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数字经济进入全面扩张期。 江苏移动推动信息通信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通过360度全方位贴心服务,丰富人民群众数字生活,赋能政企数字化应用,保障信息通信,描绘“数字智慧为民”新图景。
市民用超级手机卡“碰”坐公交
精准服务:用数码产品丰富人们的生活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数字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 江苏移动深耕个人数字消费领域,将一张电话通讯卡升级为一张数字生活卡,让更多用户拥有“一卡一云N权益”,带来多元融合的全新体验交通、数据存储、视听体验等数字化生活方式。
“一张手机卡,看着普通,但不小,现在坐公交、地铁,进小区,手机一碰就可以了,很方便。” 南京移动用户高女士感慨地说。 江苏移动用数字技术颠覆传统手机卡的局限,打造了一张集多种信息服务为一体的超级手机卡,让它不仅是一张电话卡,更是一张身份证、公交卡、门禁卡卡... 目前,超级手机卡的用户已经有805万。
除了打造“一卡多用”超级手机卡,江苏移动还精心运营号卡权益,推出“优+福利”服务,让用户只需拥有一张手机号卡,同时拥有移动云盘、139邮箱、高频电话防骚扰、流量定向免刷等6项免费服务。 不仅如此,2021年,江苏移动将再次焕新20年的“全球通”品牌,精心为用户打造出行、酒店、健康、保险等各类权益,满足各种生活需求。需要; “搬家日,让看剧有乐趣,健身有福利,购物有特惠……
江苏移动与台州久联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5G智能工厂。
深度服务:以数字化应用助推行业发展
信息惠民解锁智慧生活,数字智能赋能企业协同万业创新。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江苏移动信息化服务深入各行各业,打造700余家5G优质商品房; 推进5G轻量级专网、5G高速专线、5G互联互通等12个5G标准产品,以及流量保障、切片保障、专属园区、享受园区4大高频产品……赋能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经营与高质量的数字应用程序。
在台州中来光电厂区内,60辆无人运输车搭载设备部件,自动上下电梯,进出卷帘门,运送至下一个生产环节……生产物料运输全过程这里不需要人为干预。 人力运输小车在调度平台的“指挥”下完成,无缝衔接各个生产环节。 在5G能耗管理平台上,实时显示厂区用电量、用水量、温湿度等数据,使厂区能耗保持在最佳状态。 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江苏移动建设了128个“产业商品房”,陆续在全省产线上实现。
在南京公交新城先导区(江心洲),无人驾驶公交小巴环岛路穿梭江苏能耗管理系统多少钱,无人售货车随叫随到。 这些都是江苏移动打造的“5G+精准公交出行”项目呈现的场景。 在常州长江沿岸,63条通信光缆融合大数据、5G+AI等新技术,配备117台高清安防摄像头,24小时对长江两岸进行监控。 江苏移动5G数字智能服务深入推进到工业、教育、医疗、园区等9大行业,书写时代创新。
台风“梅花”来袭,抢修人员推油机前行
速度服务:勇担社会责任,做数字先锋
应急保障服务作为运营商信息服务的重点工作,一直是关系社会和公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 江苏移动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对基础通信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完善应急通信保障机制,确保相关重大事件通信畅通。 2022年圆满完成156项国家和省重大赛事保障任务。
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来自江苏省常州市的三名网络应急保障专家赴河北省张家口市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保障工作。 针对主办方需求,对冬残奥会重点区域滑雪场及周边重要酒店进行网络故障及性能指标监测,对高负荷小区开展业务共享,开展网络质量分析对于质量差的社区。 他们经常接到紧急任务,冒着零下25度的低温,在数小时内完成设备连接、网络调试等一系列任务,圆满完成赛区应急通信保障任务。
面对极端天气,江苏移动的通信保障速度毋庸置疑。 2022年9月,来势汹汹的台风“梅花”造成江苏大量基站断电、电缆故障。 台风过后72小时内,江苏移动加强值班值守,及时投入抢修,提高响应速度,抢通3000余个基站,确保网络稳定运行。 2022年,共高效完成强降雨和台风“梅花”、“萱兰诺”10余次,共出动人员4857人次、车辆2829辆次。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要加强数字技术在灾害事故应对中的应用,全面提升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江苏移动针对“智慧”服务需求,更新配备双星系统(传统卫星和高通量卫星)的大型应急通信车和小型卫星指挥车,优化信息化预警监测平台,有效应对复杂环境下的多重应急保障和救援,提高信息化保障效率。
