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物联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有效促进节能降耗
时间:2023-06-01   

【知文网】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国家每天消耗能源120亿元,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尤其是工业企业、高校、医院、商场等大型企业和公共设施。 粗放式的经营模式造成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的浪费。 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

专注于物联网接入通信设备和物联网接入服务平台研究的湖南方信科技有限公司,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将物联网技术与国家能源相结合——节能减排,创新物联网网络化综合能效管理系统,创新大型机组能耗,实现管理从人工到自动化,从智能到智能的跨越式发展。

物联网能效综合管理系统主要由集中器、采集器、传感仪表等设备组成。 构成覆盖面广、穿透力强、安装灵活、保密性高的物联网基础网络。 集中器发送网络信标建立管理网络节点信息,通过采集器采集信息流形成双向信息传输,最后传感器设备将数据传输到公有云平台进行统一管控。 系统根据国内用户的应用特点,将技术管控、节能与管理行为节能相结合,通过一体化实时监控管理,创新数据服务+数据交易的业务模式,将管理与智能控制完美结合,创造性地解决能源问题在线监管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技术难点。

湖南信息学院是一所占地1000多亩的高等学府,师生约12000人。 平均每月用水量约4000吨,用电量约60万度。 采用物联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后,监测采集园区自来水设备每日海量能耗数据,结合科学的多参数动态路径规划策略,水费可节省 10%-20%。 同时,系统可以远程启停校园内空调设备的用电,控制时间段,控制温度,控制舒适度。 通过耗电量分析、耗电量统计分析、环链报表分析,发现问题,为后台决策提供依据,实现远程智能管控,可节省20%-每年为学院支付 40% 的电费。 节能增效显着,得到了用户的广泛好评。

物联网综合能效管理系统海量能耗数据无线采集、能源数据智能分析、关键用能设备智能控制、客户可视化、成本化管理,充分挖掘用户潜力以节省能源和金钱。 进行创新变革韶关企业能耗管理系统,为后续增值业务的快速拓展奠定基础,开创互联化、移动化、云化的能源管理新时代。

[知文网-]

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当前,我国发展仍面临能源资源制约,如何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会上,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回答红星记者关于节能降耗的提问时表示,将加快推进节能改造住宅和公共建筑改造,继续推进老旧供热管网基础设施建设。 设施节能减碳改造。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

刘德春说,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各项重点工作。节能领域,认真履行节能主管部门职责,推动我国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2012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年均3%的增速支撑了年均6.6%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强度下降26.4%,相当于节约14亿吨标准煤。

酒店工程部能耗管理_能耗管理职责_能耗管理平台

二是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成效显着。 深入推进技术节能、管理节能、结构节能。 2012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6.2%; 建成绿色建筑约85亿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约17亿平方米。 消费分别下降18.8%和21.7%。

三是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形成了以《节约能源法》为指导,以民用建筑和公共机构节能法规为支撑,以节能审查、节能监督、能效标识等法规为保障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重点用能单位管理。 落实和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机制,发布相关国家标准378项,建立健全价格、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

↑ 海上风电场信息图

刘德春说,当前,我国发展仍面临能源资源紧张,推进碳中和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坚持节能优先,把节能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能源消费高质量发展保障。 继续完善能源消费双控政策,优化节能目标评价考核频次和方式,落实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材料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政策,实行单独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消耗清单对于确保重大项目全国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合理的能源需求。

能耗管理职责_能耗管理平台_酒店工程部能耗管理

二是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 优化项目管理方式,实行库存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 严格控制增量项目门槛,深挖存量项目节能潜力能耗管理职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行业节能改造。 支持燃煤电机组节能减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改造“三通”。 对标能效先进水平,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节能减碳改造。 加快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进老旧供热管网等基础设施节能减碳改造。

四是不断完善节能法规政策。 推动修订《节约能源法》、《节能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 加快制修订能耗定额、产品设备能效等一批强制性国家标准,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和产品。

红星新闻记者 杨玉琪 吴洋 北京报道

编辑李贺先锋

(下载红星新闻,举报材料有奖!)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