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零碳公园系列文章】路径文章:以路线图为起点,推动公园发展脱碳前行
时间:2022-06-29   

介绍

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载体,是企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是国家和地区实施双碳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在前两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工业园区从早期专项规划和第三方碳认证中获得的五个好处,包括降低风险、为碳规划奠定基础、与碳金融接轨、与国际接轨、提高公园的形象。

本文将更详细地分析工业园区脱碳转型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从发展路线图的角度分析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 在这样的减碳发展道路上,要避免一刀切和盲目投资,明确短、中、长期的主要需求和重要举措,稳步高质量推进脱碳转型和高——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工业园区的碳排放量是多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过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工业园区已成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衍生出以不同类型产业为主导的各类工业园区。根据工信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公布的数据,全国和省级工业园区达2500多家,“十一五”期间计划”期间,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工业产值的50%以上 1.

同时,产业园区承载的集群经济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据测算工业园区能耗管理系统功能介绍,工业园区能源消耗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69%,贡献了全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量的31%。当准入率达到80%时,工业园区对全国碳排放的贡献率将继续提高2 3 。因此,2020年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提出和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包括工业园区在内的各产业园区必须尽快考虑绿色发展路径,脱碳转型迫在眉睫。

二、工业园区的碳从何而来?

制定产业园区脱碳路线图并落实具体措施,首先要搞清园区碳排放源头,即摸清“碳基”。清华大学环境研究院收集了2015年全国21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碳排放数据,计算了它们的直接排放(园区燃料燃烧排放)和间接排放(上游生产和运输过程)园区所用燃料的排放量)外购二次能源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排放和排放)3,从中可以分析和总结工业园区碳排放的几个特点:

首先,直接排放占主导地位。

据测算,直接排放占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85%,即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是园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因此,能源侧的转型升级是园区脱碳的重要着力点。手。间接排放占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 15%。虽然比例比较低,但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外购电力和热力的碳排放也需要关注和减少。

其次,煤炭是导致碳排放居高不下的最大“罪魁祸首”。

在直接排放的具体燃料类别中,煤炭和煤炭产品占直接碳排放的86%;其次是原油和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分别占直接排放量的8.3%和5.1%;可见,逐步以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是园区脱碳的重要路径之一。间接排放方面,煤炭及煤制品上游生产运输环节占间接排放总量的51.7%;其次,外购电力的上游生产和运输过程占间接排放总量的49.。@>3%。

三是东部沿海、西北和东北地区碳排放贡献显着。

报告除了从能源类别的角度进行计算外,还从空间和区域的角度进行了梳理。不同区域园区排放存在明显差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西北(新疆)和东北地区,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园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有关。其中,相当一部分(48%)的园区间接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表明外部能源输入在园区整体能源消耗中占主导地位,因此购买绿色电力(PPA)等举措也这些公园脱碳的手段之一。

三、工业园区减碳重点措施

根据能源基金会发布的《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在2℃温度控制情景下,2035年和2050年中国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需要减少20-35%和50与 2015 年相比,分别为 -80%。%4。工业部门的低碳转型可以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环境保护、维护经济、金融和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我国工业园区数量众多,每个工业园区的类型、区域、规模、主导产业各不相同。在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减碳措施时,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措施。总体来看,工业园区脱碳路线图和具体措施综合分析如下:

小猪cms系统平台功能介绍_栏目管理 功能介绍_工业园区能耗管理系统功能介绍

3.1 绿色能源

(一)能源综合管理

园区要综合规划,投资集中能源系统,通过规模提高效率,充分发挥能源回收潜力,如能源-水-污水一体化解决方案,可串联热电联产厂和污水处理厂三个园区的重要基础设施和污泥处理厂不仅可以有效利用热电联产厂的余热,降低污泥处理厂的成本,还可以利用污水处理厂回收回用的中水,减少水资源的消耗。

定期对重点用能单位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评估和能效诊断,开展行业对标分析,识别节能空间,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意识和能力。

利用数字化管理平台进行“能源和碳双管控”,控制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这部分将在后续推文中详细讨论。

(二)能量替代

加快提高风能、太阳能、氢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在能源利用中的比重。现阶段可与常规能源融合发展,实现多能源互补、协同供应,实现能源时间优化配置。未来,在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利用潜力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能源替代和绿色供应。

(三)能量储备

作为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分布式能源调峰调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支撑环节,园区应积极构建能源储备体系。目前的储能方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蓄冷蓄热等;另一个是化学储能,包括锂电池、钠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其中,以锂电池为代表的化学储能是目前的主要发展方向,园区要大力支持相关储能技术的研发、实施和推广。

(四)能效/节能

园区要加快重点用能单位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的创新、改造和应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如推动工业企业将燃煤锅炉转为燃气冷凝/纯冷凝式涡轮机升级为背压式涡轮机等。