江苏移动在营业厅设立老年服务专区
服务有温度:以数字普惠实施解暖
大事有责任,“小事”有温情。
5G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便捷的信息生活,也让不少老年人感叹自己“跟不上”。
为消除数字生活鸿沟,让老年生活进入智能时代,江苏移动多措并举,提供方便、快捷、温馨的养老服务,加快推进“数字养老”。友好的”。 2022年“一张老人孝心卡”、“一套养老服务”、“一万场公益讲座”、“感恩系列”四个一“心级服务银卫计划”反馈》将继续关注如何解决老年人智慧生活的“难点”。
在“科技向善”方面,江苏移动也做了大量工作:搭建江苏省乡村振兴二级平台,选择重点乡镇开展专项扶持试点,已服务7000多个行政村; 完善农村环境治理,打通5.1万条道路 平安村视频让电子“保安”24小时守在田间地头; 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智慧校园云平台已在全省13个地市上线,覆盖585所农村学校。 江苏移动还聚焦中小企业,落实江苏政府40条措施。 截至目前,已为中小企业免费提供云视频软终端18万台,为29万中小企业用户提供移动办公在线沟通和流程管理服务。
作为信息化服务国家队的主力军,江苏移动将围绕“速度、精准、深度、温度”持续提升服务品质,丰富拓展信息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让让广大群众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体验幸福美好的数字智能生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秦晓蕾
通讯员王婷
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超过58%,预计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作为城镇化的三大类和11项指标之一,与交通一起构成城镇化最广泛的硬件载体,但在外观设计、楼宇自控等领域却常为人所诟病。 , 和安全注意事项。 而绿色/节能作为智能建筑的重要指标之一,一度被人们忽视。
中国建筑:从量变到“智”变
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市场规模达到4000亿元。 随着城市不断建设新的商业、住宅、政府办公、城市综合体,智能建筑市场广阔,有望在未来几年迎来爆发式增长。 目前,我国智能建筑工程量相当于欧洲智能建筑工程的总和,约占世界总量的50%。
总体来看,我国智能楼宇的发展正经历着从量变到“智”变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智能建筑开始在中国出现。 上海博物馆、上海陆家嘴金茂大厦、北京2008奥运场馆、上海2010世博园区等都是我国在智能建筑领域的标杆工程。 霍尼韦尔自动化控制系统集团副总裁兼安全与消防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李群告诉记者:“现在中国现有存量建筑面积约400亿平方米,真正安全/安全、高效。/便捷、绿色/节能可能不到10%。虽然400亿多平方米中有很多可能不是绿色、节能、智能建设的目标,即使非目标除去元器件,需要升级的智能楼宇存量还是很大的。”
李群
李群女士现任霍尼韦尔自动化控制系统集团安防与消防事业部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负责领导大中华区安防与消防业务的整体运营与发展. 在过去的15年里,李群带领并见证了霍尼韦尔在中国业务的快速成长。 在她的领导下, Fire 在推动新产品推出、East for East 和 East for 战略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霍尼韦尔智能建筑评价系统TM对安全保障、绿色节能、高效便捷等进行综合评价。
对三大领域的智能设备进行评估,从设备应用类型、可用率、覆盖率三个维度对各子系统进行评估。 基于该评价体系,霍尼韦尔对全国1000多座建筑进行调研发现,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呈现整体智能化水平高的趋势,在安全保障方面优势突出,但在绿色领域表现较弱和节能。
放眼全球,在相同的评价体系下,美国绿色节能建筑的得分明显高于高效、便捷、安全、保障等领域。 因此,中国建筑能效管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楼龄不是问题,标杆城市拉动力强
霍尼韦尔研究还发现,1-5年、6-10年、10-15年、15年以上不同楼龄的建筑与智能化程度有一定关系,但没有必然关联:在楼龄在较长的标志性建筑中,随着行业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提高,这些建筑的智能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而且智能化程度不低。
