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江苏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以智能添动力,节能促发展(深读·实施综合节能战略)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长江畔,有一栋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木屋结构、顶部连续光伏板的“大木屋” ,看起来温暖又时尚。 夏天,屋里不开空调,但也不觉得热。
该楼是江北新区人才公寓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地。 其最显着的特点是房屋本身可以实现能源供应。
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生产……江苏不断探索和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低能耗建筑——
绿色宜居循环能源供应
江苏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省,也是能源资源小省。 此外,冬冷夏热的气候特征明显,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如何让建筑既宜居又低碳? 江北新区人才公寓社区服务中心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江北新区人才公寓社区服务中心设计师、南京长江城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绿色建筑中心副主任朱侃告诉记者,这座“大木屋”是一座超低能耗的住宅。建筑,在能源利用方面实现了“开源”。 和“节流”。
据朱侃介绍,“大木屋”不仅采用木结构保温,墙板夹层还填充了防火耐高温岩棉板。 岩棉板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屋冬暖夏凉。 此外,空调、电灯等室内电器也选用能量转换效率较高、耗电量较少的节能产品。
该建筑的中庭设有智能天窗。 天气晴朗时,自然光通过天窗照射进来,实现屋内良好的采光,还可以通风散热; 下雨天,天窗自动关闭。
据测算,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能源需求仅为同类建筑的70%,年用电量约31.6万千瓦时,年节水约1600吨,折合约274.4吨。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除了节约能源外公交能耗管理系统,建筑本身还可以产生能源。 屋顶上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864块光伏板组成了一个“微电网”,白天发电、蓄电,晚上放电、用电。 该项目光伏总装机容量为345千瓦,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27万千瓦时,不仅可以充分满足建筑本身的需求,还可以为社区充电桩提供富余电力。 多辆电动车充电。
建筑的建造过程也秉持低碳环保的理念。 “这是一座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就像搭积木一样,构件先在工厂生产出来,然后运到现场组装。” 朱侃介绍,这不仅省时省力,还减少了环境污染。
江苏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江苏已建成丽水区金桥镇孔家村服务中心项目等一批超低能耗绿色建筑。 、南京市、盐城市日月星城幼儿园、无锡市建设专家工作站。 不仅建造方式绿色低碳,而且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和碳减排水平不断提高。
智能车联网——
绿色出行公交优先
周一早上八点,正值市区早高峰。 无锡市1路公交车司机陈泰周驾驶车辆从无锡中心站开往鼋头渚,经过市中心5公里线路,共经过10个路口。
“几年前,早高峰时这段路非常拥堵,每个路口基本都要停车等待,公交车上的乘客难免会抱怨。” 陈泰州发现,从去年9月份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 :这段路不仅绿灯多,红灯也少,红灯时间也缩短了。 据陈泰州粗略统计,平均每次出行可以少闯两三个红灯。 乘客体验更好,更多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这些变化源于无锡通过物联网技术推动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创新尝试。
陈泰州驾驶的公交车处处体现着智能科技。 “这是一辆新能源公交车,车顶有两根天线,采用差分定位技术实现精准定位。驾驶室后面的设备箱内安装有智能网关,可以传输实时车况数据信息,包括速度、里程、定位等。” 无锡车城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新媒体运营专员徐剑秋介绍。
据介绍,已建立车联网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这个平台就像一个‘决策大脑’,通过后台大数据系统的分析计算,可以判断公交车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设置路口红绿灯的变化时间。” 徐剑秋说道。
“无锡已有3条公交线路采用车联网技术实现优先通行。在实施公交优先的30多个路口,单向公交站点平均减少1.03倍,平均过路口等待时间缩短54秒,下降36.1%。每辆车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5%。” 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了解到,江苏无锡、苏州、宿迁等地已经依托车联网技术开通了公交优先和绿色出行线路。 公交出行体验更加美好,公众选择绿色出行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
生产更清洁——
绿色工厂节能高效
过去,常州格力宝有限公司生产一台大功率割草机需要86人,生产过程消耗大量材料、能源和人力。 现在,清洗、烘干、除尘、烘烤等生产环节已实现自动化升级,只需要少数工人即可完成生产。
