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北京1.3万座公共建筑实施用电定额管理
时间:2023-02-17   

对于存量大、能耗高的既有公共建筑,如何建立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的能源管理模式? 北京市住建委表示:从用电量定额管理入手。 北京市以政府立法形式对公共建筑用电定额进行大规模管理,完成了公共建筑用电基本信息的采集工作,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目前,北京市已完成13237座公共建筑能耗基本信息采集工作,下达指标指标。

以立法为依据、以数据为依据打响配额管理“攻坚战”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建筑节能任务重,特别是大量既有公共建筑高耗能,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节能任务重重。保护是艰巨的。 为此,北京市于2014年修订了《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发布了《北京市公共建筑用电量定额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商场能耗管理系统,明确规定全市范围内单体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以上、公共建筑面积占50%以上的建筑纳入能耗定额管理,覆盖率达到全市公共建筑总面积的70%以上。这为节能减排提供了有力依据。我市开展能源消费定额管理

同时,北京确定了建立以公共建筑用电基础信息为基础的用电定额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将大数据监测和科学动态的监管理念融入城市节能管理。 目前,已实现市住建委“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房屋基础数据与市电力公司“用电结算数据”的整合,将为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实行用电定额科学管理。

公共机构能耗上报系统_北京商场能耗管理系统_能耗监控管理平台

7000余人一年完成97%以上基础信息采集

建立全市公共建筑用电信息数据库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 全市16个区县、亦庄开发区建委(建设局)7000余名工作人员,300多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及社区投入到电力基础信息采集工作中公共建筑的消费。 截至目前,在各房屋产权单位和运营管理单位的通力合作下,以及北京建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全市房屋基础信息采集工作完成97%以上纳入能源消费定额管理的工作已经完成。 2011年至今所有建筑月度用电结算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13237座公共建筑实施用电定额考核。

116栋未完工评估未完工,征地单位通报整改

今年,市住建委对全市2014年用电量指标执行情况进行了考核。 北京网通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单位经营管理的116栋楼宇被评为“年度用电量定额管理考核优秀楼宇”。 上述评选中的优秀建筑涵盖公共办公楼、商业写字楼、学校等多种类型。 控制冷却塔等运行,为公共建筑节能运行树立了多项标杆。 我委会同市发改委下发通知,对考核中的优秀建筑进行表彰。

能耗监控管理平台_北京商场能耗管理系统_公共机构能耗上报系统

此外,市住建委、市发改委还联合通报了用电定额管理配合不够、未完成信息收集和下达定额指标的单位,督促其采取措施尽快积极配合全市节能降耗工作。 同时,这些建筑的耗电量定额指标将参照同类建筑单位建筑面积耗电量前10%的平均水平确定和考核。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制定如此严格的“强制性”配额指标,是为了让相关单位引起足够重视,推动这些单位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用电配额中。管理。

连续两年超过限额20%将面临能源审计和罚款

对超出限值的公共建筑,需按照《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的规定,报送《2014年度建筑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并说明超出的原因。 对实际用电量超过限额20%以上的公共建筑,还要求业主进行能源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市、区住房、城乡(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管理部门,根据审核结果加强节能管理,实施节能改造。 公共建筑实际用电量连续两年超过限额20%以上的,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公共建筑用电定额管理是北京市推进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将继续实行公共建筑用电定额管理,以“抓新盘活存量”为方针,将新建公共建筑纳入限额管理范围。及时管理。 同时,北京将建立基于既有公共建筑用电量大数据分析的配套节能服务体系,如建立公共建筑超额定额支持机制,建设精准推广等。发布节能改造办法平台,进一步完善北京市公共建筑用电定额管理制度。

目前,北京市正在探索推广公共建筑差别电价制度,逐步实现由配额管理向配额管理转变。 此外,北京市还计划将水、气等其他能耗指标纳入定额管理工作,实现公共建筑能耗的综合管控。

