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双碳目标确立后,从业人数扩大了十倍,预计未来四年将增长5-10倍
“碳排放” 2020年9月“Peak, ”(以下简称“双碳”)目标确立后,经济社会转型紧随其后,相应的人力资源转移也在悄悄进行。
与许多行业的裁员和收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双碳行业的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2021年,一家成立十余年的碳咨询公司,在其员工人数每年增加10%左右后,员工人数将翻一番;国家碳市场控制的火电企业新增碳排放相关岗位数个甚至数十个;一些原本不涉足碳相关业务的第三方服务机构,如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也设立或扩大了碳相关业务部门。
《财经十一》从多方渠道综合获悉,双碳相关从业人员已从之前的约1万增至目前约10万,预计2025年相关从业人数将增至50- 100 万人。
2021年3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职业分类仪式上将碳排放管理人员列为第四大新增职业。然而,碳排放数据管理、碳市场交易等相关领域的高校却没有相应的专业,各类社会机构培训层出不穷,良莠不齐,甚至以碳为幌子的诈骗案层出不穷。排放管理人员资格培训。
目前,主管部门已开始推进碳排放管理者的职业建设,试图加快和规范双碳人才队伍建设,如推动职业培训教材的编制,设立许多高校的相关专业。
“能源转型势不可挡,双碳产业必将吸引大量人才涌入。”一位深耕双碳领域十余年的资深人士,更看好行业的未来。
需求激增
受疫情影响,今年金三银四招聘旺季虽不如往年火爆,但双碳相关岗位需求却骤然升温。根据求职平台猎聘发布的《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今年一季度热门细分行业中,碳中和领域新增就业岗位同比增幅最大,同比增长 408.@ >26%。
去年,与碳相关的职位数量和薪水都有所上升。据猎聘网统计,2021年与碳排放相关的新增就业需求将同比增长753.87%。招聘新碳排放岗位的企业平均年薪也逐年提高:15.2019年36万元; 18.@>2020年53万元; 25.20.21亿元55元。
在现有公司不断增加招聘人数的同时,新注册公司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根据企业经营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向《财经》十一提供的信息,截至目前,我国碳排放管理相关企业1516家,2020年128家,2021年295家。碳资产咨询相关企业537家,2020年15家,2021年73家。
总的来说,碳相关人才可以分为顶层设计水平、技术研究水平、具体碳资产管理运营水平三个维度。高级研发经理刘艳珍告诉财经十一,顶层设计水平不仅是指政府和政策研究部门需要双碳专业人才,而且大公司,尤其是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企业也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在技术科研层面,减碳增汇领域需要综合的跨学科知识,以往的相关技术和科研工作需要深化和调整,以适应新的双碳目标。
目前碳资产管理运营层面的人才最紧缺。刘艳珍表示,碳资产管理运营的人才需求分为三个方面:碳排放数据核算与核查、碳市场交易、碳金融分析。全国碳市场成立以来,全国2000多家发电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培养碳管理人才队伍的过程。随着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碳资产管理涉及的金额从几十万元到上亿元不等。未来还将涵盖期货交易、金融风险管理等专业门槛较高的领域。不仅从业者数量会急剧增加,知识门槛也会逐渐提高。
华东某中型电力集团碳管理部负责人告诉《财经》十一,自全国碳市场启动以来,公司碳管理部近两年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有30多人,今年计划新招聘十几人。未来,随着发电机组规模的扩大,与碳相关的工作岗位将继续增长。
大型火电企业的碳管理部门不仅要履行碳市场合规性,还要具备碳资产管理和咨询服务职能。作为国家能源集团旗下专业的碳资产管理服务公司,龙源(北京)近两年的碳管理人员数量实现了50%以上的年增长率。公司董事长魏子杰告诉《财经》十一,公司对碳交易岗位的需求明显增加,而碳管理、碳咨询等岗位也供不应求。
以碳咨询岗位为例能耗管理师培训,属于碳排放核算与资产交易的交叉学科。需要熟悉排放控制企业的生产流程,能够编制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的设计文件,了解资产。管理的基础知识也需要对碳市场的运行规律和衍生方向有深刻的理解。专业性和实用性强,仅通过短期培训或理论学习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除了碳市场控制的火电企业外,未来将纳入碳市场的企业,或者与产品和碳排放密切相关的企业,已经在招人。国内领先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已宣布或正在制定碳中和计划,并在双碳领域部署人才。在各大招聘平台上搜索有碳排放、碳交易等信息的职位,可以发现需求量很大,涉及的行业非常广泛。
供应不足
由于需要一定时期的人才培养,2021年突然爆发的双碳人才需求遇到了供应瓶颈。
此前,全国各大高校几乎没有双碳或碳市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是社会培训和企业自我培养。具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人员也短缺。
中国的碳相关人才积累始于2005年2月生效的《京都议定书》。由此产生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即欧盟碳市场控制公司从碳减排中购买碳减排的机制)不发达国家的项目以抵消自己的排放)已导致中国公司开始参与国际碳减排项目。目前,几乎所有深耕碳领域的业内人士都源于当时的CDM项目。
2013 年之后,欧盟停止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购买减排量。当时,中国大量碳相关从业者损失惨重,其余从业者转移到2013年后中国开放的区域碳市场。直到2021年7月全国碳市场启动,碳相关从业者将保持在10,000左右的相对稳定。
