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江南大学历时10年的“数字节能校园”项目,真正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 江南大学研发的“数字节能系统”已经走出江南大学校园,进入高校、政府机关、公共建筑等领域。 ,目前有服务单位100多家。 据了解,江南大学在向各单位提供这套系统时,可以根据对方的实际需求进行“私人定制”。 例如,企业可以将能耗管理与经济效益挂钩。
刚刚过去的暑假,江大能源监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发现,学生宿舍区的用水量数据不对。 立即派出维修队查明原因。 原来是水管老化漏水。 “校园供水管网监控系统”是江南大学“节能校园数字能源监控系统”平台的子系统。 如果没有这套系统的实时监控,学生宿舍区漏水至少要等到交水费的时候再过一个月。 会发现。
另一组数据更能说明江南大学“数字节能系统”的成效:2006年,学校电费支出1435万元,2013年为1630万元,增长13%。 、学生人数、电器设备等都大幅增加江苏能耗管理系统设计,有的甚至翻了好几倍。 该系统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成本控制等方面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10年来,获得软件著作权10项,国家专利5项。 更重要的是,它已经完全走向市场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批引进该系统的北京工业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现已成为地方节能减排示范。 目前,“江达牌”数字化能源管理系统已应用于我市2万多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和市民中心政府大楼,与陕西汾酒集团的合作已推进两年。 进入企业的第一笔订单。
为使“数字节能系统”更适应市场需求,江大能源监测中心科研团队对其不断升级优化,从最初的水电管理发展到现在以综合管理为主利用和可再生发展。 能源管理。 据江大副校长田北介绍,目前正在攻克转型和运营管理的技术难题。 一旦成功,相关用户将可以使用“一键系统”。 下课后只需一个按钮即可关闭投影等所有必要的能源。 这不仅方便了用户,也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避免了浪费。”
近期,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动向备受关注。 在能源转型发展中,消费侧能源效率的提升是不可回避的环节。
浙江是能源消耗大省。 国网浙江电力树立“能效是第一能源”、“节约能源是最清洁能源”的理念,致力于从“供电服务”向“供电+能效服务”延伸,引导全社会从“节能减排”转向“节能减排”,以灵活精细的市场化方式,着力提高全社会能效水平,推动能源领域高效智能治理。
提高全社会能源效率是时代命题
在能源消耗方面,实现“吃光所有”,就是物尽其用,降低能源强度。
能源强度是能源消耗与产出的比率。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采矿等原材料开发等传统产业向深加工产业升级的过程,并在升级过程中实现了能源强度的下降。
2020年,浙江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万元人民币0.41吨标准煤,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1倍,是经合组织国家的1.8倍。 通过国内外比较可以看出,浙江的能源强度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经合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日前,浙江制造业新一轮“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计划也出炉。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下,“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意味着减少工业碳排放。 既要“少吃”,又要“多产”,“飞得远”。 赢得平均亩效益。 提高能源效率迫在眉睫。
推进能源消费革命,提高全社会能效水平,根本目的是改变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关系,降低能源强度,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面对这一划时代的命题,在浙江,持续的能效提升行动正在上演。
如何打造“供电+能效服务”新高地?
在提升能效方面,经过多年深耕细作,国网浙江电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构建政企合作机制,普及节能公共服务,拓展市场化服务,打造数字化服务体系。业务系统等多轮驱动,着力打造“供电+能效服务”新高地。
建立常态化的政企联动机制
国网浙江电力动态把握能效管理的瓶颈、难点和痛点,当好政府能源服务参谋。 通过省能源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实现了电、气、水等各类能源消耗的数据采集和在线分析。 能耗趋势动态预警,服务企业能耗诊断和能效对标,支持政府通过数字化手段管理能耗。
国网绍兴供电公司依托能源大数据中心打造的“高耗能企业用电监测”数据产品,于11月1日上线绍兴市政府网。通过构建区域能耗指数, “五色图”用于直观地呈现区域能源使用情况。
▎企业五色数字智能地图
“浙江巨星化纤有限公司的能源负荷有点高,大约是计划用电量的两倍。” 11月8日,绍兴市发改委通过“高耗能企业用电监测”数据产品发现异常,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走访查处高耗能企业不合理用电因素。
▎电力税务官员组织专家团队共同走访“浙里绿税”试点企业
构建标准化节能公共服务
国网浙江电力着力打造前端“供电+能效服务”多元服务体系,将能效公共服务全面融入传统供电业务,通过“一带一路”全面实施能效公共服务。 “线上精准推送+线下主动服务”促进客户发展。 能效改造,聚焦各类公共用能系统,开展细分行业用能诊断,有针对性地实施能效提升措施,全方位满足客户个性化能效提升需求。
