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根据《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低碳产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的内容要求。 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节能减排总体目标是:到201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均达到20%。 围绕这一目标,该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发展,确定了园区建设的四大任务,即强化产业低碳发展,强化低碳发展。 ——能源低碳发展,加强低碳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低碳发展,同时确定了62个重点项目支持方案。 截至2016年底,该区全面完成既定目标,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均达到20%。 重点支持项目全部开工建设,达产后预计可节约标准煤3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0.05万吨。
该地区的主要做法是:
——工业低碳化。 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实现区域低碳、绿色、循环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完成低碳园区建设的主要途径。 2016年,依托全区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化工、现代服务业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加快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材料、互联网+产业,努力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二三产业协调的多元化产业体系。
1.全面促进传统支柱产业项目增产增效。 2014年以来,在全面开展行业低碳转型的同时,该区加强了对全区新建和在建项目的低碳宣传教育和转型支持长春工业能耗管理系统价格,把各类重点建设项目作为重点建设项目。转型的主要目标,实现了区域能源结构的调整。 减少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和抓手。 2016年,以实施方案中的重点扶持项目为主要服务对象,全面加快项目建设,确保项目按时开工复工,重点推进汽车零部件、生化、医药、和食物来实现生产和效率。 其中,考泰斯汽车油箱生产项目、科世达(长春)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等一大批项目按时完成。
在传统医药和食品项目方面,该区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绿色安全产业链,推进高附加值、高端产业建设。 充分关注高端市场需求,引导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着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督促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生态化。 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开发区内食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提高产业整体生态水平。 其中,吉林精气神有机农业有限公司山黑猪生产检测设备全自动智能信息追溯系统项目、安曼食品年产1万吨气调包装肉制品质量安全升级改造项目已按时全面完成。 .
2.全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 面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该区认为,绿色低碳战略既是国家低碳园区试点的要求,也是其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自身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为此,2016年以来,该区大力开展现代物流、高端装备制造、互联网+、高新技术、“双创”孵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走绿色低碳作为项目安置和建设的标准之一。 主要项目包括:总投资10亿元的长春顺丰电子商务产业园,在兴隆综合保税区配套区建设电子商务产业园,搭建全域综合服务平台。供应链。 该项目于4月中旬开工建设,年底前完成桩基施工。 基础建设项目; 浪潮集团东北亚区域核心云数据中心项目,于2017年1月15日正式投产。同时,大数据创新创业中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大数据资源和工具而创业者,也同步投入运营。 目前正在施工中,年底前完成厂房内部改造工程和装修工程; 合鑫机械中德机器人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非标自动化生产线、车身焊接工艺装备、焊接工装、机器人焊接工作站等。 、检具、精密模具等; 中盈致和镍氢宽温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 公司于2016年引进一条生产线,改造工程已完成,正在进行试车。 生产; 年产300台(套)发电设备电站辅机项目及三鼎产业园项目等。
3、开展“聚乳酸”生物材料产业补充链建设,实现生物环保材料的集聚和循环利用。 自2015年全面实施禁塑令以来,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该区与吉林省发改委共建的长春生物(材料)制造产业创新基地已成为长春市生物(材料)制造产业创新基地的示范支撑。全省聚乳酸产业。 目前,基地拥有标准化厂房11个,研发展示中心等相关配套设施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塑料制品市场的主流产品为全省“禁塑令”的落实提供了产业基础和保障。
2016年以来,该区在基地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产业补充链,着力完善“聚乳酸”产业链,实现产业内部循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让绿色产业更加环保。 经济高效。 为此,重点推进大成集团L-乳酸试点项目、中粮年产3万吨聚乳酸原料项目、美禾年产2000吨生物基乙二醇项目. 其中,中粮聚乳酸原料项目已完成厂房和办公楼主体建设。 目前,已经开始试生产。 一期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6亿元,纳税6000万元。 美和生物基乙二醇项目已于2016年底完成一期土建工程,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 一期项目顺利投产后,产品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上线。
4.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新增产能。 按照全国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打压“地条钢”的总体部署,该区积极行动起来,会同区质监局、供电部门、项目服务局、四街道一镇等有关部门对全区涉钢企业开展综合排查,经排查发现,长春龙泉精密铸钢有限公司、长春兴顺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有限公司2家“地板钢”生产企业现已停产。 中频炉等相关生产设备已全部销毁,整改工作已完成。 目前,该区已建立打击“地条钢”长效运行机制,坚决杜绝“地条钢”生产企业死灰复燃,坚决避免出现相关“高污染、高能耗”消费”等落后产业。
