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时间:2022-04-03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2013 年 1 月 15 日

湖北省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保障全省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式发展,根据《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湖北省能源发展战略规划(2008-2020年)”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开创湖北能源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北能源发展最快的五年。能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能源产业带动投资超过3000亿元,有力支撑了湖北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提高了发电能力。全省电力装机容量增长明显,阳逻三期、襄阳二期、荆门三期、大别山一期、鄂州电厂二期、西塞山电厂二期已建成投产。火电项目;荆州热电厂、黄石电厂、宜都东阳洋热电厂3个大型热电联产项目;机组于2008年全部建成投产。盘口水电站、江平河水电站、青山热电、浦起电厂二期、汉川电厂三期、5#机组已开工建设,包括核电在内的一批大型电源。点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2010年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4907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居全国第七位。

——加强电网输配电能力。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建成投产;鄂渝三峡工程、二沟工程竣工,500kV跨省接驳线达到14条;500kV中心环网框架全面形成;鄂西恩施、鄂西十堰均已打通水电输送通道。城乡配电网络不断完善,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启动,农村供电质量和服务水平显着提高。近五年,湖北电网总投资约600亿元。

——能源结构逐步优化。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迅速,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电总装机容量占全省经济可开发水电容量的80%以上。利川七月山等风电项目4个,当阳等秸秆发电项目5个,武汉江夏等垃圾发电项目2个,武汉火车站等光伏发电项目3个。项目已建成投产,一大批新能源项目正在建设中。铜山县、大悟县、古城县、鹤峰县、利川市等六县(市)、

——能源装备水平有所提升。光伏发电已形成了以科研院所和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原材料加工、电池组件生产、光伏系统集成、工程承包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阳逻双流核电装备模块化生产制造基地、江夏核电装备产业园开工建设,中核核技术服务公司落户武汉。国家能源煤炭清洁低碳发电技术研发(实验)中心、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装备研发(实验)中心、

——节能环保成效显着。全省关停小型燃煤机组129.55万千瓦,新更换大型燃煤热电联产机组220万千瓦。全省万元GDP能耗从2005年的151吨标准煤下降到121吨标准煤,主要火电厂平均煤耗下降到3304克/千瓦时。大型高效发电机组比重进一步提高。全省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38台,装机容量1340万千瓦,占全省火电装机总量的737%,比2005年提高133个百分点。燃料天然气迅速普及,

——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煤炭企业改革纾困取得重大成果。省矿业局全部下放县(市)属地管理,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按照改革要求,石油工业实现了“南北”分工重组,原油、成品油价格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农村电网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一批非直供直管县级供电企业改制为直供直管企业。在大用户直供试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华中区域和省级电力市场基本建立,省际电力交换调度规模逐年扩大。电力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建立省级天然气监管平台,省内下游天然气市场逐步规范。

——能源合作步伐加快。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两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启动内蒙古输鄂煤输气研究。与陕西省、华润集团签署能源合作等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引进陕西、山西煤炭资源。与中石化、中石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提升我省油气供应保障能力。鄂州电厂、大别山电厂、襄阳电厂等大型火电企业采取出售股权的方式,引进煤炭企业,

二、面临的情况

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水电能耗管理_水电费用管理

(一)有利条件。

——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这有利于湖北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省GDP年均增长10%以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将为湖北能源产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有利于促进能源绿色多元化发展,促进能源生产方式和方式的转变。利用方法。作为我省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机遇。

——加强能源对外合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作为要素保障的作用和拉动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以资源换市场、以市场争夺资源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能源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能源科技的进步影响着全球能源市场和地缘政治。页岩气作为非常规天然气,在全球油气资源领域崭露头角,甚至改变了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湖北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开发页岩气十分重要。该领域可以产生很大的不同。此外,能源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大大降低了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成本。这些都为湖北能源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二)困难和挑战。

