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近日,陕西省发改委印发《“两高”工程能耗管理若干政策措施》。 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约20%(计算并与3年以上同类型企业3年以上相关数据比较的增加值、产值能耗下降率). 鼓励和支持煤化工、盐化工项目产业链向合成材料或精细化工产品延伸,实现工艺、装置和产品的同步设计和生产。
“两高”工程能源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
第一条 围绕碳峰值碳中和目标和工业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发展与减排的关系,确保行业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减少碳排放。 保障链条供应链安全,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着力推进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坚持政府引导调控与市场高效配置相结合,有效发挥有序推进“两高”项目能源管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和现有“两高”产能无序扩张,为高产能提供能源保障。 ——高质量发展,确保完成降低能源消耗强度目标。
第二条 各级“两高”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在办理审批手续前,应当充分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真分析评价项目产业政策的符合性,评估能源消耗强度、碳排放量、工业对高质量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影响。 能源消耗5万吨标准煤以上项目实行动态库存管理,落实国家加强工作指导的要求。 对不符合国家和省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产能置换、煤炭消费等量削减置换、减排等要求的项目,严禁审批。污染物排放区。
第三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两高”项目,按照中部省份布局,按照国内、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引导高耗能新兴产业发展应用绿色技术,提高能源效率。 对产能饱和行业,新建、改扩建“两高”项目,按照“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置换。
第四条 各市(区)能源消费总量实行灵活管理,能源消费强度实行限制性管理。
1.各市(区)要根据已下达的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目标和GDP增长目标,确定五年和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也可根据GDP实际增长速度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
2.原材料能源消耗和可再生能源消耗不计入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 一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用于生产非能源用途的烯烃、芳烃、炔烃、醇类、合成氨等产品,属于原料能源消耗范畴; 用作燃料和动力的原料不属于罐类范畴。 二是坚持“多建多用”的原则,鼓励企业、园区、事业单位因地制宜建设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第五条 坚持“腾出空间存量、优化增量空间”的原则,严格“两高”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准入门槛,为实现双管齐下转变创造条件。能源消费要双重控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1、在能源消耗强度方面。 新开工项目单位产品能耗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产值)能耗低于全省同行业平均水平约20%(与3家以上同类型企业相比,增加值和产值能耗下降率计算 3年以上企业的相关数据)。 鼓励和支持煤化工、盐化工项目产业链向合成材料或精细化工产品延伸,实现工艺、装置和产品的同步设计和生产。
2.总量控制。 (一)“十四五”期间,设计能耗5万吨标准煤(按当量计算,含5万吨)以上的“两高”项目完成能源消耗强度下降目标,原则上市县和项目单位提供40%的替代能源消耗指标; 对设计能耗在10万吨标准煤(按当量计算,含10万吨)以上的非“两高”项目,市县和项目单位提供20%的能耗替代指标; (2)到2025年,原则上新建项目可再生能源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的比例要达到30%左右; (3)产能过剩行业能源消耗需以“等量或减量”能源消耗替代;(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或低于全省“十四五”规划的项目单位GDP能耗降低目标0.45吨标准煤,无需提供能耗替代指标; 对达峰碳中和项目、循环经济项目、首套实验示范装置项目,原则上全部能耗指标由省市统一分配; (六)“十五五”期间投产的“两高”项目碳排放解决方案。
替代能源消纳指标包括“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技术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碳汇项目转化+能源使用权交易”等,由市(区)和项目采用单位提供能耗解决方案并承诺实施。 在项目投产前完成承诺。 能源消耗替代来源复杂,计算量大,需经第三方评审单位计算确定。 对于绿色用电、碳汇项目转化、能源使用权交易等提供的替代能源消费方案,相关指标必须按年度执行。 相关指标未全部落实的,将扣除下一年度相应的用能指标。 鼓励园区(企业)建设区域综合能源体系。 支持榆林市开展能源使用权交易试点。
3.列入国家计划、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项目,不列入市(区)能源消耗双控评价考核。
第六条 现有“两高”项目能耗实行白名单管理,项目企业能耗数据必须接入省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平台,实现自动采集, 并且必须测量和获得转换系数。 未列入白名单的“两高”企业(项目)不分配年度能耗指标。 严格执行《关于严格能源效率约束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碳的若干意见》、《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源效率对标水平和基准线(2021年版)》、《对标水平和基准线》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水平(2022年版)》节能减碳要求,加快推进存量“两高”项目能效升级改造,能效改造升级到标杆以上3年内力争达到能效标杆水平,淘汰和关停不能按期完工的项目陕西工业能耗管理系统价格,释放能源利用空间。
第七条严格项目节能审查。 项目能耗总量、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产值)能耗强度作为节能报告、节能评审和节能评审的重要内容。 计算单位工业增加值时,就能源消耗强度而言,其增加值和能耗原则上采用生产法和等值法计算。 加强原材料能耗、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消耗数据审核,确保数据规范真实有效。 项目替代能源消耗和原材料能源消耗不计入对项目所在市(区)和全省能源消耗强度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评价。 涉及原材料能耗的项目,项目原材料能耗必须纳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报告。
第八条严格项目节能验收管理。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自项目竣工试生产之日起6个月内,组织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节能审查意见(含节能解决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验收。企业承诺履行等),并向市场县节能主管部门报送节能验收报告。 未经节能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 未按规定进行节能检查验收或者检查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生产、使用的,按照固定资产节能审查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资产投资项目。