——能源低碳化。 1、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降低煤炭消费量。 2016年,根据生态环境战略实施要求,重点推进区内支柱产业节能技改项目实施,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规划。 ,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管理,力争到2017年实现全区煤炭消费总量不高于2012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低于2012年的目标。 65%。 目前,全区各项指标均按照低碳园区实施方案的要求稳步落实,基本实现了国家低碳产业园区试点确定的总体目标。
2、提高煤炭消费质量,全面启动洁净煤供应体系建设。 目前,该地区主要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 为进一步有效减少碳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物,提高煤炭加工转化燃烧的利用率,全面推广洁净煤已成为行之有效的必由之路。 2016年,根据全市精煤供应体系建设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区重点建设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精煤集散中心。 该中心由经开区管委会与吉林乐天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中心年精煤配送能力已达5万吨。 2016年建设年度精煤销量2万吨,营业收入1000万元。 长春经开区精煤配送中心自运营以来,效果良好,可以全面辐射经开区及周边地区,满足周边煤炭用户和零售居民的需求。
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生产利用,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①在全区推进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2016年主要推进长春航天中能清洁能源有限公司10MW分布式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实施,项目总规划屋面面积10.08万平方米,规划装机容量为 10MWp。 本项目光伏电池组件选用270Wp多晶硅光伏组件37092片、50kW组串式逆变器192台、现场升压变压器6台; 长春光华学院5MWp屋顶光伏发电项目、长春普光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有效安装面积共计约2万平方米,光伏组件总装机容量为2MWp。 ②促进生物质燃料的生产和利用。 利用区内生物质产业技术优势,积极推广生物质燃料生产利用,替代传统能源,对云冈热力站等具备条件的供热站全面进行生物质燃料改造。 完成长春红日新能源有限公司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生物质能源集中供热项目。
4.提高准入门槛,落实“低碳能源”准入政策。 2014年以来,该区严把进区项目绩效考核关,把清洁低碳作为进区条件之一,严格落实国家省市政策,加大落后过剩产能淘汰力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 评审管理制度要求建设单位在节能评审前提交所需材料,对材料不全的项目坚决拒绝评审; 认真核算节能登记表项目数据,核对节能评估报告和节能评估报告。 对审核通过的项目,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严格审核; “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坚决不批。
——管理低碳化。 根据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的目标和要求,该区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低碳管理规定和方案,为企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提供了目标、要求、依据和手段。 先后编制了园区低碳规划《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颁布了《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创建了绿色制造企业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引入能源分配管理DEMS等一系列规划、方案和制度,为低碳园区碳排放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 低碳基础设施。 2016年,该区积极开展“旧城改造”建设、“暖房”工程、园区绿化提升、黑臭水体生态治理工程等一大批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累计投入5亿多元,绿化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 同时,与中科光电(长春)有限公司启动的节能路灯换代示范项目也已全面建设。 累计更换新型膜组LED节能路灯8789盏,节电率65%,年节电1125.11万千瓦时。 4500吨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801吨。 同时,该区率先推行低碳采购制度,选用低碳电器、建材和办公用品,配合6.5积极开展园区节能生活宣传。世界环境日引导和改变园区员工及周边居民的消费方式。 降低私家车出行率。
大力推动绿色建筑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包括推广使用高强钢、高性能混凝土、防火保温性能优良的建筑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 绿色建筑综合能力建设。 根据《吉林省绿色建筑评价和标识管理办法》,新建建筑执行一星标准,老建筑逐步改造达到一星标准。
近日,经开区“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专项考核工作被评为“优秀”等级,受到表彰郑州市节能降耗办。
作为郑州重要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和主引擎,经开区积极创新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持续推进区域全面低碳化。 绿色低碳转型取得积极成效。
能源产出效率持续提升。 2020年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41.9万吨标准煤,占全市的1.76%; 单位能耗强度为037万吨/亿元,不到全市平均能耗强度的五分之一,是全市能耗强度最高的优秀产业集聚区。
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积极推进7个安置区清洁取暖示范工程,供暖面积257万平方米。 推进海尔创新产业园等10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装机容量约33兆瓦,年发电量约3000万千瓦时郑州能耗管理系统风机,提高区域清洁能源利用率和装机容量。 新增充电桩234个,引入社会投资资金2.82亿元,构建电动汽车服务生态圈。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建立“两高”项目联合评审机制,引导重点耗能企业编制节能减碳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提高能源消费效率。 上海汽车乘用车、钻石精工等区内多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或省级绿色工厂。
产业协同回收。 郑州经开水务开发有限公司生态用水示范工程和水质检测中心建成投入使用,每天可提供1万立方米生态用水,用于道路灌溉、绿化和生态河道补水。 通过建设智慧水务“一张图”和检测中心“一张表”,全面提升水务管理能效,促进区域节能减排。
经济开发区宣传部(文明办)郑州报业集团
上一篇:江苏能源综合服务具体实践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