▎浙江省能源流向图,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浙江企业能耗综合管理系统,展示各领域各类能源生产、供应到消费的流量分布
国网浙江电力依托“国网在线”,向客户推送能效账单和能耗诊断报告,并提供账单解读、案例推荐等现场服务。
浙江企业客户数据分析显示,一般工商企业客户占企业客户总数的98%,呈现出海量、长尾的特点。 这些客户专业力量不足,急需接受节能服务。 为中小工商企业客户提供在线能效服务的能效法案应运而生。
截至目前,国网浙江电力已完成高压客户用电能效计费,覆盖户数32.53万户,覆盖率97.13%,利用率24.63%。 《能效法案》通过数字化、标准化、专业化升级,为企业提供便捷、经济的能效服务。
今年以来,国网浙江电力还着力分行业分领域“挂牌挂帅”综合能源服务,围绕客户痛点难点提供优质能效服务,让更多的公司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开发能效市场化服务产品
国网浙江电力无缝衔接能效公共服务端到端流程,聚焦公共服务、需求响应等业务重点领域,基于技术发展趋势研发能效市场化服务产品体系与行业趋势,结合重点领域综合能源。
同时,国网浙江电力也在大力开发具有前瞻性的能效服务产品。 构建“一产业一战略”工艺体系能效评价体系,提出能效提升措施。 密切关注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聚焦钢铁、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结合行业工艺特点,研究提高能效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商业模式。
▎供电员工查看能源大数据中心数据动态|徐扬洲 摄
据了解,国网浙江电力2021年将完成钢铁、纺织等行业过程能效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建设,拟完成重点耗能行业过程能效提升研究与试点建设。 2022-2023年全省工业产业。打造节能服务创新高地。
创建数字化业务系统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致力于完善能效服务业务支撑体系。 以智慧能源服务平台为核心,实现“对内规范业务管理,对外开展能效服务”的功能定位。 服务“一站式”解决。
如何以精细化、灵活化、市场化的方式管理能源消费?
国网浙江电力除了自身努力外,也在积极探索从过去比较粗放的方式向精细化、灵活化、市场化的方式转变,让全社会积极参与提质增效行动。能源效率。 其中,数字化智能赋能和源、网、荷、储协同交互是关键。
10月18日,在杭州萧山,星辉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项兴富一键扫描“能耗双控码”,自主认定了公司当地日能耗排名以及公司今年的盈余。 能源消耗信用。 《用能双控码》为地方重点用能企业建立了个性化的“用能台账”,实现用能结余随时随地可查、灵活调控,有效促进企业用能管理“精打细算” .
▎供电公司向企业推广“能耗双控码”
宁波城市工业化特征明显。 能源消费约占浙江省的三分之一,第二产业能源消费占比高达74.6%。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通过电力大数据推出“企业用电优化指南”服务,为宁波市10000多家大型工业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日常用电优化建议,精准有效引导企业合理避免错峰用电。
▎当地供电公司为宁波磁声实业有限公司分析能耗情况并提出优化建议
在浙江,越来越多的客户参与到电网的柔性互动中。 国网浙江电力通过不断探索新的负荷聚合模型,率先构建了日前、小时、分钟级可调、秒级可中断需求响应全业务分类体系。 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浙江省用户侧调峰响应容量已超过1000万千瓦,参与电力需求响应的用户超过4万户,为电网创造了更多“弹性”空间。 一个多维度的需求响应生态圈正在逐步形成。
温州首个事业单位电力需求响应示范工程在永嘉县检察院试点。 该示范工程实现了空调系统用电负荷的实时监控和灵活调节,提高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了用电削峰填谷,可以减轻负荷通过调节终端温度最多可降低 25%。 在义乌,5G基站后备电池、制冷空调、电网实现协同互动。 在后备电池“峰谷充”模式和空调智能启停模式下,基站在满足用电量的情况下,可实现10%以上的节能降本。
国网浙江电力还创新探索开展专项负荷响应交易。 7月8日,丽水华宏钢铁制品有限公司在供电公司发出需求响应邀请后,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以1.9元的价格参与了4.8万千瓦用电负荷的招标,并转出部分用电量提供给更多有需要的客户。 9月4日,浙江连续多日负荷响应试点交易在丽水、宁波顺利完成。 电力客户通过市场化方式申报响应容量和电价,按计划开展调峰响应,积极探索需求响应服务成本分担和分摊。
这种负荷响应专项交易,让用电单位与电网灵活互动,有效缓解了部分地区临时性的短期供电压力,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为保障生产、避免经营损失提供了新途径。 它还为需求响应成本管理提供了可复制和可扩展的实践路径。
后续,国网浙江电力还将围绕清洁能源、综合能效、多元能源供应、新兴能源利用、智慧用能、能源交易等领域进行研发创新,提升全省能效水平。全社会全面提升能源领域智能化治理水平,促进全社会能源消纳。 共享,清洗共享,生态共建,成本分摊。
▎舟山风电
目标是到2023年,国网浙江电力基本建立“供电+能效服务”业务体系,推动和引领能效服务产业,更有效地推动碳达峰和碳排放高质量落地浙江中立。
供稿:财经传媒中心 陈丽莎
感谢绍兴公司、杭州公司、宁波公司、温州公司、义乌公司、丽水公司等提供资料
上一篇:湖州用“绿”促经济转型
下一篇:山东首个施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签约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