第九条加强“两高”工程监管。 加强对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关注节能审查制度执行情况、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用能设备和生产执行情况等。过程淘汰系统,能耗在线监控系统运行。 执法力度。 坚决杜绝未经批准擅自施工、单位产品能耗超定额标准、超产能生产、能耗超能耗指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条 列入国家能源消耗清单的项目和民生领域公用电厂项目不纳入本办法管理范围。
人民网北京12月13日电(王少少 实习生史一智)近日,中国、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黄河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流域》(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推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重大战略。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刘文强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介绍,黄河流域横跨中国西部、中部和东部9个省(区)我的国家。 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带。 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制造业基地。 《指导意见》针对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短板,围绕产业结构布局调整、水资源集约利用、能源消费低碳转型、传统制造业绿色提升等主线,和产业数字化升级,着力提升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度。 发展水平为“十四五”期间黄河流域产业绿色转型绘制蓝图,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水资源短缺 绿色发展促进资源集约化
据统计,黄河流域年平均水资源量为647亿立方米,不足长江流域的7%。 水资源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 除四川省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外,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生态足迹普遍大于水生态承载力。
刘文强介绍,工业用水是黄河流域主要水类之一。 2021年,黄河流域工业用水132.2亿立方米,约占黄河流域总用水量的11%。 近年来,黄河流域已成为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场所。 水资源短缺要求黄河流域必须坚持生产水,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
《指导意见》指出,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是重点用水行业。 要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技术装备,加强工业节水示范引领,推广再生水、海水、苦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 使用。
“这将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从而实现用水效率和效益的全面提升。” 刘文强说。
能效综合提升助推产业和能源结构转型
黄河流域依托丰富的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和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布局了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金属原料产业基地。 资源禀赋决定了黄河流域的能源结构。 特征。
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煤炭产量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 黄河流域石化、冶金、非金属矿产品、电力等四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工业总能耗的30%。 比例约为68%。 流域内的内蒙古和山西是我国工业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最大的地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刘文强介绍。 《指导意见》提出坚决遏制黄河流域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盲目发展,落实“十四五”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碳排放强度控制等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同时,《指导意见》围绕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石油公司工业能耗管理系统,提出统筹提高重点耗能工艺装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的综合能源效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绿色化。 为黄河流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刘文强表示,上述任务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等,对黄河流域工业节水节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这将更有利于黄河流域各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少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加快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兴产业转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技术迭代创新提升绿色制造协同效率
在黄河流域,上下游省份的工业化进程并不相同。 我国中上游地区是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与下游和东中部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其中,宁夏、内蒙古、山西等省份碳排放强度位居全国前列。 黄河流域工业绿色发展总体水平较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
《指导意见》提出,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鼓励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 加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环保装备供给能力,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改造,从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控制工业废弃物排放,促进资源化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现绿色发展全面推进。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刘文强认为,这将成为推动黄河流域产业绿色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全过程绿色升级、减少各区域绿地的主要抓手。 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指导意见》还提出,推动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积极打造国家级绿色数据中心,同时深化生产制造过程数字化应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融合。和绿色化。
刘文强表示,加强绿色与数字协同发展,将有效解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耗高的问题。 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有助于全面提升黄河流域节能减碳的智能化管理和服务能力。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