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华社北京6月30日电 《经济参考报》6月30日刊登记者郭前才撰文《六部门发文力争2025年重点行业能源效率提高》。 文章称,记者6月29日获悉,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国资委等六部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提出到2025年,重点工业领域能源效率全面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
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园区能耗管理,我国工业能效水平持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明显下降,“十二五规划”。 年下降5.6%。 “十四五”期间,制造业配套比重将保持基本稳定,能源需求刚性增长。 同时,工业节能增效面临绿色能源结构水平不高、节能增效技术创新和装备推广短板、节能挖潜难度加大等问题。在重点耗能行业。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重点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显着提高,绿色低碳能源比重利用率显着提高,节能增效技术装备得到广泛应用,标准体系、服务体系和监管体系得到落实。 钢铁、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逐步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5%与 2020 年相比的百分比。
《行动计划》明确了大力提升重点行业能效、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积极推进数字能源升级等7项任务效率。
在重点行业能效提升方面,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增效转型升级。 深入挖掘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提高能效水平,实现行业能效稳步提高。 推动重点领域能效绿色升级,继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重。 到2025年,电力利用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与信息设备用电量之比)优于1.3。
在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方面,加强工业能效对标引领。 到2025年,在重点耗能行业遴选100家能效“领头羊”企业,探索建立10家超级节能工厂。 强化规模企业节能增效带动作用,支持规模企业全面实施绿色制造,加快节能增效技术创新和数字化、绿色化转型。
上述负责人表示,将加强政策引导,实行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做好能源消费强度限制性指标管理,灵活掌握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得到有效提升。 统筹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资金等渠道,以及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工业能效提高。 在金融支持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为节能减碳效果显着的重点项目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充分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 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 (超过)
在一汽-大众天津分公司,厂区水表、电表、油表、气表的每一个“脉搏”都被系统及时记录下来,不仅真正了解生产能耗状况,也有助于引导工厂“避开能源消耗高峰”Just the ,节约能源成本。
这是公司与树根互联合作打造的能源管理平台。 可实现对能源管理的监控,通过AI预测+数据挖掘,推动能源消耗预警机制建设。
实现碳峰值碳中和是企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和《工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工业领域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的重要影响,以及发展目标和任务措施。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互联网碳减排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生产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统一汇聚,实现工业能源“精细计算”。
减碳减排有量化依据
清远某陶瓷厂内,空压机房内嗡嗡作响。 建陶是典型的高耗能行业,但在智能化系统的帮助下,这家工厂的生产能源成本降低了约300万至600万/年/基地,同时,平均各原料车间人工成本降低约65万/年。 在广东博爱特的助力下,原本“高耗能”的陶瓷大产业也在努力向低碳转型。
工业是我国节能减碳的主战场,也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 统计显示,制造企业的碳排放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30%。 随着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兴起,为“双碳”目标的推进注入了新的助力。 这些技术与产业机制相结合,有助于建立优化的能效模型和评价指标,实现能源精细化。 管理。
基于腾讯技术,智慧能源服务商深度智控,以IDC和轨道交通为切入点,为全行业提供暖通空调系统节能优化服务; 友业科技和全盈科技分别瞄准钢铁冶金/化工等加工行业和煤炭发电/供热领域,进行能效优化。
能源管理成为制造企业数字化的“牛鼻子”。 博亚特CEO李继庚表示,从生产的角度来看,能源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尤其是钢铁、陶瓷等行业,原材料的节约空间很低,但能源提升空间很大例如,能源消耗占水泥生产成本的70%,陶瓷的25%。
