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迈向“工业互联网+双碳”新征程
时间:2022-06-17   

工业是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部门。工业领域的碳达峰行动是十大碳达峰行动之一。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要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稳步推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双碳的新型基础设施和关键共性技术。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创新和数字化转型。 .

工业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基础设施,是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生态、关键技术支撑和新型基础设施。结构化数据采集、聚合、建模和分析,促进数据元素价值释放,实现更广范围、更高效率、更精准的元素资源优化配置。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实施四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标志性的成就兰州钢铁厂能耗管理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工业互联网作为关键共性技术,融合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连接云、网、边、端,加速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聚合推动相关技术的全面突破和迭代创新,提高能源和能耗数据的采集、聚合和分析能力。工业互联网将数字技术与行业特有的知识、经验和需求相结合,加速产业机制模型的融合和沉淀,催生平台化设计、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推动实体经济降本提质增效、绿色安全发展的新模式。

“工业互联网+双碳”在重大行业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双碳”场景应用,实现关键生产过程能耗和碳排放的数字化、透明化。适应全流程闭环监管。

在钢铁行业,天津钢铁集团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技术,构建超低排放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统。通过智能设备应用、现场精益化管理、信息技术与集团业务深度融合 电耗、水耗同比分别下降14.37%和12.61%年,高炉煤气和余热蒸汽回收量同比分别减少8.9%和4.62%。转炉煤气同比增长1.94%,累计自发电量2.67亿千瓦时,同比下降6.68% ,使公司能够满足超低排放甲级企业政策要求。

在化工领域,中国石化作为“世界级绿色低碳城市炼化示范企业建设试点”重点企业,通过网络切片+MEC(边缘计算)下沉企业) + UPF(用户平面功能),形成一套基于工业互联网的石化企业整体解决方案,实现工艺优化、物料管理、生产调度、环境监测等多个场景的节电、减排、节油、环境风险分析、蒸汽动力优化、车间用电量。排放贡献,预计到 2030 年可节省 5% 的油耗,到 2050 年可节省 14%。

在建材行业,海螺水泥依托“5G+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提升现有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和能耗优化能力,构建水泥烧结和生料粉磨能耗优化系统(RTO ) 在现有的MPC系统之上,最终实现窑磨系统的稳定低耗自动驾驶,帮助海螺水泥节电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4.77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3万吨,减少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脱硝效率达到90%,员工劳动强度降低21%。

工业互联网对企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2.0~3.0的发展水平,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相对低,55%以上的企业尚未完成基础设备数字化 亟待提高能耗管理和碳排放数据采集监管水平。

“工业互联网+双碳”有力推动了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生产数据、平台和系统的整合,构建区域和行业级的“工业互联网+双碳”监管平台,实现生产能耗、碳排放、碳足迹、碳配额、碳信用和碳汇。具有监测、管理、监管、评估等功能,增强跨部门、跨层级双碳行动的联动联控能力。

上海浦东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全面整合电、水、气、政府、社会等多方系统平台的数据,以企业能源碳减排、清洁能源碳减排、以能源碳排放数据为分析对象,为政府部门、能源企业、能源客户提供能源碳监测、能源碳评估、能源碳预测等功能。

浙江省能源大数据中心推出的“双碳智能治理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将跨领域、跨部门、跨系统业务协同,实现了对各省、分领域、次区域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四项指标”的全动态监测。

江苏无锡将依托工业互联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就地消纳、互联互通实现节能减排,构建能源供应充足、能源清洁的分布式、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体系消费和灵活的资源配置。仅星洲工业园区区域能源综合服务中心,运行成本降低21%,运行效率提高41%,年能耗节约9.73%。

双碳为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工业互联网+双碳”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重大工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如何助力我国迈向“工业互联网+双碳”新征程?

一是提升“工业互联网+双碳”的科研能力。

完善政策体系。根据《工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围绕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建材等工业领域重点行业,研究制定“工业绿色发展”实施方案工业互联网+双碳”,引导利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5G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能源、资源、环境管理水平,深化生产制造过程数字化应用,赋能绿色制造.

打造技术载体。推进“工业互联网+双碳”评价实验室建设,开展节能诊断、能效对标、碳配额分析、区域/行业碳目标有效性评价,支持绿色低碳评价建设系统。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子行业“工业互联网+双碳”联合实验室,狠抓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

创建应用程序演示。着力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将5G全连接工厂与绿色工厂建设相结合,加强再生资源全生命周期数据的智能化采集、管理和应用。

二是深化“工业互联网+双碳”产业融合。

面向区域,推进“工业互联网+双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效配置政策、技术、数据、人才等要素资源,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数字化应用及制造、应用服务、循环利用等环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

对企业,积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的“专、专、创新”中小企业绿色发展,梳理“专、专、创新”中小企业的共同需求根据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发展,开展标准宣贯,现场诊断对接供需,引导企业参与实施产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项目,提升水平企业数字化,降低企业零碳发展成本。

三是拓展“工业互联网+双碳”数据应用。

依托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冶金、石化、建材等重点高耗能行业和京津冀等重点区域的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长三角、粤港澳、成都-重庆。中心支撑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平台,统筹绿色低碳基础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数据聚合、共享和应用。

一方面,基于平台数据,开展碳足迹、水足迹、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多维度聚合行业数据资源,尤其是“两高”行业,有效改善能源供给和重点行业能耗监测预警能力,为精准实施“能耗双控”,增强产业链绿色治理能力提供有力抓手。

另一方面,探索数据元市场与碳交易市场协同运行机制,有序推进基于工业互联网的双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建立货币政策工具为碳减排,创新“工业互联网+双碳”产业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碳定价机制,支持碳排放权交易、用能交易、电力三方协调交易。

(作者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