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停电潮下如何建设节能低碳园区?
时间:2023-03-01   

前段时间,四川遭遇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高温干旱灾害性天气。 电力负荷继续攀升,高位运行。 多地启动有序用电,对园区用电总量进行管控监测。 同时,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实施“双碳”战略,推动我国现行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空间格局。 在此背景下园区能耗管理,产业园区应积极转型,继续向绿色低碳、精准减排方向迈进,成为实施“双碳”战略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工业园区数量已达1.5万多个,园区碳排放量可达全国总排放量的31%。 因此,优化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园区能源结构,加快建设节能低碳园区,成为实施精准减排、实现碳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

如何建设节能低碳园区

优化园区能源结构

我国大部分工业园区的能源供应依赖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而这些燃料使用后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环境污染。 因此,建设节能低碳园区,首先要优化园区能源结构,建立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能源体系,提供基础设施,如能源监测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实现一体化综合能源规划。

综合能源系统以绿色能源为主,叠加储能设施,结合碳回收模式,整合协调园区能源供需,提升园区能源供应清洁度,从源头减少碳排放。

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_山东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园区能耗管理

通源科技自主研发的能源监控系统,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对园区内的耗能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并对能耗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 消耗数据、碳排放数据等,为园区企业制定科学的能源优化方案提供数据支持,帮助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碳排放。

加强环境监测

加强园区环境监测,引入环境监测系统,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监测平台,统计园区废弃物排放数据,监测园区环境状况,为园区建设提供科学支撑。园区管理者科学规划,精准部署。

同源科技自主研发的环境监测系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对园区的垃圾排放数据和环境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进而实现自动化监测,功能数据管理、视频监控、预报预警、反馈控制等,实现全方位24小时不间断监控,让园区管理者及时了解园区环境状况,科学规划园区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建设节能低碳园区,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的市场份额; 淘汰落后产能,引进低碳技术,升级原有设备,提高能源效率; 改变原有招商引资模式,引进绿色低碳产业。 如新能源、互联网、光伏等产业,在尽量避免引入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同时,逐步构筑绿色低碳发展壁垒。

山东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_园区能耗管理

校园数字化转型

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园区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零碳园区建设。

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整合园区信息资源,建立园区综合运营管理体系,打破数据传输壁垒,促进园区各系统联动; 利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园区能耗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为园区节能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将园区的数字化信息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进而实现园区运营的可视化分析和园区决策的模拟仿真。

总而言之,建设节能低碳园区,不仅要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强数据监控,还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园区进行数字化改造,进而实现园区全方位、多层次、智能化管理。

关于节能低碳园区建设

你有什么主意吗?

快来在下方留言告诉小媛吧~

“去年一至三季度,北京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0.78吨标准煤(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6.9%。增长率为4.5%,能源消耗相对较低,支撑了经济12.2%的较快发展。 这得益于该市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节能管理等多方面推进节能降耗取得了良好成效。 . 在不久前召开的2007年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北京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北京总结了多管齐下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一系列措施。

严格节能指标约束,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十一五”规划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是具有约束力和法律效力的硬指标。 按照要求,北京市将20%的节能目标分解为年度、区县、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落实节能责任,建立节能考核体系。 去年7月,首钢、东方石化、京能热电等10家能源大户参加了“千家企业节能目标分解仪式”。 通过落实节能责任,明确节能目标,加强企业节能意识和节能管理,促进企业合理使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为确保节能目标的实现,全市先后启动了一批重点领域节能工程。 **、深化机关机关节能工作,印发《关于在全市党政机关进一步开展节能节水活动的倡议》; 全面开展54家政府机构计量系统改造和10家试点单位节能改造工程。

