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开封市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实施方案》颁布实施
时间:2023-02-01   

近日,开封市召开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工作推进会,各县区市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参加了会议。 会上讨论了工作推进模式,各县区市有关部门迅速上报了辖区既有公共建筑统计数据。 这是继9月15日《开封市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实施方案》颁布实施后的快速反应,在消费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步。

大力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是实施双碳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任务。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于9月15日结合我市实际,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等方面发布实施了《开封市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实施方案》 、产业支持、示范项目和能力建设。 然而,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存在覆盖面广、工作量大、改造成本高等痛点。 随着国家、省、市既有建筑改造政策体系的完善,为既有建筑综合能效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出台《开封市既有公共建筑能效提升实施方案》,通过一系列措施,力争到2025年全市既有公共建筑实现超低能耗和节能改造,建设城市公共建筑节能信息服务平台。 研究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融资服务,使既有公共建筑超低能耗和节能改造“开封模式”取得显著成效,有效发挥节能改造引领作用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筑能耗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开创公共建筑节能、绿色低碳发展新局面。

以下为正文:

目录

1. 一般 1

1.1 目的 1

1.2 适用范围1

1.3 原则 2

二、基本要求2

三、实施绿色创新的基本要求 4

3.1 规划方案设计阶段4

3.2 初步设计阶段5

3.3施工图设计阶段6

3.4 建设阶段 7

3.5 运维阶段8

4. 强制性绿色科技点数 9

5.可选的绿色创新技术点数 12

5.1 绿色设计可选创新技术12

5.2 绿色施工可选创新技术16

5.3 绿色运维可选创新技术 20

附录 A:绿色设计创新技术清单21

附录 B:绿色建筑创新清单23

附录C:绿色运维创新技术清单25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绿色创新技术导则

1 一般

1.1 目的

为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能耗管理系统的作用,以超限高层建筑工程为示范引领,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打造绿色科技绿色低碳循环创新体系,促进建筑业碳减排。 为实现碳中和,结合山西省实际,制定本导则。

1.2 适用范围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是指《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建设部令第111号)和《山西省关于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加固》(金建知字[2018]272号)需要进行专项抗震审查的高层建筑工程。

山西省行政区域内的超限高层民用建筑工程,应当按照本导则进行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

其他建设项目创建绿色建筑创新项目可参照执行。

1.3 原则

1.3.1 超限高层建筑项目应因地制宜,立足山西省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气候特征和文化特点,融入健康、智慧、低碳、和可持续性。 高科技绿色技术、工艺和产品,通过先进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管理,体现绿色建筑的特点,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1.3.2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应在施工理念、施工方法、新技术应用、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创新。 管理等技术应用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1.3.3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绿色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除应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和陕西省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2 基本要求

2.0.1建设单位是绿色建筑创新项目创建的责任主体。 组织制定绿色建筑创新总体目标,协调各相关学科、建设主体和实施阶段,确定并实施各项绿色技术措施。

2.0.2 超限高层建筑项目的绿色设计、施工和运维方案应结合建设项目的要求和项目所在地的实际情况,优先采用适宜的绿色技术,在实施中积极开发适用于山西省超限高层建筑项目的绿色技术。 创新技术体系。

2.0.3 超限高层建筑项目的绿色创新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经济特点,树立创新理念,选择有利于绿色环保的场地、建筑形式、技术、设备和材料。促进建筑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不断提高绿色建材应用比例,鼓励先进材料推广。

2.0.4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应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2019)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要求,获得标签。

2.0.5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应采用下列绿色技术:

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2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

3 装配式建筑技术

4 铝模板技术(仅适用于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5 保温结构集成技术(幕墙系统除外)

6、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成技术

7 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公共建筑)

2.0.6 除2.0.5规定的强制性技术外,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还必须选用一定数量的创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创新技术目录及入选数量要求见附录A、附录B、附录C。

2.0.7超限高层建筑项目还应积极采用其他适用的创新技术。

3 实施绿色创新的基本要求

3.1 规划方案设计阶段

3.1.1建设单位应对超限高层建筑项目在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绿色创新项目技术规划,制定绿色创新实施方案。

