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保定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时间:2023-02-12   

6月7日下午3时,保定市人民政府召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新闻发布会。 详细分析了保定市产业发展现状与方向、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与发展、工业设计创新中心建设思路与基本情况、保定如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

发布会现场。王斌 摄

工业经济稳中向好转型成绩单十分亮眼

笔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17年,保定市工业生产回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 自下而上。 3月份全市(含雄安)1572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6%; 1-3月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5.8%; 3月份增加值同比增长21.1%; 1-3月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7.8%。 2018年工业经济目标:定点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5%,新增工业企业120家。

近年来,保定市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开发新产品,向专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年内培育省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4个以上,国家级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以上,认定市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20余家创新基地,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规模以上行列,支持建设一批“孵化+创投”“互联网+”等新型孵化器,培育一批“专、特、新”中小企业。 同时举办各类培训活动30场,培训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家4000人(次),培训10万人(次),促进成长型企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的创业团队。

2017年以来,保定市实施“大智移云”先导计划,加快大数据产业、“智能制造”、信息基础设施、应用平台等领域新型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建设。 2018年,将深入实施“互联网+”,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推进“智能制造”,实现产业创新。 年内培育1-2个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试点项目、1-2个“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示范企业、2个智能工厂、6个数字化车间,其中创建国家级5个和省级有明显影响和示范带动作用的标杆项目,全市“两化融合”指数提高2个百分点,关键过程制造装备数控化率提高3个百分点。

据了解,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保定企业能耗管理系统开发,保定市积极对接雄安新区,与赛迪研究院合作谋划产业转型升级方案。 以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为导向,对接雄安新区建设,着力打造“253”新型产业体系。 “2017年,总投资约290亿元的78个项目列入全省千项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总数位居全省第五位。”

加快建设智慧保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目前,保定拥有省级军民融合企业76家,产业示范基地6个,产业示范园区4个,产学研示范基地13个。 2017年,军民融合产业总收入达到40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做强军工、发展“军转民”、培育“民参军”为重点,继续优化军民融合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融合发展”的良好环境。 图案。 到2020年,全市军民融合产业力争在规模效益、布局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实现显着提升。 着力培育发展军民融合企业150家左右,形成“1+1+10”产业布局,军民融合产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17年翻一番。

对于保定智慧城市建设及下一步工作,市工信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大力推进智慧保定建设,打造智慧保定政务云平台,实现智慧保定。主城区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WIFI)全覆盖免费开通。 下一步,保定市将推进“8个基础平台+11个应用”和基础网络建设。

据了解,市工信局把建设“一个工业设计创新中心综合引导、多个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产业支撑”的“1+N”设计创新体系建设作为特色。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积极推动保定工业设计创新。 中心大楼。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发展处负责人表示,未来,保定市将建设成为产业结构优良、创新能力显着提升、质量效益显着提升、产业结构高的城市。集约化水平、新发展模式、低能耗低排放、深度融合、开放。 高度现代化的工业体系。

“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水平深度结合,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两化融合的核心是信息化的支撑,追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1+1+10”产业布局:即雄安新区、环首都军民融合产业带和10个省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八个基础平台:“智慧保定”云平台、大数据交换共享中心、城乡网格化管理与便民服务系统、互联网+移动支付(市民云卡)系统、企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城市地质与地下空间综合管理平台、城市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共享系统、城市wifi热点覆盖及服务系统。

十一大应用:智慧政务、智慧旅游、精准扶贫、时空信息云平台、智慧国土、智慧环保、智慧农业、高分中心、智慧文教、智慧出行、智慧医疗。

来源丨糖药网

推进建筑节能是推进城乡建设方式转变、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高度重视和层层落实,湖北省的建筑节能工作也快速高效地展开。

武汉泰岳·金河项目一期规划用地面积10.4万平方米,在前期开发平流层的基础上全面完善节能技术措施,集外墙保温、地源热泵于一体、太阳能、风能、中水回用等多项节能措施,首次在夏热冬冷地区实现节能65%,荣获“全国最佳十大节能工程”。

作为财政部支持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武汉日新科技光伏产业园项目,采用了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关键技术,成为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建筑一体化、兆瓦级太阳能并网 发电示范等太阳能应用技术综合示范项目,解决了光伏建筑规范标准、太阳能并网技术规范等关键问题孝感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年节能量为3212吨标准煤。

近年来,湖北省大力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结合地方特点和资源条件,规范立法,加强监管,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以及节能新技术和应用。建筑领域的新材料。 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规范立法开辟建筑节能新局面