绿色制造是如何实现的? 建设绿色工厂是关键。
走进格力宝的生产厂房,屋顶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不仅厂房屋顶100%采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厂房内还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并建立资源回收循环利用机制,推动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实现工厂绿色发展。
格力宝集团高级副总裁庄建清介绍,依托政府支持,格力宝对生产车间进行绿色改造,建成2个无人车间,改造50条自动化生产线,引进机器人240台,引进循环水处理系统。 在实现环保排放的同时,产能扩大了4倍。
近年来,江苏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加大对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绿色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建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工厂推动绿色制造发展。 。
如何以低碳、数字化支撑能源绿色转型发展? 宁波正在进行生动实践。
在这片热土上,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但同时也面临着化石能源消耗过多、能源消费总量居高不下等问题。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为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为经济发展争取能源要素空间,宁波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紧紧围绕新能源主线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抓手,形成了“宁波经验”。 截至2021年底,宁波光伏发电装机容量343万千瓦,位居全省第一。 同时,通过数字赋能,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民生福祉,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繁荣示范区。
光伏篇
作为浙江省传统能源生产基地,近年来,宁波市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了光伏跨越式发展。 2021年12月23日,宁波市能源局会同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住建、政务五部门联合印发《宁波市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系统规划全市光伏产业发展。 预计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力争达到570万千瓦,打造我国光伏产业重要的高质量发展高地。
因地制宜
推动地面光伏电站规模化建设
波光粼粼的海水养殖池上,无数光伏组件在阳光的映衬下发出亮蓝色的光……“今天的蛏子大了吗?” “每颗都有8到9厘米,颜值非常好。” 3月28日,在宁海县三门湾现代渔业园区蛇盘图“渔光互补”示范区内,10余名村民正在帮助农民金寿科挖蛏子。
凌晨4:00至中午11:00,农民们从这片方形海堤上收获了近3000斤蛏子,毛利润近5万元。
尽管现在已经一片繁华,但在2015年之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的滩涂。 2017年光伏电站建成后,荒地变成了宝地。
蛇盘图“渔光互补”光伏电站占地4200亩,总投资约7亿元。 是全国最大的海水养殖“渔光互补”项目。 通过“一资源、两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项目年养殖收入约3000万元,年发电量约1.3亿千瓦时宁波能耗管理系统多少钱,实现就地消纳,满足当地5万户普通家庭的生活用电需求。一年。 电力需求。 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8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0万吨,减少烟尘排放445吨,减少氮氧排放382吨。
宁波充分利用慈溪、象山、宁海等地沿海滩涂、水库和农用地资源,大力发展光伏地面电站。 已建成大型地面电站9座,装机容量113万千瓦,储备大型光伏电站项目超过80万千瓦。
明确要点
推进分布式光伏产业化布局
宁波将能源绿色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有机结合,重点发展用电量大、能源消耗强度高、消费能力强的企业屋顶分布式光伏,建成杭州湾大众68兆瓦、40兆瓦金田铜业MW。 瓦茨、宝信不锈钢20兆瓦等项目。
同时,利用大型火电厂现有屋顶和输电线路,全面发展分布式光伏并网。 北仑、象山、宁海、镇海四大火电厂已建或在建分布式光伏已达14.2万千瓦。 对公共建筑和工商业屋顶进行排查,共梳理屋顶可用面积1243万平方米,可建设分布式屋顶光伏约120万千瓦,为后续发展提供支撑。
共同财富引领
推动户用屋顶光伏特色经营
积极落实省政府关于“建设千家万户屋顶光伏工程”的决策部署。 针对户用光伏建设成本高、收益低、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宁波市按村施策,探索多种投资共享模式,积极推进户用屋顶光伏建设,并支持市财政补贴形成“海曙龙观光伏村”、“奉化光伏疏村”等光伏村建设“宁波经验”,推动新农村、新能源、新产业融合发展。
