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
时间:2022-05-12   

为全面推进贵州省工业节能相关工作,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中长期目标纲要》贵州省编制印发了贵州省《工业节能“十四五”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该规划主要阐述了“十四五”期间全省工业节能发展的战略方向,明确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确定了工作重点。

贵州省“十四五”工业节能规划

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2021

前言

“十四五”规划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到2030年达到峰值,力争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倡议。前五年的目标承诺是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和工业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深入推进工业节能,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关于大突破的意见》文件精神是实现产业翻番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

为全面推进贵州省工业节能相关工作,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中长期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按照《关于努力实现产业突破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该规划主要阐述了“十四五”期间全省工业节能发展的战略方向,明确了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确定了工作重点。本规划是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在工业节能领域的细化和实施。是制定和实施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

一、工业节能现状与趋势

(一)工业节能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工业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坚决维护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创新节能管理机制,推进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幅度提高工业节能水平,全面完成“十三五”工业节能目标,为全省最好。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下降。“十三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5%以上,单位能耗产值较2015年有明显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实施“千企改造”和“千企引进”工程,大力发展十大产业产业,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共有103家企业参与退出落后产能,退出10000吨落后产能51家。,减少生铁产能257万吨、粗钢产能220万吨。2015年至2020年,六大规模以上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9.2%调整为27.3%,轻重工业比重由38.7:61.3调整为49.8:50.2;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比重从53%下降到43.7%。工业能源消费占社会能源消费比重下降。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加强工业节能监管,实施工业节能诊断服务,推进技术改造,提高能效和节能管理水平,淘汰10蒸汽吨及以下工业燃煤锅炉和落后机电设备、磷酸铵、合成氨等,黄磷等主要工业单位产品能耗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

——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立。深入实施《贵州省绿色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十三五”期间,培育建立了66家绿色工厂、18家绿色产业园区、1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0个绿色设计产品。其中,国家级绿色工厂25家,绿色产业园区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绿色设计产品8款。创建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8个、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个、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3个、能效“领跑者”企业1个,

(二)工业节能面临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关心贵州发展,热爱贵州人民,指出“开辟新路、开辟新阵地、抢抓新机遇、取得新成就”的发展方向,为贵州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我省加快发展;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促进共同富裕,给我省赶超带来了巨大机遇;城市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为我省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我省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优势突出,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新成就”,为我省指明了努力方向。

“十四五”期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底线,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努力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道路,我省迫切需要深入探索产业结构优化、能源低碳转型、资源高效利用的绿色发展道路。

——碳达峰的碳中和目标对工业节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十四五”是经济发展的窗口期和机遇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我省是国家明确的西部能源基地。现阶段产业发展与资源能源高度相关,化石能源消费仍是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随着产业倍增计划的实施,实现产业突破,能源消费总量将进一步增加。国家“双控”收紧 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和强度将影响我省能源和采矿业的发展。约束的形成需要能源和工业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部署,迫切需要更加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轻能源资源约束压力。

——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行动,提出工业节能新任务。《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产业倍增行动努力实现产业突破的意见》提出“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转型”的要求.

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倍增行动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

(三)工业节能有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我省能源和采矿业比重仍然较大,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十三五”末,一次能源产品中原煤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超过80%,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占2 7.工业增加值的2%,但其能耗占27.2%。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高达86.2%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工业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

二是节能潜力没有充分挖掘。部分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没有达到国内平均水平以上,一些先进适用的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没有得到有效推广,低能效水平的设备仍然普遍存在。

三是节能投入不足。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不足,生产工艺优化节能技术改造投入不足,高效节能产品应用和关键能源升级改造资金投入不足——耗电设备也不足,工业节能新技术尚未获得。适时的应用推广。

四是节能技术开发创新乏力。重点耗能企业对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研发参与度不高,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小、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较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缺乏提供节能低碳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机构。

二、一般要求

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质量发展 总体而言,推进工业节能作为实施工业绿色发展和生态文化。

明确建设要求的硬任务,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基础,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开展试点示范,促进能源高效利用,为推进全省新型工业化、加快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保存优先。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加大工业企业绿色智能化技术改造力度,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推进节能降耗,提高企业提质增效,降低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源,改善工业低碳条件,为实现碳峰和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引领。以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驱动行业绿色转型,加快推广应用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强化标准法规,以示范引领,壮大节能新动能。绿色发展。

系统进步。统筹好产业发展与低碳转型、绿色生产与绿色消费的关系,将新发展理念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各环节,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领域节能减碳,加强产业耦合,全面推进绿色制造,铺设产业结构绿色背景。