“湖北是建设大省,全省城镇现有土建建筑面积达7.58亿平方米,年新开工5000万多平方米,居全国前10位。由于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不符合现行建筑要求和节能标准。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节能效率,促进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刻不容缓和重要的任务。经济快速发展。” 湖北省住建厅总工程师徐武建坦言。

200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节能减排”是重要举措之一,这为湖北省建筑节能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面对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更好地指导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2009年3月,湖北省颁布了《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规。湖北省”标志着湖北省建筑领域节能监管体系基本形成,节能减排工作逐步走上依法行政轨道。

同时,全省集中力量,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和“取缔”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全省建筑节能意识。整个社会。 住房应居住在社会氛围良好的节能住房中。

提高新建筑的能源效率。 全省将新建建筑执行民用建筑强制性节能标准纳入建设项目,实行全过程监督。 加强对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对不符合标准的项目,不颁发施工图审查证书,并组织竣工验收记录。

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一是从公共建筑入手,加快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开展建筑节能调查分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认真推广应用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建筑节能市场,探索建筑节能市场化运行机制,逐步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切实做好建筑能源系统运行节能工作。 建立建筑能耗统计、监测和考核制度,督促国家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业主或业主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监测和维护用能系统,并定期报告子项能源使用。 完成政府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开展节能改造示范。

多措并举实施建筑节能

为推动全省建筑节能工作落到实处,湖北省将建筑节能纳入工程质量监督例行检查和专项检查。 2009年11月中下旬,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6个督察组,对17个市(州)、直辖市、森林区、全省11个县(市)。 ,共抽查在建和竣工建设项目100个,建筑面积184.7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筑52座,公共建筑48座。 结果表明,全省建筑节能总体形势良好。

据了解,为切实加强对全省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创新工作的监督,引导和推动各级政府贯彻落实,湖北省制定印发了“十一五”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创新工作方案。墙体材料创新目标责任考核管理办法明确,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创新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将作为省财政等部门《对城市转移支付奖励办法》的年度考核评价(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重要参考。 建筑节能和墙体材料创新工作逐步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建筑节能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节约型社会的需要。 这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事业。

2006年以来,湖北省政府连续几年将建筑节能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并与省建设厅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 2007年,省建设厅首次与全国各地建委签订建筑节能目标责任书。 2008年,省政府首次与地方政府签订了2008-2010年建筑节能目标责任书,变部门考核为政府考核,工作力度大大加强。 地方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部分地方建委还与建设、设计、施工等市场主体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筑节能目标责任明显强化。

科技创新与建筑节能向纵深发展

据了解,目前,湖北省已立项国家级示范工程25个,省级示范工程54个。 示范类型包括低能耗建筑、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工程、安居工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工程等。

2008年,湖北省建设厅投入补助资金15万元,在固城县沿河新村建设首批两个农村抗震节能示范工程。 在太阳能应用方面,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武汉日新科技光伏产业园。 全省太阳能光伏建筑应用具有突破性示范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湖北省累计利用太阳能热能1455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面积6.7万平方米,建筑地热能利用面积163.05万平方米。

随着一系列建筑节能法规和措施的实施,近年来,全省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快速推进,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向深的发展,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太阳能。 热、光电、地源热泵技术及新型墙体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 2006年、2007年、2008年在全国建筑领域节能减排专项检查中,我省连续三年获得国家通知表彰。

湖北省充分发挥区域人才优势,依托科研院所、学校和社会组织,搭建研发促进平台。 建筑节能等专业委员会委员。

2005年以来,省建设厅坚持每年投入100万元以上、数十万元以上的资金支持建筑节能技术项目,共组织科技项目71项,鉴定科技成果62项。 同时,《湖北省建筑节能与新型墙体材料推广应用技术管理目录》及其限制淘汰目录已连续四年发布。 共推广新技术289项,限制淘汰落后技术37项; 新型墙材博览会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初步形成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建筑节能新型墙材技术体系。

此外,湖北省各地都在积极推进新型墙体材料的应用开发。 仅2009年,全省就减少粘土砖产量13亿标砖,生产新型墙体材料191.67亿标砖,相当于节约土地31628亩,节约能源118.83亿元。 1万吨标准煤,减少尾气排放2.97万吨。

湖北省各市(地、直辖市、林区)在达“禁”标准的基础上,积极巩固“禁”成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禁”反弹区,加强对国家列为“禁忌”的检查。 检查督查三批次“取缔”8个县级市。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