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我国加强公共建筑能耗控制的目标,单位能耗要降低10%(二)
时间:2022-05-16   

加大节能改造力度,遏制能源消费上升趋势

针对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高、增长势头迅猛、节能改造进展缓慢,两部门明确“十二五”期间期间,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重点耗能建筑节能改造,切实改变公共建筑高耗能局面。

一方面,在重点城市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两部门将启动一批重点城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到2015年,重点城市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20%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30%以上。重点城市改造应在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获批后两年内完成。对重点改造城市,中央财政给予财政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为每平方米20元,综合考虑节能改造工作量、改造内容、节能效果等因素确定。

另一方面,推进高校、中央办公楼等重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明确高校建筑节能改造示范不少于20万平方米,单位面积能耗降低20%以上。同时,两部门会同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共同组织中央级写字楼节能改造,并给予财政补贴。

林海燕指出,由于我国是在2005年以后才建立公共建筑能耗控制指标,老建筑通常存在能耗高的问题。此次,国家提出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给予财政补贴,这是一项新举措。

新闻分析: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强公共建筑能耗控制要降低单位能耗10%

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韩杰 徐锐)为加大“十二五”节能减排力度,财政部12日向社会公布“十二五” “五年计划”期间。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彰显了我国进一步加强公共建筑能耗控制的坚定决心。

根据两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十二五”期间,两部门将加强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公共建筑改造,促进能效交易。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争在促进建筑节能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海燕12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家专门制定了“十二五”公共建筑节能目标,并已出台一系列新措施和财政补贴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新建公共建筑实施能耗指标控制,避免出现“新、奇、特”

加强新建公共建筑节能对促进公共建筑节能具有重要作用。通知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遏制高耗能建​​筑建设。

此外,新建公共建筑将实施建筑能耗指标控制。根据建筑形态、规模和使用功能,在规划设计阶段引入分项能耗指标,约束建筑体型系数、采暖空调、耗能系统的设计参数和系统配置等。通风、照明、生活热水等应避免片面追求“新、奇、特”的建筑造型,用能系统设计指标过大,造成浪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须在建成后进行建筑节能专项评估。不符合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和备案手续。

通知还要求,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包括推进能耗统计、审计和宣传,加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中央财政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重点建筑实施分项计量和动态监测,建立能源消耗定额标准,加强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力争在三年左右覆盖不同气候区。 , 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系统。

加大节能改造力度,遏制能源消费上升趋势

鉴于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高、增长势头迅猛、节能改造进展缓慢,两部门明确“十二五”期间期间,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重点耗能建筑节能改造,切实改变公共建筑高耗能局面。

一方面,在重点城市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两部门将启动一批重点城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到2015年,重点城市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20%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30%以上。重点城市改造应在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获批后两年内完成。对重点改造城市,中央财政给予财政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为每平方米20元,综合考虑节能改造工作量、改造内容、节能效果等因素确定。

另一方面,推进高校、中央办公楼等重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明确高校建筑节能改造示范不少于20万平方米,单位面积能耗降低20%以上。同时,两部门会同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共同组织中央级写字楼节能改造,并给予财政补贴。

林海燕指出,由于我国是在2005年以后才建立公共建筑能耗控制指标,老建筑通常存在能耗高的问题。此次,国家提出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给予财政补贴,这是一项新举措。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能效交易和合同能源管理

公共建筑节能也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为此,通知明确,要大力推进能效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创新。

根据通知,“十二五”期间,我国要积极发展能源消费限额下的能效交易机制。各地要建立以能耗限额为基础的能耗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公共建筑节能交易机制。该平台使公共建筑,特别是重点耗能建筑,能够通过节能改造或购买节能能源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将能耗控制在限额之内,从而拉动节能改造的需求。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市场。

同时,各地要大力推广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节能效益难以有效分享的地区,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进改造工作。在节能改造效果明显的地区,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

林海燕指出,发展能效交易机制,建立公共建筑节能交易平台,在我国尚属新事物。其中一些类似于“碳排放”交易平台。消耗。虽然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将其与城市节能改造补贴相结合是一项新举措。更广泛的应用。

新闻分析:我国“十二五”规划目标加强公共建筑能耗控制要降低单位能耗10%

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记者 韩杰 徐锐)为加大“十二五”节能减排力度,财政部12日向社会公布“十二五” “五年计划”期间。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10%,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降低15%,彰显了我国进一步加强公共建筑能耗控制的坚定决心。

根据两部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十二五”期间,两部门将加强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促进节能减排公共建筑改造,促进能效交易。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力争在促进建筑节能方面取得突破。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林海燕12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国家专门制定了“十二五”公共建筑节能目标,并已出台一系列新措施和财政补贴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新建公共建筑实施能耗指标控制东营建筑能耗管理系统,避免出现“新、奇、特”

加强新建公共建筑节能对促进公共建筑节能具有重要作用。通知明确,“十二五”期间,要加强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严格执行节能标准,遏制高耗能建​​筑建设。

此外,新建公共建筑将实施建筑能耗指标控制。根据建筑形态、规模和使用功能,在规划设计阶段引入分项能耗指标,约束建筑体型系数、采暖空调、耗能系统的设计参数和系统配置等。通风、照明、生活热水等应避免片面追求“新、奇、特”的建筑造型,用能系统设计指标过大,造成浪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必须在建成后进行建筑节能专项评估。不符合工程建设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竣工验收和备案手续。

通知还要求,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包括推进能耗统计、审计和宣传,加强节能监管体系建设。中央财政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对重点建筑实施分项计量和动态监测,建立能源消耗定额标准,加强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力争在三年左右覆盖不同气候区。 , 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能耗监测系统。

加大节能改造力度,遏制能源消费上升趋势

鉴于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能耗高、增长势头迅猛、节能改造进展缓慢,两部门明确“十二五”期间期间,切实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重点耗能建筑节能改造,切实改变公共建筑高耗能局面。

一方面,在重点城市实施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两部门将启动一批重点城市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到2015年,重点城市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20%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单位面积能耗降低30%以上。重点城市改造应在建筑面积不少于400万平方米获批后两年内完成。对重点改造城市,中央财政给予财政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为每平方米20元,综合考虑节能改造工作量、改造内容、节能效果等因素确定。

另一方面,推进高校、中央办公楼等重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明确高校建筑节能改造示范不少于20万平方米,单位面积能耗降低20%以上。同时,两部门会同国务院办公厅等部门共同组织中央级写字楼节能改造,并给予财政补贴。

林海燕指出,由于我国是在2005年以后才建立公共建筑能耗控制指标,老建筑通常存在能耗高的问题。此次,国家提出对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给予财政补贴,这是一项新举措。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能效交易和合同能源管理

公共建筑节能也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为此,通知明确,要大力推进能效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机制创新。

根据通知,“十二五”期间,我国要积极发展能源消费限额下的能效交易机制。各地要建立以能耗限额为基础的能耗约束机制,同时建立公共建筑节能交易机制。该平台使公共建筑,特别是重点耗能建筑,能够通过节能改造或购买节能能源达到降低能耗的目标,将能耗控制在限额之内,从而拉动节能改造的需求。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市场。

同时,各地要大力推广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在节能效益难以有效分享的地区,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推进改造工作。在节能改造效果明显的地区,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方式进行节能改造。

林海燕指出,发展能效交易机制,建立公共建筑节能交易平台,在我国尚属新事物。其中一些类似于“碳排放”交易平台。消耗。虽然在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中实行合同能源管理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将其与城市节能改造补贴相结合是一项新举措。更广泛的应用。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