- 高度依赖外部能源。我省煤炭储量不到全国总量的1%;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仅占全国总量的08%;天然气地质储量仅占全国总量的12%;水电资源开发已基本完成,大型水电按照国家统一规划进行规划。大量电力外送,三峡电力85%以上出口外省。2010年,全省一次能源产量为5331万吨标准煤,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352%。全省实际能源转移高达12329万吨标准煤,占消费总量的814%。过度依赖外部导致无法有效控制能源价格和资源。

- 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我省能源供应中清洁能源比重仍然偏低,工业能源消费比重过高。“十二五”期间,水电资源开发基本完成;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资源有限,难以发挥能源供给的主导作用;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远低于国家水平。我省处于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重的行业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全省人均用电量仅为全国人均用电量的70%左右。

- 能源价格大幅上涨。近年来,随着能源开采难度的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增加、环保措施和安全措施的加强,能源生产成本持续上涨,能源价格大幅上涨。从长期来看,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决定了能源价格将长期保持上涨趋势。我省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能源价格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我省钢铁、石化、建材、化肥等生产成本中能源成本分别达到25%、40%、50%和70%,其产品竞争力对能源价格高度敏感。

——区域能源发展不平衡。能源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与能源资源紧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能源管理水平与能源市场拓展需求差距较大,城市间能源发展城乡之间不平衡,偏远落后地区仍采用大量落后的能源消费方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省能源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指南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源科学发展和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实施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综合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促进湖北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加快建设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强大的能源保障。

——坚持能源科学发展主题。要统筹能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水电能耗管理,充分发挥能源服务经济发展、引导产业布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实现能源安全发展、经济发展和清洁发展。

——坚持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要尽快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从单向保供向供需调控并重,从先开发后治理向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转变,有效促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转变。

——坚持以能源结构战略调整为主攻方向。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进天然气快速发展,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坚持市场导向。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构建有序发展、公平竞争的现代湖北能源体系。

——坚持以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为优先目标。要按照机会均等、服务公平的原则统筹城乡能源一体化发展,逐步提高城乡居民能源综合服务水平。

水电费用管理_水电能耗管理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

四、发展目标

——发展能源产业。优化化石能源发展,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强能源运输和储存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能源产业发展带动投资约4000亿元。

——能源消费总量和结构。按照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总量的要求,2015年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为2.05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总量的5%。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2010年增加0.4。能源弹性系数为063,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分别为60%、205%、4分别为 5% 和 15%。人均能源消费32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8%。

- 能源生产和供应能力。2015年,全省一次能源总产量约6413万吨标准​​煤。能源类别规划的目标如下:

电。全省用电量2070亿千瓦时,人均用电量3234千瓦时,比2010年增长41%,占全国人均用电量的72%。电力装机7000万千瓦(其中三峡224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3718万千瓦,火电装机3022万千瓦,风电和太阳能装机260万千瓦. 同时,从省外引进水电200万千瓦、火电200万千瓦。

煤炭。全省煤炭消费量17220万吨。全省煤炭产量1500万吨,省外调煤15720万吨。

油。全省原油消费量2930万吨。全省原油产量80万吨,外调285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1400万吨。

天然气。全省天然气消费量约70亿立方米,其中:城市燃气占30%,天然气热电联产燃气占10%,工业燃料占57%,其他占3%。天然气基本从省外调入。

- 节能环保。全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17%,火电供电标准煤耗降至320克/千瓦时。

——城乡居民能源消费情况。全省90%的县级以上城市使用天然气。全面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保障城乡居民用电需求。

