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前言: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对此,世界各国纷纷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碳减排目标,“碳达峰、碳中和”逐渐成为全球性议题。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载体,排放量巨大,实现工业园区低碳/零碳是实现3060目标的重要内容。
一、零碳产业园发展背景
1、“碳达到峰值,碳中和”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在“碳峰值”方面,截至2020年,全球有54个国家达到了碳排放峰值,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0%; “碳中和” 在“碳中和”方面,不丹、苏里南已实现“碳中和”,2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出台政策或立法作出“碳中和”承诺。预计到2021年底,碳排放量占全球65%以上、经济总量占全球70%以上的国家将做出“碳中和”承诺。
2、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双碳”目标
2020年10月以来,我国首次明确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以来工业园区能耗管理系统功能介绍,国务院、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抓紧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积极推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在企业层面,一些大型国企、民营企业、科技公司纷纷发表意见。其中,国家电网于2021年3月发布了《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计划》。2021年,科技部正在加快研究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 ”。 《规划》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实现碳中和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2021年,上海、福建、江苏、广东、天津、北京、河北等省市已在《十四五规划纲要》或《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
3、工业园区逐渐向零碳化趋势发展
工业园区是工业企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也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主要的空间载体。产业园区通过生产要素的聚集整合,提高产业化集约化程度、规模优势、优化功能布局,突出产业特色,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工业园区建设始于1979年改革开放,经过沿海向内地逐步发展,已有1.5万多个工业园区,对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 (2019年底数据)。同时,由于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60%以上(2019年数据),工业园区碳排放量可达全国总排放量的31%左右,成为节能减排的关键。碳中和目标。 .
事实上,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近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2021年一季度能耗将下降8.@同比>1%。这与我国多年来对工业园区低碳转型的要求不无关系。 2010年以来,原环保部在《关于加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通知》中提出,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重点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2015年10月,“十三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选择条件成熟的区域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功能区、工业和矿区、城镇开展近零碳排放。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到2020年示范工程50个。总的来说,我国工业园区的低碳转型过程可以概括为四种:循环经济工业园、生态工业园、低碳工业园和零碳工业园区。
二、零碳技术应用
“零碳”技术是实现能源供给结构转变的关键技术,包括零碳电力技术和零碳非电能技术。一方面,从零碳电力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入手,实现大比例化石能源替代,从源头“减碳”;其次,通过零碳非电能技术-储能技术,提升新能源动力,同时创新开发和推广制氢技术,助力构建多元化清洁能源供应体系。
1、零碳新能源技术
新能源发电技术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核能发电等技术。预计随着清洁能源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电成本的降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将有潜力推动我国50%左右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脱碳” ,这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目标中最重要的技术。目前,包括新能源在内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还比较低,预计到2035年将提高到40%。
根据《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0)》及相关规划,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技术是“零碳”技术的发展重点。
2、零碳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是支撑我国大规模发展新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抽水蓄能技术是最成熟、规模最大的储能方式;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已初步进入商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根据“十四五”国家重点项目“储能与国家电网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领域的新型储能技术将成为研发和应用的重点。
3、能源互联网技术
由于风、光等资源的特性,新能源的输出具有随机性和波动性,当新能源的输出超过系统的调节范围时,必须控制输出以保证系统的动态平衡。弃风弃光现象会出现,打破这一问题是现代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之一。能源系统和智能电网是热点研究方向。由于智能电网仍沿用传统电网的调度控制模式,而综合能源系统的本质是面向应用的综合系统,能源互联网或将成为解决“新能源充分利用”的重要方向.