据博益特介绍,截至2021年底,已为造纸、建材、食品等500多家传统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节约能源169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423万吨排放量。
湛江东道新能源借助与树根搭建的数字化平台,在降耗方面找到了“突破口”。 “比如通过单位能耗分析,哪些工序相对耗能,能否尝试将这些工序安置在风能和水能丰富的地区?可以淘汰一些能耗高的老旧设备。”公司数字化负责人肖志红表示,数据让减碳减排“细心、细心”。
借助数字化手段,每包物料的产出全程严格可追溯,配比组合在制定说明书时更加精准。 “现在,原料投入100吨,合格产品从85吨增加到93到95吨,这也意味着排放量更低。” 肖志红说道。
绿色工厂生产“绿色产品”
低碳生产不仅仅是车间生产线上的事情。 在工业富联董事长李俊奇看来,后疫情时代天门工业能耗管理系统,全球产业和经济有两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除了发展数字经济,还有围绕“双碳目标”的绿色发展。
李俊奇表示,工业富联不仅要按时完成自身“双碳目标”,还要推动供应链上下游价值链尽快实现“双碳目标”,梳理自身“ “双碳行动计划”变成了“双碳解决方案”,“我们建设的很多智能工厂都被认定为‘绿色工厂’。”
“我们将用智能化的绿色工厂,生产绿色数码产品。” 李俊奇举例说,灯塔厂内各种设备互联互通,如高耗能空压机,通过智能控制实现节能减排; 通过能源管理系统提高制造过程的能源效率。
中国制造企业积极对标“灯塔工厂”,对低碳发展提出严格要求。 “一些企业在绿色低碳环节很容易被筛选出来。” 工业富联数字化转型首席专家左干红表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绿色低碳已经成为重要的考核标准,可持续性指标更是处于核心位置。 经营指标正面。
随着我国制造业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绿色产业正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 目前,我国已推进建设绿色工厂2783家、绿色产业园区223家、绿色供应链企业296家,推广绿色产品2万余种、绿色产品2000余种。 新型节能技术装备产品,引领行业绿色发展。
广东还提出了“以碳达峰、碳中和带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出台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等政策文件。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约147%,约占全国的14.8%,共有2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减排从成本压力到财富
长期以来,谈到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多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成本优势,却忽视了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
这是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推进节能减排必然增加成本。 如果你想减少碳排放或节约能源,你很可能会购买更先进、更全面的设备和技术。
工业互联网促进低碳生产。
“工业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碳排放量的自动测量,指导工厂应用的改进。” 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兼CEO何东东表示,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看板实时了解自身的碳排放情况。 另一方面,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等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在长沙,“智慧工厂”三一十八厂利用根互联提供的能源管理平台,大幅提升企业内部能源管理水平、用电安全和能源系统运维效率,并作为数据源向碳检测平台提供活动数据,实现工厂日碳排放、月碳排放、年碳排放“透明化”。
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该体系还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碳资产意识。 何冬冬表示,通过“区块链+产业互联网”,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准确可信的碳资产管理体系,让企业的碳指标成为企业的财富,改变企业对减碳的恐惧。
在推动碳中和的过程中,除了看到碳中和的社会价值,其背后的商业价值也在不断被发现。 腾讯云副总裁、腾讯云栖生态负责人庄文磊介绍,腾讯也在碳中和方面探索了一些商业模式,比如帮助数据中心提高能效,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实现共赢。
“大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带动作用,除了从产品、技术、模式等方面加快低碳理念的普及,还可以通过解决中小企业的碳排放问题。生态建设。” 庄文磊说道。
■延期
清理碳排放“账本”成为新要求
2021年底,有关部门提出,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在科学考核中创造条件,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向能源消费总量“双控”转变。尽快实现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
这一变化有利于更好地评估企业节能减碳水平,但核心难点在于碳排放“双控”数据的计算比能源消耗“双控”数据的计算更为复杂.
过去,企业只要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就可以更好地评估企业能源消耗的“双控”水平。 在碳排放“双控”下,企业不仅要建立能源管理中心,还要建立相应的碳排放和碳管理体系。 通俗地说,“碳排放账户”是要结清的。
这笔账怎么算? 数字技术的使用至关重要。 “过去,人工方式是核查企业碳排放量的主要方式,但人工方式效率低下,容易漏记,存在数据不准确和造假的风险。碳管理系统GeCMS我们开发的数字碳计量系统大大提高了碳计量的效率和准确性,实现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监控、生产全过程的碳排放核算、产品全过程的碳足迹。” 格创动智CEO何军说。
【记者】高小平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