第二章 优化化石能源发展

一、优化火电发展

着力“三结合”。一是结合蒙古西部至华中铁路煤炭运输通道建设,科学部署大型火电项目,将蒙古西部至华中铁路煤炭运输通道与铁路接驳线、分输电线路连接起来。省内及长江、汉江水运线路,综合考虑燃料、水资源、交通、地质、环境、电网结构等条件,编制了《中国大型火电项目中长期规划》湖北省(2011-2020)),指导全省大型火电项目建设,积极争取符合条件的火电项目。尽可能多的项目纳入国道电站规划,通过竞争机制及时确定项目投资主体。二是结合低效燃煤锅炉和小机组关停,科学安排热电联产项目,鼓励热负荷集中地区关停供电。热区低效燃煤锅炉和小机组,建设热电联产项目,实施集中供热。“十二五”期间,新增单机5万千瓦以下小型热电联产项目100万千瓦左右。三是结合节能技术改造促进火电高效清洁利用。对周边热负荷需求较大的现有电厂,鼓励抽汽供热改造,重点开展供热改造、穿流改造30万千瓦机组等节能技术改造。继续关停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火电节能、节水、脱硫、脱硝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加强煤炭安全发展和对外合作

水电能耗管理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水电费用管理

加大全省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做好煤矿整合改造,稳步提高煤炭产量。根据蒙古西部至华中铁路煤炭运输通道建设,积极推进煤炭储配基地建设,争取更多煤炭在湖北省内流通。鼓励用煤企业与外省煤炭企业签订长期合同、合资经营,投资和持有外省煤炭资源,提高煤炭供应保障能力。深化与山西、陕西、内蒙古、新疆等地战略合作,拓宽煤炭供应渠道,推进省外煤炭供应基地建设。

三、推动天然气快速规范发展

多渠道争取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基本完成“十二五”期间全省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把握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分布,选择2-3个页岩气天然气前景看好 在目标区建设3-4个页岩气勘探开发区,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力争年产5亿立方米。进一步普及和普及城市天然气利用。完善省级天然气调控平台建设,加强天然气需求侧管理,合理确定天然气利用重点和时机。规范下游天然气市场,保障用气安全。在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或经济开发区、中央商务区试点天然气分布式梯级利用示范工程,实施热、冷、电三供。

四、促进石油增储稳产

武汉石化、荆门石化两大炼油厂扩产改造,产能超过2000万吨。加快沿江输油管道建设,保障武汉石化、荆门石化生产所需原油供应。完善中石油“兰政厂”成品油管道配送网络,提高成品油供应能力。扩建枝江、阳逻油库、码头,提高储运能力。

第三章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一、水电资源整合利用

根据我省水资源开发现状,整合利用水电资源。重点抓好汉江梯级开发和盘口、江平河、临溪河、龙北湾、姚家坪等水电工程建设。整合清江、都河、汉江等流域梯级电站,优化运行模式,实施联合调度。根据电网需要,适时建设具有一定容量的抽水蓄能机组。对部分资源利用率低、环境影响大、存在安全隐患的前期水电项目进行综合整治。积极努力提高湖北三峡配电比,

二、积极做好核电站场地保护工作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做好核电站场址保护工作。全面开展项目论证,稳步推进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咸宁核电项目内陆“第一核”地位,适时开展其他场址长期工作。加强核电科普宣传,为我省未来核电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高效利用风能资源

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系统支撑、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全省风能资源开发。鼓励风电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促进风电发展的良性竞争机制,不断降低风电开发成本。积极探索大规模集中开发与分散接入风电相结合,在大规模集中开发20万千瓦以上大中型风电场的同时,积极稳妥探索分散接入的发展模式。风电,促进风电产业可持续发展。到 2015 年,

四、充分发展太阳能

继续推进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在有条件的工业园区或与大型城市公共建筑相结合,发展与建筑一体化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水电站、风电场建设光伏发电系统,实现水光互补、风光互补。开展光热发电试点,推进光热发电设备自主化。积极培育太阳能热利用,加快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推进大中城市太阳能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太阳能供热供冷示范工程。到 2015 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将达到60万千瓦,光伏发电成本将达到与常规电力相当的水平。太阳能热水系统集水面积2000万平方米。