“当然,如果楼龄较大,楼宇升级改造的难度会相对较大,”霍尼韦尔李群指出:“但(楼龄长)并不构成主要障碍。实施指导和法律法规的完善将对推动中国建筑智能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政策的细化和政策引导的落实,可以促使业主、运营商等建筑智能化的领导者愿意向节能方向发展。 比如在安全保障领域,中建在政策支持下得到了推动和良性发展。 另一方面,霍尼韦尔的调查显示,建筑和建筑在绿色节能领域得分偏低,与我国绿色节能领域多为指导性原则,缺乏行业强制性规定相呼应。 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建筑能效标准体系,人们很难对建筑能效做出准确的评估和改进建议,这也阻碍了建筑智能化尤其是绿色节能的发展。
在霍尼韦尔智能建筑评价体系下,通过对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代表性建筑进行分析,发现建筑智能化程度呈现梯度发展。 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差距并不大,差距没有二线和三线城市的差距大。 重要原因在于二线城市在智能化、智能化方面的投入相对充足。 同时,一线城市的标杆作用带动了二线城市的发展,可见标杆在一线城市智能楼宇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建筑智能化发展呈现良好态势,正朝着智能化、智能化、节能化方向发展。
把握机遇,中国与世界同步
中国应对建筑智能化的决心前所未有
与普通建筑相比,智能建筑可降低能耗50%; 而建筑的智能化设计和建造将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节省高达9%的建筑成本,同时资产价值将增加7.5%; 如果共享网络硬件设施还可以节省8-12%的安装费用。 从长远来看,升级能源系统将获得20-30%的投资回报,使建筑资产获得三倍的投资价值; 同时,智能建筑可在十年内将整个生命周期的建筑成本降低15%。 控制系统维护成本,降低人工成本40-60%。 可见,智能建筑的意义重大。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能源消费管理和绿色节能,并将其列为“十三五”六大目标之一。 未来,中国将更加重视和投资于建筑能耗的重要性。 历史新高。
一方面是国家政策。 在法律法规的支持下,中国在安全保障领域做出了巨大努力,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节能减排作为国家六大战略之一,如果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将会对节能减排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是企业的推动。 霍尼韦尔等技术领先、解决方案为导向的企业不断为社会推动智能建筑的发展,积极采取培训、建设等措施,为客户节约成本、降低能耗,最终实现节能减排,改善社会。 效果的构建智能目标。
把握新技术发展机遇
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与传统驱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相比,中国现在更需要改革创新,包括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尤其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移动互联网。 无论是过去强调的人性化,还是现在还在追求的用户体验,都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下一代技术的应用。
回首两三年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工业4.0还处于理论阶段,而现在正在发生不可估量的变化。 当我们的制造业还在讨论“中国制造”或“中国制造”时,互联网平台拉近了中国与全球科技的距离; 甚至可以说,中国的大数据、云计算、互联互通、移动互联网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尤其是在智能家居建设方面。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这一轮时代变革和发展中,我们与世界的起点是同步的,中国应该抓住这个机遇。
智慧,要从大局出发
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有几个关键节点: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以及升级换代阶段。 对于建筑物和建筑来说,成本不应仅以施工阶段为主,还要考虑未来的运营成本、升级改造和设计成本。 需要从建筑生命周期的角度考虑每个阶段,降低用户的整体成本。 使建筑施工成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得到优化。
根据霍尼韦尔的研究,建筑的智能化发展、绿色节能和互联互通是未来趋势。 同时,还需要各系统的整体联动,优化楼宇运营。 作为调查的核心发现之一,复杂建筑在智能化程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楼宇控制系统与能耗管理,但在整合优势方面仍有很大潜力可挖。 城市综合体,是酒店、公寓、商场,甚至写字楼的综合体。 此类建筑具有建筑多、功能多、系统复杂、管理复杂、能耗高、建设和运维要求高等特点。 需要通过系统集成方案降低整体运营成本,实现多系统联动的优化运营。