市场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第三方机构平台作用,激发工业节能新需求,引导工业节能新投资。加大绿色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增加优质节能技术、设备、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工业节能水平显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稳步下降,工业节能技术创新能力显着增强,节能减排环保产业将继续增长。

完成工业节能目标任务。完成国家下达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低目标。

显着提高能源效率。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

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到2025年,绿色产业园区占比50%以上,创建绿色工厂200多家,培育一批绿色设计产品,打造一批绿色供应链,创建一批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

资源利用水平稳步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稳步提高。

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

三、重点行业和节能重点和方向

全面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和提高能效,聚焦能源、材料、化工、建材、数据中心等行业,加快节能技术创新应用,大力推广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并继续推进能源系统优化。鼓励企业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对关键用能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绿色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节能领域的推广应用,运用数字技术开展能效监测,

(一)能源行业

煤电。全面推进有功燃煤机组升级改造,推进各类亚临界机组升级改造和有条件机组供热改造,推进有功30万千瓦煤“大一小” ——燃煤机组,提高燃煤机组运行效率。推进燃煤机组柔性转型,加快能源技术创新,挖掘燃煤机组调峰潜力,提高燃煤发电运行灵活性。加强燃煤机组综合诊断,科学制定优化运行方案,合理确定运行方式和参数,使机组在各种负载范围内都能保持最佳运行状态。淘汰落后设备,采取节能技术改造措施,将能耗降低到国家限值标准以内,推动企业淘汰落后设备。

新能源。积极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水光互补、风光互补、水光一体等新发展模式,鼓励分散、分布式风电和光伏建设,鼓励利用建筑开发区、商业中心等区域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积极探索稳步推进“风、风、水、火、储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根据当地情况,采用风能、太阳能、水能、火电等多能源互补优势条件。探索开发利用氢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二)材料行业

钢铁及其制品。鼓励重点钢铁及其制品企业推进生产工艺升级,推动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提高装备能效,提高节能水平,以节能技术改造为重点关键工艺流程的数控化。利用余热和废弃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促进多能互补,降低煤炭和焦炭消耗,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和工艺结构。充分发挥钢铁生产过程的能源加工转化功能,引导利用瓦斯副产资源生产高附加值产品。

铝和铝加工。推广先进适用的新型阴极结构铝电技术、余热回收等节能技术和先进铝加工工艺,加强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有效降低单位产品能耗. 积极发展高纯铝材料,鼓励企业在电容器铝箔、高性能电线、高性能合金等领域实施高纯铝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提高产品附加值降低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锰工业。围绕锰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做好“补链拓展”,发展锰资源深加工,延伸锰产业链,提高资源转化效率。鼓励生产工艺升级,推广使用高效机电设备,淘汰落后机电设备,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

(三)化工

引导化工企业改造传统生产设备,推进技术升级改造,实现节能降耗。在煤化工行业,重点推广先进适用的干熄焦和焦炉煤气利用技术,推广大型焦炉,推广大规模清洁高效煤粉气化技术应用。鼓励实施蒸汽梯级利用,推广应用升膜多效蒸发技术和炉膛烟气节能降耗一体化技术,加强黄磷尾气等化工废气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效率。

(四)建材行业

冶金等行业与建材行业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利用余热。余压等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支持新型墙材企业,聚焦装配式建筑模块智能化生产线关键设备,整合装配式建筑景观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大研发力度,推广使用节能门和装配式建筑的窗户和节能墙板。

(五)其他行业

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

数据中心。有序推进数据中心绿色技术改造,加强绿色运维,完善新建设施绿色设计布局。加强在用数据中心绿色运维改造,引导数据中心建立绿色运维管理体系,有序推进数据中心节能绿色改造工程,加快淘汰高耗能设备。加强新​​建数据中心在IT设备、机柜布局、散热降温系统、供配电系统、清洁能源利用系统等方面的绿色设计,鼓励采用液冷、分布式电源、模块化机房,并充分考虑电源环境系统对IT设备运行状态的精确适应。到 2025 年,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 PUE 将达到 1.3 或更低。

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发展电池回收、梯级利用和回收利用,探索大容量超级电容器储能设备,引进储能电站、电池管理器、电控等前沿项目。

先进装备制造业。着力推动前沿技术发展,突破能源高效利用、新能源开发、智能化改造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先进储能装置、分布式电源、微网控制等技术装备产业化。积极发展高性能工程和先进矿山机械技术,以煤炭等行业智能化改造为契机,加快发展高效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和智能采煤装备,以及矿井提升机、石油钻具和其他能源开采设备。

健康和医药行业。实现产业融合,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支持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实现绿色发展。推进洁净区空调系统节能,实现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梯级利用。