海曙龙观镇位于宁波市西南部、四明山东麓,被誉为中国“光伏之乡”。 其中,由能源主管部门牵头、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积极参与的龙古村、雪岙村屋顶光伏,是支持乡村振兴、推进全村光伏建设的典型代表。 特别是在光伏如何适应农村建筑形态、农村光伏建设完成后如何并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宁波农村能源低碳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以龙古村为例,该村村民只需提供闲置屋顶,即可享受每月免费用电50度电的福利,无需缴纳任何资金。 从经济效益上来说,村民和投资者可以实现双赢。 这是浙江省在探索共同富裕道路上最生动的光伏实践、最真实的“阳光工程”。 村里的龙形地貌,项目采用了CdTe薄膜,家家户户的屋顶有序排列着光伏,就像行走在山谷中的巨龙身上的龙鳞一样,也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数字领先
推进分布式光伏智能监管
奉化区率先试点区域分布式光伏一站式服务模式。 通过“智慧光伏”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开发应用,将数字化改革引入新能源领域,实现分布式光伏电站一站式集中运营管理。 开发并提供配套增值服务。
目前,全市已有1478座分布式光伏电站接入“宁波智慧光伏”系统,总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 不仅可以实现光伏发电量的科学预测,使企业高效、科学用电,同时可以弥补分布式光伏“管建设不管运营”的粗放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光伏发电的发电量。安全运行监管水平居全省第一。
智慧能源
为加强能源运行监控、整合资源,宁波市根据能源工作实际需要,建设了“智慧能源管理服务系统”,形成能源管理“全景图”。 基于该应用,可以有效地进行能源消耗的在线监测,加强能源管理。
主动统筹
做好资料收集工作
一个有效的“智慧能源管理服务系统”,数据采集是基础。
近年来,宁波市能源局积极协调谋划。 通过与国家、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及各能源企业单位积极对接,掌握了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水平,找到了低成本、易维护、互联广泛、优质的能源数据采集。
在市级相关业务部门和能源供应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确定明确接入范围,以接入主要供电、供热、供气企业计费系统为主,以现场直接消费为辅。消费端及企业报告 覆盖年能耗以上重点用能单位,收集2100个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费基础信息,掌握各企业用能类型与能源供应单位的对应关系。
在数据“保质保量”的基础上,做好发展保障,全速推进接入进度,通过座谈会、现场对接、财政补贴等方式推进接口开发工作。 该应用自2021年11月上线以来,截至目前,已实现1个供电单元、11个供气单元、16个供热单元的数据接口开发,已接入用能单元1943个,其中1808个电源数据已连接。 户,对应3512户用电户数,接入261户用热数据、334户用气数据,采集实时用能数据4700万条。
今年,根据省能源局能源消费预算监测工作要求,宁波还将统计辖区重点行业企业能源消耗信息,对已对接名单进行梳理比对,进一步推进新增企业能耗数据互联。
挖掘数据价值
加强数据赋能
“过去,每年检查企业能源消耗情况需要提交大量盖章的纸质材料,政府工作人员还要多次走访企业。现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并没有增加成本。”既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又为节能减碳的数字化指明了方向。” 宁波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智慧能源管理服务系统”正在有效优化能源管理方式。
通过智慧能源管理服务系统项目建设,可整合宁波市现有能源预测预警报告系统、省级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系统、统计局能源消费数据,实现各类能源消费数据的汇总能源数据采集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消耗在线监测。 为能源预算规则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宁波市能源消费大数据分析,编制月度能源分析报告,主动挖掘数据价值,发挥数字智能的引领作用,对生产、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进行数字化分析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提高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
开放数据共享
探索多种场景
这是以数字化改革助力能源管理的系统工程。
宁波市能源局采集的能源消费信息应当按照省、市数字化改革的要求进行采集。 目前通过接口采集到大数据管理部门。 随着与省级部门实现数据全面整合,这项工作将为我省能源消费预算管理和浙江省节能减碳电子书应用一体化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宁波市能源局也在建设多跨协同应用场景。 “十四五”期间,监测范围将扩展到其他行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为宁波可再生能源发展、碳排放监测、低碳高效产业做出贡献分析等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提供项目网上申报、节能减碳改造技术方案等服务,积极引导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随着“双碳”工作的深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宁波将重点发展能源预算管理、区域能源分析、企业碳效率评估、碳排放在线诊断等典型应用场景。高耗能设备能效,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扩展平台功能模块,进一步描绘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蓝图。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