要降低楼宇的整体运营成本,只有在各种楼宇自动化系统、能效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高度集成、协同应用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这对于像霍尼韦尔这样在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投入大量资金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来说是非常有利的。 据介绍,采用霍尼韦尔系统,节能效果非常显着和乐观。 假设仅采用一套需求侧管理系统,可达到10%的节能效果; 如果整个建筑系统采用霍尼韦尔先进的控制平台、能源先进的能源管理平台、节能设备和各种后台能源管理系统等,将能够达到30-40%的节能效果。 “
新技术助推绿色节能发展
在对中国1000多座建筑的调查中,霍尼韦尔将不同的建筑类型分为机场、医院、购物中心、高端写字楼、酒店、政府/公共建筑、轨道交通、教育、场馆/会议中心、高端公寓等十种物业类型。 发现高耗能建筑的能耗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制冷和制热; 另一个是照明。 为了提高能效,霍尼韦尔总结了几个方向:一是多系统集成和有效互联,而不是单一系统运行。 这就需要不同厂家、政府部门等单位的相互配合。 二是新技术的应用。 这在建筑节能领域非常重要。 例如,云计算可以通过相应的管理平台收集和分析建筑物长期运行积累的天气、气候、控制器设定点、用户偏好、电力波动等数据,为建筑物用户提供用电等数据支持消费建议。 通过这种大数据和互联网的方式,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达到降低能耗的效果。
需要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实现多系统集成。 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分项计量。 最重要的是要有大数据的积累,这样才能从大数据中挖掘出有效的信息,建立模型,通过模型得到反馈。 用电信息、用电建议等。例如,霍尼韦尔的需求侧管理平台可以从原来粗放的用电管理中提炼出虚拟用电管理理念,通过用电高峰,即用电高峰到来时,用电积累在低耗能谷的,将被移植利用。 这种强调需求侧的管理,从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和模拟用电行为和需求预测,从而达到削峰填谷的效果,最终达到效果改善能源消耗。
关于霍尼韦尔中国智能建筑调查
研究目的:了解各主要市场、各主要经济体的智能建筑发展现状; 通过智能化程度评价后,针对建筑智能化的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推动建筑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评价标准及适用范围:基于智能设备的三大领域——绿色/节能、安全/安心、高效/便捷,从设备应用类型、可用性、覆盖面三个维度对各子系统设备进行评价,一套基于霍尼韦尔在全球1000万座建筑的丰富经验和数据积累的标准,适用于全球建筑智能化评估,包括中东、美国、印度等。
研究基地:以中国大陆一二线城市为主,三线城市为辅,包括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17个城市的10个建筑类型,共计1025栋建筑。
测评范围:无论楼宇建设中使用的产品品牌、系统或解决方案类型,所有智能楼宇、智慧楼宇均纳入考察测评范围。
研究方法:心系公益,摸中国建筑市场脉搏; 以“人”为导向,设计调查问卷并实施调研工作,做到一目了然、一目了然、简单易行; 并从前瞻性的角度,结合“大物移云”等新技术,对智能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挖掘和研判。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呈现出整体智能化水平较高的趋势,尤其是在安防和安全方面具有优势,但在绿色和节能领域表现较弱。
· 中国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执行保障了高标准的安全保障,但现行法规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日常运维有待提高;
· 绿色节能是薄弱环节,设备投资和覆盖面差距较大;
· 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是提高建筑绿色能效的关键;
· 重视客户体验和互联技术,在效率和便利性上促进智能化;
楼宇智能化程度与人群密集程度有关,人群密集的楼宇对管理效率和安全性要求更高;
· 综合体的楼宇在智能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整合优势方面仍有很多潜力可挖。
此外,在调查的十个物业类型中,机场综合得分最高,安全保障领域领先; 五大区域中,华南和华北智能化程度较高,安全保障智能化得分较高。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