通过加快技术装备改造更新和加强工业企业烟气系统余热回收利用、净化与净化等一体化体系建设,促进工业余热余压高效回收利用。矿热炉高温烟气回收,冶金余热余压能量回收。应用等

3.2 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涉及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产品设计、材料、工艺、包装和回收等)。目前,原材料、生产过程和回收利用是工业绿色发展的重点领域。因此,园区应为企业提供相应的指导或要求:

(一)材料

选择原材料时要求优先选用可再生材料和低能耗、污染少的绿色低碳材料,所用原材料应易于回收、再利用或降解,如推广低碳凝胶化、节能门窗、环保涂料、全铝家具等绿色建材;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基材料在石油化工、纺织、汽车生产等行业的应用。

(二)工艺

鼓励企业开发、创新和应用清洁工艺,通过改变工艺流程、制造技术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铸造和直接轧制;在石化和化学工业中从原油中直接生产化学品和先进的煤气化;铝电解等先进节能减碳工艺,在有色金属行业具有高电流效率和低能耗5。

(三)回收

资源循环利用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力手段。具体措施包括建设大型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纸绿色分拣加工配送中心,建立废电池回收利用体系,推进建筑工业固体废物。5.在材料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

3.3 绿色建筑

(一)建筑材料

如前所述,绿色建筑在材料方面的具体措施还应包括两个方面:

1)使用新型、高性能、低碳环保材料,如高强钢、低碳混凝土等;

2)废旧建材的回收利用,主要包括:

(二)建设

园区要大力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工业化的工法和被动式、装配式的超低能耗建筑,大幅度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在施工过程中,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可减少80%的用水量、70%的能源消耗、20%的建筑材料使用;在运行过程中,与传统建筑相比,可节省50%的能源消耗6。

(三)节能设计

园区应运用热泵、冷水蓄冷、光伏蓄能、直接柔性等技术,建立以光伏、热泵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电、热、冷、气一体化供电系统。地热能,以满足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需求。能源需求,尤其是住宅建筑的供暖、后期生产热水和烹饪。

3.4 绿色交通

园区要大力推进交通产业电气化,依托氢能、锂电池、燃料电池等技术的创新发展,实现园区交通产业的无碳化。目前的主要措施包括:

1)实现燃油客车全面替代电动客车,以电替代化石燃料,实现运输过程零碳排放;

2)通过合理规划、有序建设充电桩等配套设施,推进电动汽车租赁服务;

3)投放共享单车,鼓励居民使用自行车、公共交通等零碳出行方式;

4)用数字化手段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交通效率。

3.5 绿色生活

园区要倡导居民绿色生活,尤其是产城融合园区。绿色生活的减碳措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引导居民节约用电,包括使用空调、冰箱、灯具、电视机、电脑、洗衣机、微波炉等设备;

2)引导居民节约生活用水,包括洗衣、做饭、洗车、扫地、洗澡等;

3) 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管理,引导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和塑料袋,将餐厨垃圾作为生物质燃料进行回收利用7。

3.6 绿色碳汇

(一)碳捕获、利用和储存 (CCUS) 技术

CCUS 技术是指在可行的情况下从工业制造或储存的生产过程中捕获二氧化碳。对于园区而言,由于新能源的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以及生产工艺的限制,很难实现零碳排放。CCUS技术是一种理想的除碳方法,捕获的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为饮料和水泥行业制造燃料和原材料。CCUS技术仍处于研发或试验阶段。园区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CCUS技术推广给予优惠政策和资金。

CCUS技术原理示意图

小猪cms系统平台功能介绍_工业园区能耗管理系统功能介绍_栏目管理 功能介绍

(二)植物碳汇

公园自身地形和原生植被不同,植物的碳汇能力也不同:

一般来说,公园可以通过加强屋顶、墙体、道路等公共空间的绿化,建设小公园、小绿地和绿树成荫的停车场;

大型公园可植树、建绿廊、植物园等生态景观;

一些公园可以依托河流、湖泊、湿地等结合植物群落,共同提升碳汇能力7。

结束语

本期我们了解了工业园区的碳排放和脱碳路线图。各产业园区要顺应国家号召和市场变化,抓住机遇,尽快行动起来。毕马威为工业园区提供专业的低碳发展路线图咨询服务,帮助园区实现脱碳转型目标。下一期将探讨产业园区碳金融服务建设,期待您的继续关注和支持。

参考

①《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②《工业互联网碳峰碳中和园区指南》,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2021

③《基于2℃控温目标的中国工业园区低碳发展研究策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2020

④《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能源基金会

⑤《工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

⑥《零碳建筑实施路径的探索与展望》,中建科技集团,2021

⑦《零碳智慧园区2022白皮书》,国家信标委

【本文作者】

廖亮 毕马威中国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服务总监;政府和基础设施咨询服务总监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