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SHPGX导读:如何为城市的正常运行持续提供清洁的电力和燃气? 以申能集团为代表的上海能源企业,通过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提高火电能效,加强燃气产供储全产业链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发展绿色燃气和销售,同时早早布局氢能产业赛道。 “三纵三横”氢能产业链建设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先发优势。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能源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比重力争达到25%,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如何持续为城市的正常运行提供清洁的电力和燃气? 以申能集团为代表的上海能源企业,通过多元化发展清洁能源,提高火电能效,加强燃气产供储全产业链建设,优化电源结构,发展绿色燃气和销售,同时早早布局氢能产业赛道。 “三纵三横”氢能产业链建设在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取得了先发优势。
氢能全产业链早布局
传统能源产业是高度依赖资源矿藏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而新能源产业是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上海虽然能源资源匮乏,但智能制造水平高,具有“弯道超车”优势。
上海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开发可再生资源,并开始在风电和光伏领域进行布局。 2010年世博会期间,申能集团参与建设的世博会主题馆光伏项目,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建筑一体化光伏电站。 目前,申能集团布局了风电、光伏等多个新能源项目,分布在长沙。 三角及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 到2022年11月底,装机容量将达到400万千瓦。
近期印发的《上海市推进重点区域和园区碳达峰和碳中和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也提出,实施和组织实施“光伏+”专项工程,加快海上风电发展,促进海上风电发展。深海风电示范试点。 因地制宜安排陆上风电和地热能项目。 鼓励大容量风电、光伏建筑一体化、农光互补等技术创新和项目实施。
在低碳能源转型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氢能产业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这一新赛道,申能集团早早着手,突破氢能发展的“生产-储存-运输-应用”等关键环节,推动产业从引进期向产业化加速发展。 目前,氢能已经形成。 制定“三纵三横”战略布局。
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介绍,“三纵”聚焦高端制造领域,布局制氢、储运装备、燃料电池三大产品上海化工能耗管理系统,助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目前,一批企业已发展成为产业链相关环节的龙头企业,如浙江蓝能、上海氢能、昆华科技、苏州庆东等,其中多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攻。新的“小巨人”企业。 “三横”围绕应用场景打造,建设上海氢能基地、省外氢能产业链应用整合基地、氢能多应用场景等,实现完整的商业闭环氢能应用。
目前,上海氢能布局已覆盖氢能产业链各主要环节。 在上游氢气供应方面,申能集团旗下上海申能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申能能源”)、液化空气集团和上海化工区将在上海建设最大的气氢和液氢加注中心,其上游原料原料均为化工区企业副产氢气,提纯后成为燃料电池汽车可使用的高纯氢气。
燃料电池电堆及材料方面,燃料电池电堆研发与制造企业上海氢能完成A+轮融资。 开展汽车应用场景拓展合作,以北京、上海为突破口,推动京津冀蒙、长三角地区氢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运营。
《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市建成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 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万辆,氢能产业链规模突破千亿元。
降低煤耗,提高火电能效
目前,新能源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装机容量和发电结构占比仍较低。 在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目标下,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禀赋,决定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将继续存在。 因此,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显得尤为关键。
“申能诞生于1980年代,从入股电厂到控股电厂,再到经营管理电厂,一直追求清洁高效。” 黄迪南告诉记者,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公司“能外三发电”)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号称世界上煤耗最低、效率最高的电厂,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国内外十年。 2021年,申能集团控股供电煤耗为282.7克/千瓦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克/千瓦时。
通过不断推进技术创新,火电厂的发电效率越来越高。 申能外三被国家能源局授予唯一的“国家煤电节能减排示范基地”,并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殊荣。 临港一期燃机项目也是国内最先进的。 “环保调峰”电厂之一。
黄迪南表示,“十四五”期间,申能集团将更加积极融入国家“双碳”战略,服务国家建设新型电力体系的大局,推动电力占比逐步提高。坚持海陆并举、集中式与分布式并重,推进煤电与新能源优化组合,积极布局储能、CCUS等新兴业务,打造绿色先锋电力版图.
坚定供气保障信心
进一步推进能源革命,前提是坚守能源安全底线。 天然气作为最清洁、最高效的化石能源,在上海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保障全市天然气供应,20年来,申能集团构建了上游多气源、中游一网、多销的“X+1+X”天然气产业链。下游,实现上海管道。 燃气全天然气化有效服务了上海能源结构优化,保障了城市燃气安全供应。 上游建立“6+1”气源通道,规避单一路径风险,每年为上海汇聚近百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 中游是一个强大的网络,长度超过27000公里,如毛细血管。 全城都一样。 下游多元化销售,为超过700万燃气用户提供优质服务,能源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2022年上海LNG(液化天然气)站线扩建工程经沪浙联合批复正式开工,燃气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国内首艘江海联运LNG运输船“传奇太阳”交付运营,提升了天然气资源保障和调配能力。 目前,申能集团拥有LNG储存能力54.7万吨,气化出口能力214万立方米/小时,储气调峰能力国内领先,为保障供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城市。
此外,长三角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中心。 近年来,申能集团积极践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 通过莲塘首站向浙江输送天然气,以及沪苏连接线的开工,长三角区域得到进一步巩固。 管网互联互通,资源互助互保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低碳才是真金白银。 记者近日从扬州市工信局获悉,在刚刚公布的2022年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名单中,扬州市共有6个绿色转型支持项目榜单中,位列全省第三。 据了解,这6个绿色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技术装备投资2.45亿元,共获得专项扶持资金2450万元。 “项目建成后,年可节约标准煤4.06万吨,废弃资源回收利用可生产产品4.5万吨,可生产化工及环保设备3000台(套),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推动我市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扬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人表示。
当前,打造绿色低碳核心竞争力正成为全市众多工业企业提质增效的共识和行动。 近日,记者来到仪征化纤,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1-6月,公司产值同比增长26.3%,但综合能耗下降由上年同期的38.04万吨标准煤增加到35.04万吨,同比增加35.04万吨。 下降 7.9%。 产能的增加和能耗的下降是仪征化纤在节能方面持续投入和新技术、新工艺应用的结果。 “十三五”期间,仪征化纤投资1.55亿元,完成节能技改41项,累计节约标准煤约7万吨。
仪征化纤于2021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工厂,是扬州市工业企业节能环保发展的典范。 数据显示,去年扬州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绿色设计产品1家,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3家。 截至目前,扬州已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10个、绿色园区1个、绿色供应链企业1个、绿色设计产品8个、省级绿色工厂17个。
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扬州市明确今年工作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左右,组织实施绿色改造项目100个,节约标煤6万吨,建成绿色工厂15个以上省级。 “十四五”期间,扬州市将通过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进节能减碳,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6%在工业领域。
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年4月18日,《扬州市“十四五”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计划》出台,提出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将达到比2020年减少13.5%。
“《节能减排行动计划》明确了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进工业领域节能减碳的实施路径。” 扬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扬州市将在12项重点任务中完成节能减碳技术开发与应用。 在节能减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扬州机场工业能耗管理系统,着力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创新资源,系统梳理重点行业节能减排碳技术难点和装备短板,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及相关设施设备联合攻关。
通讯员 杨功新 张立军 记者 季尚东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