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一则通知引发“高耗能”之争。哪些企业可以享受电价优惠?
时间:2022-10-27   

(本报记者朱艳撰)

多省行业协会联合申请“电费减免”

“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各省化肥企业不会坐以待毙,将及时恢复和释放化肥产能,履行社会责任,保障春耕化肥供应。 “已收集到大量双氧水、次氯酸钠等防疫物资。为支持农业春耕生产,特别建议对化肥生产企业的用电量实行阶段性降价政策。” 近日,记者获悉了一份关于化肥企业实施阶段性削减用电量的报告。

化肥企业作为传统的高耗能行业,无法分阶段享受电价优惠。除保障供应外,上述应用还认为,“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乃至全国六省的化肥企业大多以煤炭为原料。虽然煤炭是一种能源,对于包括尿素在内的化肥生产企业来说,煤炭只是作为生产的原料,而不是燃料,不应该作为能源消耗统计。”

多家化工企业负责人也向记者坦言,经过多年的技术升级和节能改造,化肥行业单位能耗明显下降。特别是龙头企业虽然以煤炭为原料,但通过清洁气化、多联产、节能减排等措施,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山东某化工企业负责人表示:“我认为,不考虑具体指标,仅仅因为‘高耗能’标签就能享受同样的折扣是不合理的。”

上述报告发布后不久,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也提交了申请,敦促对氯碱企业实行电价优惠政策。由于电费占60%以上,电价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克服困难,加班加点生产消毒产品,最大限度地保护了疫情。而且,河南和中国很多氯碱企业的能耗水平和排放标准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 虽然是高耗能行业如果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分,

高耗能企业不应“一刀切”

截至记者发稿,上述申请尚未收到回复。但国家发改委以公函形式进一步明确了《通知》所指的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煤炭等燃料加工行业、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制造、非——金属矿产品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以及轧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轧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争议的背后,也暴露了高耗能行业管理“不准”、“不精细”的现实。

记者了解到企业能耗管理系统,从国家到地方,高耗能行业不仅是行政审批和监管的重点,也是升级的难点。差异化电价、阶梯电价、缓批、限批已成为长期实施管理的手段。

“明确高耗能行业的定义,将其作为节能降耗的重点管理对象。这些措施没有问题,高耗能行业要严格限制。但是,当涉及到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毛涛说:

毛涛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和技术升级,企业能源管理水平越高,单位产品能耗越低,行业标杆企业的先进性和引领作用不可否认。“比如,工信部定期开展‘绿色工厂’考核,将能耗作为关键指标之一。对于高耗能行业,原则上企业能耗水平达到或超过"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作军介绍,引起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有政策不够准确,管理针对性不强。特定时期制定的标准更能反映当时或一段时间内的情况,但不一定涵盖动态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标准和制度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技术和工艺不断改进,能耗约束指标如何相应调整?同一个行业,不同的细分市场、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的环节,能耗水平不同,如何区分管理?” 李作军举了一个例子。

能效管理与经济发展并不“对立”

如何进一步完善高耗能行业管理?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司长许必久表示,首先要明确,作为重点治理对象的高耗能产业并没有因此受到限制,而是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徐必久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9年1月至2019年11月,从工业增加值看,全国高耗能行业保持相对稳定增长。有色金属、钢铁、建材、电力等工业增加值增速明显高于全国5.6%的平均增速。从产品产量看,全国粗钢、乙烯、焦炭、水泥、平板玻璃同比分别增长7.0%、9.3%、5.9%、6.1%和6.9%。重点领域高耗能行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如山东、陕西焦炭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8%和21.9%。“从主观意愿和实际效果来看,两者是正相关的,而不是不相反的。”

在坚定“约束政策”的基础上,毛涛表示,高耗能行业的管理要“大棒”和“胡萝卜”并存。一方面,对相关企业提出严格要求,规范其严格执行标准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出台一些合理的扶持政策,鼓励高耗能行业优秀企业发挥更好的带动作用,带动更多企业节能降耗。

这一说法得到了李作军的赞同。“在统一约束的前提下,高耗能行业不应笼统地划分,结合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尽快告别粗暴管理。 "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表示,2016年至2019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15.6%,预计“十三五”规划取得进展。但同时,部分企业的绿色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各行业企业水平也参差不齐。对此,加快实施绿色制造项目,建立典型的动态管理机制,实施工业节能诊断和节能监测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