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高压逆变器行业开始“发热”,合同能源管理备受关注
时间:2022-04-25   

对于高压逆变器企业来说,过去的2010年将是行业历史上最残酷、最挣扎的一年。随着产品价格战的激烈竞争,“价格战”接连上演,让一些企业老是气喘吁吁,紧接着是严重的“实物透支”。

2011年,高压逆变器行业将结束前几年的无序盲目扩张,明显进入洗牌期;高压逆变器行业在经历了过去五年的高速增长期后,今年转为稳定增长。 有的企业被迫退出市场,有的企业为了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尝试并购重组。

现状:“价格战”蔓延

企业扎堆上市,成为2010年高压逆变器行业的一个缩影。

但是,融资的便利并没有让人觉得技术在突飞猛进,而是让人立刻感受到价格战带来的寒风。

业内人士向记者分析:“今年的价格战很大程度上与上市公司太多有关。由于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更便捷,资金实力更强,有时为了打败竞争对手而出价。在价格上犹豫不决 一些公司在上市前拼命追求市场份额、行业排名等财务数据,为了让自己“漂亮”,这些公司会主动发动价格战,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没有人会想到,大量上市公司的介入,会造成如此剧烈的冲击。

其实,价格战早在金融危机爆发时就已经存在。然而,当记者向业内人士询问2010年的市场情况时,几乎所有人都不情愿地说:“价格战打响了!更难!”其中一个镜头。

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变频器能耗管理

从上市公司的财报中不难发现,随着价格战的反复出现,各家公司的毛利率早已从上市时的“繁华景象”中消失。证券公司研究人员预计,这种情况将在未来几年继续蔓延。

趋势:大容量扩展

要谈我国高压逆变器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大容量高压逆变器的发展。诚然,大容量高压逆变器对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近年来,国内各大厂商也在加大大容量高压逆变器的研发力度。

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_变频器能耗管理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

“国内厂商基本以机组系列的多层次方案为主,主要以风机、水泵等节能应用为主。三电平结构和轧机等高性能应用的高压逆变器产业化需要取得突破。在大容量方面取得了进展。广州智广电气推出的风冷式高压逆变器和上海广电推出的水冷式高压逆变器均已通过用户见证和国家级产品检测。”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变频器分会副秘书长朱伟表示。

除上述企业外,力达华孚/10kV(相当于/10kV)的高压逆变器也创造了去年11月国内功率最大的高压逆变器销售业绩。领德华孚/10kV变频调速设备是目前国内功率等级最高的逆变器。其投产填补了该技术在国内的空白,进一步确立了国内高压逆变器在大功率应用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从/10kV到/10kV,再到/10kV的成功运行,领航华孚几乎一路领跑高压逆变器市场,在大功率应用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前瞻:挖掘市场空白点

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变频器能耗管理_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

随着优质客户的不断探索和激烈的竞争,高压逆变器行业应该如何发展?哪些领域更值得关注?

风电变流器是风电设备中少数没有国产化的部件之一。东莞证券研究员余春燕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我国90%以上的风电变流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毛利率在50%左右。前三名风电变流器行业主要有ABB、艾默生、ABB等。目前上市公司有荣信(与金风科技合作)、海德自控、湘电股份、九洲电气等,正在开发和推广风电电源转换器。”

再比如,大容量高压逆变器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建设中广泛使用的情况并不多见。随着节能政策的加强,市场将进一步扩大。每年建设管道5000公里,每站150公里,每个站需要3到4台逆变器。在此之前,国内市场几乎全部被国外厂商占据。攻克技术难关变频器能耗管理,达到技术制高点?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对该项目进行技术攻关。

变频器能耗管理_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能源管理合同 (EMC) 对行业的影响。

去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关于加快实施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能源发展的意见》节能服务业”(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暂免企业营业税、项目实现收益后前3年免征企业所得税、4至6年减半征收政策、能源EMC支出——使用企业可以从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融资需求特点,提供项目融资、保理等金融服务。

某高压逆变器公司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现在条件合适,我想准备再开一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开业。”开拓高压逆变器市场,扩大销售。”

但是,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核心是依靠长达15到20年的合同来维持,良好的信用环境和合同精神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信用和合同执行是第一位的。合同能源管理,没有合同怎么管理?”上面的人说。

虽然在实际实施中还存在不少障碍,但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企业还是非常愿意选择这种新的供应模式。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