3.1.2 绿色创新实施方案应建立绿色创新管理体系,确立绿色创新目标和实施路径,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确定所需技术和符合要求的可选创新技术应用方案数量。项目,并明确相应的指标要求。

3.1.3 绿色创新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概况

2 绿色创新管理体系

3 项目绿色创新目标

4 实现路径(符合2.0.5强制技术)

(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2)超低能耗建筑技术

(3)装配式建筑技术

(4) 铝模板技术(仅适用于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5)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幕墙系统除外)

(6)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成技术

(7)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公共建筑)

5项绿色创新技术:

应选择附录A中的可选创新技术中的3项或3项以上,逐项说明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3.2 初步设计阶段

3.2.1超限高层建筑项目绿色创新实施方案审核通过后,细化和深化初步设计阶段,落实各项创新技术的技术细则,绿色创新初步设计应编制文件。

3.2.2 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在报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时,应同时审查绿色创新初步设计文件。

3.2.3绿色创新初步设计文件应对项目绿色建筑的符合性进行评价,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和BIM技术应用提出要求。

3.2.4绿色创新初步设计文件编制除满足国家初步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外,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概况

2 绿色创新目标

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2019进行评分,细化和深化满足三星级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

3 绿色创新必备技术

(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2)超低能耗建筑技术

(3)装配式建筑技术

(4)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幕墙系统除外)

(5)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成技术

(6)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公共建筑)

4 项绿色创新可选技术:

应选择附录A中的创新技术中的三项或三项以上。

5 与绿色建筑相关的强制性技术、可选技术和三星级绿色技术,应明确每项技术的设计要点、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并在设计图纸中提出相应要求。

3.3施工图设计阶段

3.3.1设计单位应按照三星级绿色建筑要求和绿色创新初步设计文件审查意见编制施工图设计文件,施工图设计文件中的绿色创新专项设计应包括绿色创新技术该项目。

3.3.2 绿色创新专项设计应满足国家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要求,并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2019进行评分,确保绿色创新目标的实现。实现了。

3.3.3 施工图设计完成后,设计单位应按有关要求对装配式建筑进行预评价,计算工程装配率,并应有专项论证报告。

3.3.4 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在进行重要工程专家论证时,论证内容应包括绿色创新专项设计,并对项目绿色建筑水平进行预评价。

3.4 建设阶段

3.4.1施工单位应将施工图绿色创新设计内容纳入施工单位总设计,施工单位总设计应设立绿色施工创新技术专项方案。

3.4.2绿色施工创新技术专项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项目概况

2 绿色创新目标

3 绿色施工必备技术

(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2)装配式建筑技术

(3) 铝模板技术(仅适用于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4 绿色施工可选技术:

选取附录B中15项以上创新技术,在建设过程中总结转化3项以上自主创新技术。 鼓励项目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成果登记。

5 绿色施工创新技术专项规划应当包括绿色施工创新技术实施方案。

3.4.3绿色施工创新技术专项计划中的创新技术应突出项目施工过程的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 同时,详细规划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推进项目管理精细化。

3.4.4 超限高层建筑项目施工前,建设单位组织的图纸联审应包括绿色创新专项联审,设计单位应就绿色创新相关事项进行技术交底的项目。

3.5 运维阶段

3.5.1建设单位应在超限高层建筑项目绿色建筑预评价阶段提出绿色运维初步方案。 项目竣工验收后,运维单位应编制绿色运维管理计划。

3.5.2 绿色运维管理计划应具有以下内容:

1 项目概况

2 绿色创新目标

3 绿色运维必备技术

(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2)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公共建筑)

4 绿色运维可选技术:

选用附录C中3项以上创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5.3建设单位应在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后申请绿色建筑标识,确保实现绿色创新目标。

3.5.4鼓励项目申报绿色建筑创新奖。

4个强制性绿色科技点

4.0.1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

1 在超限高层建筑项目设计阶段,提倡采用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 从项目创建之初,通过设计信息参数化、方案优化、各专业协同工作、计算与模型相结合,实现自动绘图。

