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活动现场。董一欣 摄
活动现场。董一欣 摄
中新网衢州6月16日电 (董益新)6月13日至19日是国家节能宣传周。 记者近日从浙江衢州获悉,目前,该市已为234.2万家企业和个人建立了碳账户(记录单位碳排放情况的账户)。 此外,当地还推出了碳联合账户制度,旨在通过构建以“双碳脑+数字智能碳控”。 高效协作。
摸清企业“碳家庭背景”,推动低碳转型
衢州位于浙江省西部、钱塘江源头,是生态优良地区,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 也是浙江高碳工业区,发展矛盾突出。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衢州市碳账户已覆盖工业、农业(林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六大领域,推动全社会减排减碳。
“目前,衢州已率先依托碳账户摸索出‘碳财产’。” 衢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该市将对241家高碳低效企业进行整改升级,腾出土地6101.4亩、标准煤12万吨,促进223家企业低碳改造投资超过60亿元。
例如,浙江明王乳业有限公司通过碳账户精准识别减排点,升级低产能生产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68吨; 浙江华康药业有限公司实时监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准确识别减排点,采取分布式安装光伏等减排措施,2021年节约标准煤1522吨。
该市还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大数据平台,努力打通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数据,实现数据采集和汇总。 在数据收集的基础上,综合碳排放核算方法,生成碳排放值,并按照预设标准进行标签管理。
本市还以六大领域碳账户为基础,建立企业碳信用和个人碳信用信用机制,创新开发碳账户金融产品,从“碳维度”重新评估经济主体价值,精准授信、授信。发放绿色金融贷款,实行差异化约束和激励机制,有针对性地支持金融优惠政策。
截至目前,衢州市已有27家金融机构陆续开展碳账户金融应用场景试点,累计发放碳账户贷款195亿元。
加强公众参与引导减碳低碳
在衢州,碳账户和银行账户一样,正在成为企业经营和居民生活的标配。
3月23日,《居民碳账户——生活垃圾资源化碳排放回收工作规范》在衢州发布,这是生活垃圾可回收物资源化利用碳减排工作规范。
在此背景下,该市柯城区与当地生活垃圾回收公司合作,开发“零废生活”应用场景,制定生活垃圾回收碳减排核算标准,回收废纸、金属、供居民使用的塑料制品等。 垃圾在市场化回收价格的基础上,同时被赋予一定数量的个人碳信用额,形成个人碳减排行为的直观画像。
此外,当地还引导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多渠道探索银行个人碳账户余额线上、线下、系统内联动应用,吸引通过积分换权益增加个人碳积分的主动性。
截至目前,该应用场景已匹配活跃用户3.15万人,累计回收生活垃圾1.8万吨,减少碳排放20250吨,累计发放碳信用额2.27亿。
每个人都有碳减排行为画像,碳减排数据看得见、可衡量……如今,衢州碳账户已初见成效。 目前,我市推出的碳账户体系将借助数字化改革的力量发挥更大作用。
“在数字化改革方面衢州能耗管理系统厂,浙江打造了‘数据多源、纵横衔接、协同高效、治理闭环’的双碳数字情报平台,集监测、分析、预测、预警于一体。浙江碳排放数据通过数据建模,实现了帮助政府精准控碳、推动企业低碳转型、引导个人低碳生活三大功能。”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吴红梅在活动现场表示。
据他介绍,截至目前,双碳平台已完成系统架构搭建和核心数据采集。 驾驶舱动态显示浙江省、分区域、分行业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情况。 四大核心实力指标实现数据高频监测。
7月28日,国网菏泽供电公司通过新能源云平台共完成各新能源企业报送的信息录入、接入受理、补贴申报审核等任务1726项。 提供高效、优质的“一站式”在线业务办理服务。
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并网效率是重中之重。 菏泽公司自2021年4月开始运营国网新能源云系统以来,打破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建立了更高效的协作。 积极宣传推广新能源联网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使服务更加公开、透明、便捷,实现“人员互不相见,业务在线”纺织厂能耗管理系统云平台,让新能源企业使用新能源云外网PC端和手机APP享受“全流程一站式并网服务”。
菏泽供电公司利用新能源云结合电网服务实际需求,实现集中式新能源站联网全过程数据的链式存储,确保核心数据的安全; 围绕公司主营业务开展新能源入网申请、消费计量和补贴申报等任务。 新能源云系统已形成可视化管理模式。 新能源企业可以实时跟踪业务处理进度。 主管部门还可通过新能源云平台实时监控全市新能源项目网络相关业务办理进度,促进源网协调发展。
新能源云系统潜力巨大。 其内置供需预测、消费测算、法规政策等子平台,支持省、市、县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等预测分析,服务碳新能源消费中和目标下的测算为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掌握可再生能源信息提供决策参考,并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菏泽供电公司将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汇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建设和应用新能源云,加快新能源云升级为能源数字经济平台,推动低碳转型的能量。 新电力系统将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通讯员 张凯 陈雪峰
上一篇:安徽省:以绿色发展推动节能减碳
下一篇:走进能耗监测系统,解锁节电新姿势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