能源互联网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电力为主要载体的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生态系统。按照信息互联网的原则,能源互联网可以有多个能源子网,所有能源网络都可以在各自的资源网络中以各自的能源形式实现能源传输和共享。能源互联网系统可分为能源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4、CCUS 技术
碳捕集、利用和储存(简称CCUS)经过提纯后,再投入新的生产流程回收或储存。
三、零碳产业园实施路径
1、政策系统支持
构建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和工具包,制定和编制基于生命周期法的工业园区温室气体核算框架和实施细则,开发在线核算工具包。推动产业园区碳达峰,首先要解决核算方法的可行性、核算范围的一致性、核算结果的可比性。为此,可以将与能源有关的温室气体排放作为主要核算对象,形成直接排放核算和间接排放核算。进而选择全市一批工业园区开展温室气体核算试点,为后续全面深化工业园区温室气体减排工作提供依据。
制定工业园区零碳发展分类指导路线图。针对不同园区,根据园区资源禀赋、产业特点等,制定符合园区零碳发展的行动路线图,支持园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绿色低碳环保攻坚战。零碳转型。全市园区根据绿色发展水平、经济规模、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属性进行分类分级,明确各园区低碳、零碳转型的行动重点。
开展碳峰示范试点园区建设。结合当前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绿色园区、循环改造试点园区等项目,建议深化各部门合作,选择一批绿色发展基础好、产业强制度优势,实现低碳高峰的意愿强烈。经济实力有保障的产业园区将开展温室气体全生命周期核算、定制碳达峰路径规划等示范试点,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形成一批低碳、零碳“十四五”期间的示威游行。公园。
2、零碳产业支持
(1)零碳能源
零碳能源是指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增加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与独立工厂相比,产业园区的规模优势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综合能源综合规划,整合能源投资和能源技术。对于工业园区而言,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零碳能源体系,不仅要考虑使用的能源类型,还要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如智能电网、储能设备等。
实现能源零碳化的路径包括:1)在能源方面:整合工业园区的工商业屋顶和立面资源,推进建筑光伏应用;根据园区资源禀赋,推进风力发电利用;加快工业二次氢的收集和再利用。2)电网侧:利用灵活的电力系统调峰降谷,利用BMS和EMS技术加强电力管控,提高电力效率和稳定性。3)在储能方面:发展多种形式的储能,如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化学储能等,将太阳能、风能发电产生的多余能量储存起来。
( 2)零碳建筑
零碳建筑是指零碳排放的建筑,可以独立于电网运行,所有能源消耗均来自场地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此外,零碳建筑可以减少其他空气污染物,降低建筑运营成本,改善建筑内部环境,提高建筑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现零碳建筑的路径:1)源头减量:在建筑设计阶段,要融合节能低碳的理念,进行设计优化,整体节能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应从建筑主体设计、建筑材料选择、低碳技术应用三个方面入手。 ,在设计建筑体和立面时,要考虑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充分利用采光和通风条件,尽可能减少后续的能源需求;其次,在选择建筑材料时,机械性能、耐久性和耐腐蚀性更突出的新型、高性能环保建筑材料;最后,还应考虑应用清洁能源、智能集成系统等低碳节能技术。2)能源替代: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系统,减少电力碳排放商业建筑消费,利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帮助工商业建筑实现“自产自用,余电上网”;采用天然地热能供暖制冷,减少碳排放。3)节能增效:工商业建筑节能增效是指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手段进行升级改造商业楼宇全生命周期的商业楼宇管理模式,使工商业楼宇的运营可以节省更多的电、热等能源。 .如商厦酒店、商业综合体及写字楼、工业厂房等。通过综合控制实现节能减排,即使房屋不采用被动式节能建筑或BIPV,建筑节能可以通过升级运行来实现。效率提升是应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对运维过程进行监控,以提高商业建筑运维单位的能源效率。商业建筑全生命周期中运维时间最长,占比80-90%以上,节能增效空间巨大。
(3)零碳交通
零碳交通的核心是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的交通电气化,同时鼓励公共出行和共享出行。当然,运输领域的无碳部分取决于供电端。但就产业园区内的零碳交通而言,主要是指园区内的共享单车/汽车、新能源公交车等。以我国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其碳运输的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一是公交车100%电气化; 2)二、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和电动汽车租赁服务; 3)三是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建设。
下一篇:ISO50001认证能源管理体系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