读庄/深圳商报首席记者王海荣

深圳绿色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新规保驾护航。 《深圳市经济特区绿色建筑条例》(简称《条例》)近日经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 4月7日,记者从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获悉。 截至去年底,全市共有1521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1.46亿多平方米。

此次出台的《条例》共62条。 从规划与建设、运营与改造、绩效与评价、推广与保障等方面,将绿色建筑的规划、建设、运营、改造与拆除全过程明确纳入条例。 调整范围是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这是国内第一部将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纳入立法调整范围的绿色建筑法规。

深圳的绿色建筑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为规范行业健康发展,早在2006年7月26日,深圳就率先颁布了全国第一部建筑节能地方性法规——《深圳市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 《条例》的制定和出台,被视为推动行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的重要里程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质建筑,包括民用建筑。 和工业建筑。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认为,深圳出台《条例》,对规划、建设、运营、改造进行了统筹安排、拆除和绿色建筑的监督管理。 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的重要举措,体现了深圳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进取精神。 《条例》的出台,可以让行业更加注重全流程设计,融合传统与现代,积极发挥前瞻性思维,为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贡献专业智慧。

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会长王洪表示,当前深圳正抓住“双区”带动、“双区”叠加的重大机遇,推进“双碳”目标的深入发展。 《条例》的出台恰逢其时。 这是业界一直期待的激动人心的盛会,标志着深圳绿色建筑发展进入新阶段。

“为深圳建筑业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双碳’目标,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方向和有力法制保障。” 王宏说道。

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晓光表示,绿色建筑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双碳”目标、改善人居环境、营造环境的重要支撑——友好的城市。 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引导建筑业探索新的施工方式,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条例》的出台,从法治角度有力推动了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过程的绿色转型,明确合理厘清了各方责任,有效激发了发展动能,实现了高标准引领,进一步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价值链深圳能耗管理系统开发费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总裁秦震指出,建筑节能减碳是实现“双碳”“双控”目标的必由之路》,需要从政策、标准、技术三个方面助力未来建筑低碳转型。 《条例》的出台,将全面提升深圳市建筑建设运营标准,有效控制建筑领域能源资源消耗,优化建筑能效,减少碳排放,促进整个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建筑行业,从而推动深圳率先实现建筑领域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

济南能耗管理监测系统_能耗管理系统和ba系统_深圳能耗管理系统开发费用

秦震透露,针对智能化和低碳化两大趋势,华为将与产业伙伴一起提出并践行自生成、自应急、自优化、自联网、通过探索创新和自主交易,赋予建筑新生命,推动建筑从绿色建筑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转变,有力支撑了《条例》的实施。

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大湾区创新研究院院长袁磊表示,《条例》涵盖绿色建筑规划、建设、运营、改造全过程,聚焦国家战略和重点议题,包括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等。碳建筑、近零碳排放试验区、绿色建筑后评价等亮点。 “在建筑业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刻,《条例》既是一个规章,更是一个宣言、一面旗帜,必将引领深圳乃至全国建筑业实现绿色环保。低碳转型发展。”

深圳市满都时代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志刚,在深圳从事绿色建筑事业20余年,多次参与深圳市绿协组织的《条例》研讨。 他认为,2013年出台的《深圳市绿色建筑推进办法》在国内率先推行绿色建筑设计,推动了深圳新建项目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 《条例》的出台涵盖碳排放控制、超低能耗建筑,以及量化的能耗和声环境指标,建立绿色住宅用户监督机制,将有力推动绿色建筑在全市范围内的发展。过程,让行业实现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造福于公众和社会。 、环境和行业贡献真正的绿色价值。

深圳市绿色建筑协会秘书长王祥宇指出,深圳已从全国建筑领域的“绿色先锋”成长为“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其背后是无数绿色建筑从业者的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 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条例》,为深圳绿色建筑产业深耕细作、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一系列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政策和技术要求,助力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实现。 实现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据统计,2021年深圳市将新建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162个,建筑面积1886.56万平方米。 其中,28个项目获得国家三星级或深圳市白金级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368.32万平方米。

读者:谭禄刚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