五、体能有序发展

水电费用管理_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水电能耗管理

按照“不与民争粮、不争地”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生物质发电项目严格按照县内或方圆100公里内最多布置一个的原则规划建设,配套“能源林种植-生物柴油(纤维素乙醇)-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肥料-能源植树造林”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建设以城市生活垃圾为燃料(原料)的区域垃圾发电项目,突破行政区域限制。支持大中型畜禽养殖场和农场社区,大中型城市污水处理厂、有机废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沼气集中供气或沼气发电项目。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鼓励发展生物质气化发电和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沼气净化压缩罐装、并网供气和车用燃气试点。继续稳步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支持利用非粮食、农林产品、农林废弃物和城市餐厨垃圾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沼气集中供气或沼气发电项目。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鼓励发展生物质气化发电和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沼气净化压缩罐装、并网供气和车用燃气试点。继续稳步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支持利用非粮食、农林产品、农林废弃物和城市餐厨垃圾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沼气集中供气或沼气发电项目。积极推进生物质能源高效利用,鼓励发展生物质气化发电和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沼气净化压缩罐装、并网供气和车用燃气试点。继续稳步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支持利用非粮食、农林产品、农林废弃物和城市餐厨垃圾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鼓励发展生物质气化发电和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沼气净化压缩罐装、并网供气和车用燃气试点。继续稳步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支持利用非粮食、农林产品、农林废弃物和城市餐厨垃圾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鼓励发展生物质气化发电和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选择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沼气净化压缩罐装、并网供气和车用燃气试点。继续稳步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支持利用非粮食、农林产品、农林废弃物和城市餐厨垃圾发展生物质液体燃料。

第四章 加强能源运输和储存设施建设

一、构建和完善现代电网系统

加强输配电能力建设,配合国家特高压电网规划实施,扩建荆门特高压变电站,建设武汉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形成湖北“十字”型特高压电网,能够接受来自内蒙古和山西的火电。能力。加强与周边省市的电网连接线路建设,形成以千伏双回为主的高水平、大容量连接格局。建设受端电网配套工程,提高省外电力输入和地方接受能力。大大提高“向实随”电网输电通道的适应性。基本上形成“ 鄂东电网供电半径向南向西扩展,逐步形成依托特高压交直流和大功率点集中供电的格局。220 kV电网逐步形成分区供电格局,区域间电磁环网基本断开。110 kV高压配电网以单环网链为主要连接形式,分段形成环网。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农网改造力度。鄂东电网供电半径向南向西扩展,逐步形成依托特高压交直流和大功率点集中供电的格局。220 kV电网逐步形成分区供电格局,区域间电磁环网基本断开。110 kV高压配电网以单环网链为主要连接形式,分段形成环网。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农网改造力度。220 kV电网逐步形成分区供电格局,区域间电磁环网基本断开。110 kV高压配电网以单环网链为主要连接形式,分段形成环网。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农网改造力度。220 kV电网逐步形成分区供电格局,区域间电磁环网基本断开。110 kV高压配电网以单环网链为主要连接形式,分段形成环网。继续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加大农网改造力度。

二、积极支持油气管网建设

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四横线”(“中武”线、“川气东输”线、“西气东输”二线、枣阳-襄阳-十堰支线)、五纵”(“淮乌”接驳线、荆州-襄阳支线、黔监-湘潭支线、“西气东输”三线、“新岳”线)。增强全省天然气输送调配能力,积极推进省支干线管网和全省支线建设。重点协调“西气东输”三线等国家干线管道建设,

三、全力推进煤炭运输通道建设

扩建和改造象屿线、邯郸线等省内煤炭运输主要通道,解决煤炭运力卡口问题。通过实施客货分流,提高京九线和京广线的煤炭运载能力。支持蒙西至华中铁路煤炭运输通道湖北段及相关连接线、支线建设,争取更多煤炭在湖北装机,满足沿线襄阳、荆门、荆州等地要求。输电线路和随州、孝感、宜昌、十堰、仙桃等地的煤炭需求量较大。