优质烟酒产业。鼓励烟酒企业加强节能节水技术改造,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用水量。白酒企业推广应用循环水系统节能技术和低温空气源热泵供暖技术,降低用水量;烟草生产企业推广应用高效节能锅炉,提高锅炉能量转换效率,降低烟叶复烘能耗。提高企业能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能力和水平,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生态特色食品。强化龙头企业在节能降耗方面的引领作用,鼓励使用先进制冷设备,促进食品冷藏冷藏节能减排。加强能源梯级利用,推广粮食烘干系统节能、低温余热回收等技术,实现食品生产过程节能降耗,促进制备和生产环节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的食品原料。

四、工业节能的主要任务

(一)推动产业结构节能

优化重点产业布局,着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依法合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发展集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1.推动能源结构低碳转型

加快燃煤发电转型升级,着力发展高效火电,不断降低发电煤耗,新建燃煤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提高能源效率。 ——煤炭现场转化率、加工转化附加值率、清洁利用水平。完善能源矿产资源绿色开发机制,培育发展氢能,积极推进煤层气和页岩气勘探开发利用。

有序发展水电,推进发电、航运、灌溉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水电综合效益。

2.推动传统产业快速升级

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优质烟酒、现代能源、基础材料、现代工程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升级和装备更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做大做强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增加生态特色食品、保健医药、新型建材等地方特色产业产值。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高性能、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新产品。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夯实市场化、法治化、落后产能退出常态化。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开发,严格项目节能审查,严格“两高”项目审批管理,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开展分类处置和动态监测,重点建设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产业结构绿色、环境污染少。

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

3.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动能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重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各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链和产品层次升级,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进“东数西算”工程实施,加快打造“中国数字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核心区,培育数据融合新业态。大力实施锂离子电池等相关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镍基无钴多前体和高性能正极材料,培育建设省级锂离子电池材料制造创新中心。加快发展航空发动机和无人机产业,培育以微特电机和精密铸锻件为代表的先进基础零部件和高精度结构件产业,建设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和应用基地。推进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建设,重点突破动力电池材料核心技术、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努力形成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特色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动力电池及材料。

专栏 1 结构节能项目

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深化能源产业运行新机制,实施煤电扩能提质行动,促进煤电产业安全、绿色、智能化发展,促进页岩气和煤层气开发利用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发展光伏、氢能等新能源,推进高效储能和分布式能源建设,促进多能互补,引领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升级转型,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等重点产业集群,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先进纺织材料。推进磷化工精细化、新型煤化工、特色化工高端化发展,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优质烟酒、现代能源、基础材料、现代工程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总产值将超过1.4万亿元。和特色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优质烟酒、现代能源、基础材料、现代工程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总产值将超过1.4万亿元。和特色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5年,优质烟酒、现代能源、基础材料、现代工程等传统优势产业集群总产值将超过1.4万亿元。

做优做强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引进和培育一批农特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开发一批优势产品,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巩固和提升贵州中药材产区地位,加快发展特色中药产业,大力推进中医药(民族药)、化学药和生物药互补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保温密封材料、装饰材料等建材产品,扩大贵州石材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到2025年,生态食品、保健医药、新型建材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总产值超过8000亿元。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发展以服务器等配套产业为上游,以云服务等优势产业为下游的全数据中心产业链。作为智能终端、数据融合等行业的开发应用,培育一批“5G十大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规范新能源汽车发展,积极培育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汽车零部件等产品国产化,推动动力电池及材料加快发展。到 2025 年,

(二)推动节能技术创新应用

以科技节能为重点,加快节能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推进工业企业节能改造

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实施节能改造,推广能源梯次利用、可循环利用、工艺再造等系统优化工艺技术,推广中低品位余热和压力发电、制冷、加热和循环。采用。开展重点用能设备改造,优化工业用能结构,以高效工业锅炉(窑)节能改造为重点,促进终端用能设备的提升,提高工业用能水平。高效电机的能效,高效节能变压器的推广,数据中心机房、基站节能改造。电气化构建以电为核心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

2.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支持重点用能企业提高节能技术研发能力,加大节能技术研发投入。鼓励建立节能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全省高校加强节能相关学科建设,培养节能新技术(产品)和装备研发创新人才。围绕节能需求,集中人才、技术、实验条件等资源,建立创新能力强、运行机制灵活的省级节能技术创新平台。

3.推动节能创新转型

推动重大节能技术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形成产业化,发挥节能技术创新引领作用,促进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的转化应用。示范推广太阳能光热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分布式能源系统集成、分布式冷热电供技术、综合智能电网等先进节能技术或设备。推动稀土永磁电机、新型电容器、特大功率高压逆变器、将超压和废热转化为机械能循环利用,特殊的非晶电机和非晶反应器。鼓励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发,加大对节能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增加节能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