全国碳市场的碳排放量和覆盖企业数量是区域碳市场的十倍以上,相应的人员需求将翻倍; “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和企业也将扩大。人才需求更为迫切。而且,全国碳市场只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系列政策工具之一,双碳目标需要更多多元化的人才。但实际情况是,无论是对双碳有理论知识的人,还是有实践经验的人,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2021年3月1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碳排放管理人员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作为18个新增职业之一。碳排放管理者的定位是:企事业单位从事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咨询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个职位的概念涵盖范围很广。实际情况下,会计、验证、交易、咨询等各个环节都是独立的专业岗位,专业技能不低。
以看起来门槛低的验证者为例。该职位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解决跨学科问题的能力,了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技术,能够监测碳排放现状。碳排放数据的统计核算,碳排放的验证。一位从事检验业务的公司负责人告诉《财经》十一,优秀的检验员必须是严格的时间管理者,具备跨学科知识,具备良好的现场观察、处理和检验能力。现在这样的人才已经有了,很多公司都在挖这方面的人才。
这为社交培训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类似的培训广告如“碳排放管理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培训费用从几百到几万元不等。
一位组织过相关培训班的工作人员告诉《财经》十一,基于较大的市场需求,公司将从2021年底开始举办双碳相关培训班。参加培训的人员包括已经在公司内部调动和培训,以及想通过培训进入双碳行业的外业人员。培训结束后,学员将获得相应的证书。
还有人瞄准双碳人才供需矛盾的契机,打着培训各种碳排放管理者的幌子赚钱。可以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找到相关的培训骗局。比如,重庆的一位男士看到一则培训碳排放管理人员的广告,称自己付了钱就可以拿到碳排放管理人员证书。万元工资。男子交了2万多元培训费后,培训机构联系人失联。
即使是真正的培训,受训者获得的证书也只是职业技能培训证书,而不是具有职业资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刘艳珍说,目前我国没有碳排放管理者的职业资格考试,也没有正式的培训课程体系。计划参加培训的人员应注意筛选。各种培训课程的作用主要是增加对相关行业的了解,有的是入门学习,有的是进阶学习。任何通过培训获得的类似就业、收入等承诺,均涉嫌虚假宣传。
如何解决矛盾
要实现两碳目标,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当前的双碳人才队伍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短期内,供需矛盾在所难免。当前,关键是要加快体系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未来三十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对于相关企业,如果没有具体的对口专业招聘,只能在招聘后从相关专业培训。例如,火电、化工、林业、经济、金融等多学科领域都是与双碳相关的专业。
双碳理论知识水平的专业人才培养主要依靠各高校。教育部门积极推动各高校开设双碳相关专业。清华大学于2021年9月成立碳中和研究所。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克斌表示,研究所将转变学科单一发展的惯性,充分发挥校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突破碳中和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此外,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四所高校增设了“碳储存科学与工程”专业,包括碳汇和碳资产管理。
对于最紧缺的碳资产管理运营人员,业内人士建议主管部门加快职业资格认证和管理,希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为双碳人才,颁发“注册碳排放管理员”、“注册碳交易商”、“注册碳验证员”等等级。同时,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的管理,包括培训师资和培训内容的管理,对具有培训资质的培训机构颁发许可证。
魏子杰表示,核查机构是减排项目碳排放核算和量化合规的最后一道防线,下属督察的判断直接影响公司的排放量、配额量和减排量。建议参照金融审计行业建立注册核查员机制,加大核查员和核查机构的能力建设、监督和考核力度。
负责碳市场的当局已经在为碳管理者准备职业申报提案。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从三个方面推进碳排放管理者的职业建设:
一是推动建立与碳排放管理相关的新职业,促进形成完整的职业体系;
二是研究制定《碳排放管理人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工作措施、重点项目和项目等。指导碳排放管理者专业合作组完成编制尽快编制职业培训教材,加快编制《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大纲》和碳排放管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徐佩玉。 36氪获授权发布。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