四、加强能源储备能力建设

结合国家能源储备布局,充分利用全省储备设施,多元化开发能源储备,保障全省能源安全。建立煤炭供应长效机制,煤炭储量规模控制在全省30天煤炭消费量以内,建设荆州江陵、武汉新港、宜昌志诚、襄阳余家湖将晋级。逐步建立石油和成品油储备机制,形成满足我省60天左右需求的成品油储备。加快天然气储气库建设,力争储气库建设总容量达到全省规模 s民用天然气需求约30天。争取国家在我省建设国家级石油天然气储备基地,布局煤炭交易(配送)中心,建立华中电力交易中心,使我省成为中国能源储运枢纽国家的中部。

第五章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有效打破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和经济安全的战略选择。落实国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有关要求,必须结合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保合理使用能源,鼓励节约能源,限制过度使用能源,支持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发展。

一、基本原则

——坚持控制总量与促进发展相结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要把控制总量作为推进“转变方式、调整结构、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全省经济社会。

——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重点,化解困难,营造合理调动的良好氛围。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有效机制。

——坚持共同责任与区别对待相结合。能源消费总量的合理控制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协调和形成合力。同时,还要兼顾全省不同地区、各行业的差异,兼顾公平和效率,采取不同的量化指标和考核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水电能耗管理_水电费用管理

——坚持全面推进与循序渐进相结合。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统筹规划、科学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和实施机制。把握工作强度和节奏,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改进,确保能耗总量控制工作取得实效。

二、重点工作

——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逐步实现能源供给多元化,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加快发展核电,优化发展火电,挖掘水电潜力,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风能和生物质能。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开发转化效率。逐步改变传统能源利用方式,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和能源集约利用。

——加强能源需求侧管理。加强重点领域能源管理,落实区域差异化能源产业政策。加强煤炭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重点耗能行业能效管理。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价制度,实施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管理。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积极培育节能服务市场。

——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合理控制协调机制,加强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协调机制的衔接与配合,形成合力。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省、市、县级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监管体系,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上下层的联系。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

——合理分解总能耗。借鉴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总量目标分解考核经验,综合考虑各市(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特点和区域政策等诸多因素,采用“核定基数和分解增量”。方法,比较公平合理地确定各市(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加强统计、预测和预警,建立健全能源行业统计制度,对各地、高耗能企业和重点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和分析,并进行预警。探索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用电量交易机制。落实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考核,强化政府责任和政策导向作用。建立能源消费总量社会公示制度。

第六章政策措施

一、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

在国家有关政策引导下,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科学规划能源项目建设,鼓励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合理布局建设能源项目。探索推广“自发自用、冗余上网、电网调整”的分布式能源发电模式。完善天然气监管体系,创新天然气供销模式,加快省级天然气监管平台建设。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争取国家在我省试点电力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逐步理顺全省农村电力管理体制。

二、增加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

加大政府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能源技术研发投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动员产学研结合攻关技术问题。因地制宜,选择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生物柴油、分布式能源技术等具有一定优势的能源发展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支持。开展新能源技术应用试点,加快新能源技术、新产品的转化应用和推广。

三、营造良好的能源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能源规划体系。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要求,结合湖北实际,制定完善各项能源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引导全省能源产业发展。二是加快能源市场化改革。配合国家能源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我省能源市场化改革,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能源市场化格局。三是完善节能利用和发展政策。综合运用投资、财政、税收、土地、价格、信贷等经济政策手段,引导和规范能源利用开发,鼓励节约能源。

四、拓宽能源行业融资渠道

鼓励多元化资本参与我省能源建设和能源装备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大型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我省能源建设,投资能源装备产业;支持省内能源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筹集能源建设和发展资金。采取投资补贴、贷款贴息、上网电价补贴等方式,吸引投资者投资新能源开发项目和能源装备产业研发;建立融资平台,开展能源行业银企战略合作,为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五、完善能源安全长效机制

加强能源对外合作,实现煤、电、气同步输送,多渠道保障能源供应。大力推进湖北省与能源大省、能源大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尽快开工建设中央输电大通道、输煤大通道、输鄂油气管道等重大能源基础设施。支持外商直接投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在省内跨省、跨国经营,加强省际和国际能源合作,参与省内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监管管理和保障水平,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