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一批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也展开了,推动了节能从理念到具体行动的转变。 其中包括对高耗能行业实施督导和技术改造,重点抓好石化、建材、电力、供热和部分第三产业,跟踪指导企业节能工作。 去年一至三季度,全市50家重点耗能企业产值和能耗下降10.69%。 此外,该市还在全市大力推进绿色照明工程,在全市八区政府机关、中小学校、地铁站台、宾馆、饭店、医院、商业大厦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除了环境效益外,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该市还加强了节能监督管理。 为规范节能监督工作,去年上半年出台了《北京市节能监督管理办法》,完善了节能监督体制机制,加强了节能监督管理。 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北京市加强节能工作实施方案》,将节能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起草《北京市建设项目节能评价审查管理办法》,将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规划设计、竣工验收的强制门槛,严控能耗增长源头。 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将“十一五”期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的目标分解到每年、区县、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初步建立节能绩效评价体系。 对北京市年综合能耗2万吨标准煤以上的135家单位进行节能监测执法检查,其中重点耗能企业79家,非工业单位45家,供热企业11家,工业锅炉、电力变压器、三相异步电动机等498项重点耗能设备。

试水循环经济完善资源综合利用

作为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试点城市,去年,北京编制出台了《北京市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等相关政策。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2006年”。 此外,初步制定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从资源利用效率、循环效率和排放强度三个方面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 此外,按照“政府积极引导、社区为载体、市场机制运行”的原则,积极推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起步阶段以崇文、海淀、朝阳三区为试点,选择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与北京市回收企业对接,积累经验,逐步推广。 累计确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53家,对各类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推进阿苏卫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东村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等项目建设,减少生活垃圾填埋量,提高生活垃圾填埋量。回收水平。 新建9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城区和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7%和53%。

此外,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也得到加强。 编写环卫设施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十一五”期间环卫设施建设任务,提出项目建设和资金支持的原则; 参与特许经营法规的修订和配套法规的制定,组织实施特许经营项目。 为贯彻落实《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资源综合利用认定工作。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起草相关实施细则。

2007年多措并举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

“夯实三大基础,落实五项制度,完善七大制度”,这是今年北京市确定的多措并举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强三基的具体内容是: * 完善能源统计制度。 深入开展全市能源利用情况调查,摸清能源消耗情况,重点调查建筑能耗,加强能源统计。 二是加强分类计量体系建设。 制定能源计量工作实施意见,研究分类计量管理办法,积极推进计量信息化建设。 三是建立能源消费信息监测平台。 加强全市能耗监测,整合现有信息资源,2007年完成50家政府机构和5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测平台建设,实现数百家单位节能在线监测。

完善五项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强化责任,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建立节能降耗考核评价体系。 二是严格准入,制定建设项目节能评价制度。 出台《北京市建设项目节能评价管理办法》,将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规划设计、竣工验收的强制门槛,严控能耗增长源头。 三是先行引领,加快实施能效标识制度。 四是加强监管,完善GDP能耗公示制度。 五是支持试点,促进循环经济试点健康发展。

实施的六大项目是:高耗能行业节能改造工程、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推广工程、政府机关节能示范工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产品工程、绿色照明工程、循环经济试点工程。

完善七大体系,包括完善法律法规、节能政策、监督执法、指标标准、节能服务、循环经济发展、宣传教育体系。 其中,节能政策体系包括节能政策的前期调研,研究制定政府采购、资金补贴、价格补贴、节能奖励等优惠政策,鼓励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节能、新能源技术、高效节能产品; 制定目录、实施能源消费超限价加价收费、建立差别化能源价格体系等措施,遏制不合理能源消费,限制高耗能行业发展,降低能源消费水平; 探索实施供暖收费制度改革等。

在监督执法体制方面,根据《北京市节能监察办法》,成立节能执法队伍,明确执法主体,依法开展节能监督执法。

在指标标准体系方面,研究制定全市工业和产品能耗标准,包括公共建筑供暖空调节能监测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直接燃烧节能监测标准等。发动机和中央空调系统(泵)。 在节能服务体系方面,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充分发挥专业“节能医生”作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诊断、设计、融资、改造、验收、监控、运维、培训管理等一站式服务体系; 制定节能服务机构选聘办法,搭建服务机构平台,培育规范的节能技术服务市场和中介体系。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