄道路、服务设施、耕地、绿地的空间关系,尽可能布置在村庄建设边界内,不占用或少占耕地,优先考虑利用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引导闲置土地上集中建设农村居民点。 (省自然资源厅、省乡村振兴局、省林业草原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进绿色低碳农房建设。 推广《吉林省农村住房建设图册》和《吉林省乡村振兴“宜居建设”技术手册》,指导农民建设绿色农房。 鼓励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安全水平,同步实施建筑节能改造。 引导应用成熟的建筑节能技术。 指导各地提高农村住房建设现代化水平,开展农村宜居住房建设试点,逐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鼓励就地取材、就地使用,推广使用绿色建筑材料,鼓励选用装配式钢结构、木结构等建筑方式。 结合北方地区冬季清洁供暖工程,引导试点城市积极推进农房节能改造,提高居民房间舒适度,改造后实现整体能效提升30%以上。装修。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乡村振兴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低碳处理。 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试点,积极探索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的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减少垃圾外流量。村里要从源头治理。 协作推进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厕所粪便、畜禽粪便等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在乡镇或行政村建设一批农村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探索就近农产品加工和资源利用的路径。 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优先对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村、城郊村等重点区域进行治理、周边重要河湖村落、旅游村落。 坚持“一揽子治理、就地就近、分步推进、建设与管理并重、长效”的治理思路,坚持“郊区接管、 “就地联建、单一规模建设”,以减量、分类就地处理污水为导向,合理确定合适的治理模式,完善体制机制,加强运行管理和保障,努力实现低成本、能耗低、维护方便、加工工艺效率高,从而达到经济效益。 注重技术培训和指导,推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整体提升。 (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畜牧局、省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 推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村供气、供热、供电等方面的应用。 在满足用电量的前提下,鼓励和推广农舍屋顶、庭院空地、农业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 推动农村电气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鼓励炊事、采暖、照明、交通、热水等电气化。 充分利用太阳能热系统提供生活热水,鼓励使用太阳灶等设备。 (省能源局、省农业农村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计量体系。 加快制定颁布《吉林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 根据国家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我省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健全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 结合我省实际,建立健全节能减碳标准计量体系,制定健全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绿色施工标准。 鼓励长春市、吉林市等先进地区实施高于强制性标准的推荐性标准。 各地区、各部门要根据碳排放控制目标和产业结构要求,合理确定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控制目标。 落实国家标准,研究建立我省市、县、社区、行政村、住宅开发项目绿色低碳指标体系。 建立健全省、市公共建筑能耗监管平台,推动能耗数据共享,加强建筑领域计量器具配置和管理。 加强城乡常住人口调查分析。 建立建筑领域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制度,做好既有建筑基础信息、能源资源消耗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加强统计数据分析和应用。 ( of , of and Urban-Rural , and , of and , of , , of and , of Organ , of and , State Grid Power to their of labor)
(2) Build a green and low- model. to the of and , with the goal of the goal of at the peak of , build a model of -, , , , , and , and the -led, group-, of . the and the urban and the rural of " and five-year ". the of BIM, CIM and other , the of and twin , and the of urban and rural . , and "one-stop" such as , , , , , and . (The of and Urban-Rural , the Rural , the of and Rural , the of and , and the and are to the of )
(3) an of , and . and carry out basic on green for urban and rural , key core , and , and the of the cold to focus on the of and green and , , and .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and , guide of , the and of , and the of . and to join with , , parks, and other to form forms of such as . and to add to peak and the of teams. (The of and , the of and , the of , and the of and Urban-Rural are to the of )
(4) and . and by the state to in the field of urban and rural . the of green and green in the field of in with the well- for of green and green . green , and to and to and in urban and rural under the of risk and . are to fully , is , and green play a role in risk . open the for urban , and , and use means such as and of to . on , time-of-use , and for . the of the "Jilin Urban and ", the of , the heat and , and by heat. (The of , the , the of and Urban-Rural , the and , the Local , and the Jilin and are to the of )
4. the and
(1) . All and must the - and of , and fully the role of urban and rural in the goal of . All and under the of the peak work group. ( are to the of )
(2) the of tasks. All based on the of , work plans, and the of tasks. The and urban-rural at all a peak plan based on the , the goals and time limit for , the work tasks, and a list of . They must with the "five " to that all tasks are and . All , sort out in a , and the work of the year to the of and Urban-Rural the end of every year. ( are to the of )
(3) and . Make peak an part of in the field of urban and rural , , , , etc. and level. Use the " Week" to green and low- , a green and low- , and , and guide the to form a of and . ( are to the of )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车间一角。
近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与西门子联合建设的汽车能效开发实验室在北京经济开发区落成并投入运营。 这是国内首个新能源汽车整车能效开发实验室吉林水泥厂能耗管理系统,其标准是世界一流的。
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国创中心”)是科技部推动的汽车行业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打造优势和强大能力。
此次建成并运营的实验室重点关注新能源汽车能效开发,也可用于混合动力汽车和传统内燃机汽车,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国家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实验室将推动汽车低能耗技术的更多创新和突破,带来真正节能且在不同驾驶场景下安全、可靠、实用的汽车。 相关产业链提供汽车节能服务。
记者了解到,整车能效实验室的测试服务项目包括机械阻力分解、电损耗测试、充电性能测试、续驶里程及能耗测试、动力系统效率测试、策略分析、极限加速性能测试等。 实验室提供的环境温度范围为-40摄氏度至60摄氏度。
同时,为开辟新能源汽车能效新赛道,填补国内外汽车能效测试评价体系缺乏的空白,国家创新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成立汽车能效测试评价研究工作三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技术优势,共同研究和推广新能源领域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能源汽车通过协同合作,不断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参与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能效发展,共同推动整车能效发展检测评价体系制定。 (记者曹政)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