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核心阅读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要把创新放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装备自主可控能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
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研究制定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行政管理向公众发布。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就近制氢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建成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能力达到10万-20万吨/年,二氧化碳减排1-2百万吨/年。
“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副司长王翔表示,氢能产业技术密集、覆盖面广、带动效益强。对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有力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氢气生产国。国内氢能产业初步掌握了氢能制备、储运、加氢、燃料电池及系统集成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全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多家。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氢能成为“绿色奥运”理念的重要体现。“飞行”火炬以氢能为燃料;冬奥会投资氢燃料电池汽车1000余辆,建设加氢站30余座,全面实现交通领域绿色能源利用。
但我国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产业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制度滞后等诸多挑战。
《规划》科学分析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现状,明确了氢能在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提出了氢能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多元应用、政策保障、组织实施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为我国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说。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发展体系和政策环境,产业创新能力显着提升,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基本掌握,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基于工业副产氢就近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氢能供应系统。
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供应体系。
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化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显着提升,对支持绿色能源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方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N”之一。峰值,碳中和目标。
“统筹规划、统筹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不仅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王翔表示,在能源供给端,氢能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在能源消费端,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将创新置于产业发展核心,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的家庭怎么样?
在制氢方面,我国年制氢能力约4000万吨,年产量约3300万吨,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近80%。可再生能源 氢气产量仍然很小。
在氢气储运方面,我国现阶段主要以高压气态长管拖车运输为主,管道运输仍是薄弱环节。目前,我国氢气管道里程约400公里,在用管道仅100公里左右。
在加氢方面,我国已建成200多个加氢站,但以35MPa气体加氢站为主,70MPa高压气体加氢站占比较小,液态加氢站建设、制氢加氢综合车站运营经验不足。
《规划》在统筹全国氢能产业布局的基础上,对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安全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致力于加快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氢能供应网络。
合理布局制氢设施。《规划》要求,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构建清洁、低碳、低成本的多元化制氢体系。逐渐提升。
稳步构建储运体系。《方案》强调安全可控原则,支持多种储运方式探索实践,逐步构建高密度、轻量化、低成本、多元化的氢能储运体系。
加氢网络总体规划。《方案》强调需求导向原则,统筹安排加氢站建设,有序推进加氢网络建设。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依法依规利用现有加油站设施改扩建加油站,探索集制氢、储氢、加氢为一体的加氢站站内站台等新模式。
氢能产业链长,技术难度大。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产业创新能力弱、技术装备水平低、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和基础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
《规划》把创新放在产业发展的核心,聚焦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应用全链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装备自主可控能力,促进氢能产业化。 ——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 王翔说道。
为形成高效完整的产业链,《规划》从聚焦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创新支撑平台、聚焦专业人才团队、聚焦国际合作机会四个方面进行部署。
“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氢能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技术的全面成熟,推动氢能在交通、工业等重点应用领域的大规模市场渗透,抢占国际前沿阵地。” 欧阳明高说道。
坚持审慎应用先行示范,严禁因地制宜盲目跟风
安全是氢能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内在要求。《方案》要求,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体系和标准,加强氢能生产、储存、运输、充装、应用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防控,提高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在创新能力、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发展速度不宜过快。综合经济和市场空间等因素,科学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王翔说道。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介绍,《方案》坚持审慎应用、示范先行,坚持以市场应用为牵引,拓展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场景,储能、工业等领域因地制宜。
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在中重型汽车上的应用能耗管理体系,不断扩大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市场规模。
积极开展储能领域示范应用。充分发挥氢能长期大容量储能优势,探索培育“风光互补水电+氢能储能”一体化应用新模式。
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种应用。因地制宜部署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产设施,开展氢电融合微电网示范。鼓励发展氢燃料电池通信基站/后备电源示范应用,逐步在金融、医院、学校、工矿企业等领域引入氢燃料电池应用。
逐步探索工业领域的替代应用。探索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在合成氨、甲醇、炼油、煤制气等行业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绿色发展。
《方案》要求,中央财政要发挥投资主导作用,支持氢能相关产业发展。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支持氢能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氢能企业在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筹资。
王翔指出,各地在研究制定氢能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和扶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基础和条件,统筹兼顾,合理布局,不跟风。相同的步骤并采取一刀切的方法。“严禁盲目跟风、不顾当地实际、一味冲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为名‘抢地盘’。严禁制定氢能产业规划、投资规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相互比较。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