2 在超限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BIM技术应用于施工组织、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

3、在超限高层建筑项目的运维阶段,BIM数字模型承载了建筑产品运维的所有管理任务和数据。 利用BIM技术,可以进行隐蔽工程管理、空间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应急管理、能耗管理等。 管理等

4.0.2 超低能耗建筑技术

超限高层建筑设计应树立被动优先的理念,采用超低能耗技术,降低建筑能耗。 主要体现在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建筑整体气密性、无热桥处理、可调节外遮阳、可再生能源应用等方面。 除下列第1项外,还需满足其他3项及以上技术。

1 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外墙、外窗、屋面热工性能比现行国家节能标准提高20%,或建筑供暖空调负荷降低15%,传热系数外窗减少20%。

2 围护结构应无热桥处理。

3 宜采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降低工程能耗,可采用导风板、导光管等方法。

4 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气密性。

5 采用可调式外遮阳设施。

6 使用可再生能源。

7 选择高性能的供暖和空调设备。

4.0.3 装配式建筑技术

1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鼓励采用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应采用两种以上装配式构件。

2 宜采用结构保温与装饰一体化的装配式外墙。

3 宜采用装配式装修。

4.0.4 铝模板技术(仅适用于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非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超限高层建筑施工应采用铝合金模板体系,以达到清水混凝土的效果。

4.0.5 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

1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幕墙系统除外)应采用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

2 可采用保温复合免拆模板系统、非承重砌块自保温结构系统、装配式墙板自保温系统等集成技术。

4.0.6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集成技术

1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至少应采用太阳能、浅层或中深层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中的一种。

2 太阳能光热、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产品应与建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4.0.7 能耗监控管理系统

超限高层公共建筑应当建立能耗监测管理系统,安装分级分项的能耗计量装置,实时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在线监测和动态管理。

5 可选绿色创新技术要点

5.1 绿色设计可选创新技术

一、建筑环境

5.1.1 生态恢复或补偿技术

1 采用水土保持技术优化场地,保护场地内原有的自然水域、湿地、植被等,保持场地内生态系统和场地外生态系统的连续性。

2 采用清洁表土循环利用技术,保护土壤资源。

3 场地规划设计 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如湿地系统、乔灌草复合绿化系统、立体绿化系统与多层次空间相结合等。

4 采用生态护岸、生态浮岛等措施,增加当地生物的生存空间,充分利用水生动植物的天然净水功能,保证水质。

5.1.2 降低热岛强度的技术

1 场地内的步道、游乐场、广场、机动车道和建筑物屋顶等室外活动场所应采取遮阳措施。

2 场地内机动车辆的铺装和车顶应采用太阳辐射反射系数不小于0.4的材料。

5.1.3 提高建筑适应性技术

1 采用通用开放、灵活多变的使用空间设计,或采用可变建筑使用功能技术。

2 采用建筑结构与建筑设备管道分离技术。

3 采用与建筑功能和空间变化相适应的设备、设施的布置或控制方式。

5.1.4 改善建筑室内环境技术

1 采取措施降低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浓度。

2 采取措施降低场地环境噪声,采用减振隔振技术,建筑构件隔声性能达到国家高标准限值。

3 人员密集场所应设置与排气设备联动的二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4 地下车库设有与排气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二、建筑结构

5.1.5 钢筋混凝土技术

1 高耐久性混凝土技术

对于耐久性要求高的各种混凝土结构工程,采用满足结构要求的各种力学性能,具有优良耐久性的混凝土。 耐久性包括抗冻害、抗盐害、抗硫酸盐腐蚀等。

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于对混凝土强度要求高的结构工程,如高层、超高层建筑的竖向构件、预应力结构等。

3 高强钢筋应用技术

(1) 抗侧力构件采用推广级以上热轧高强钢筋。

(2)推广楼承板用高强冷轧带肋钢筋的应用。

5.1.6 钢结构技术

1 结构体系

超限高层建筑根据平面布置可选择钢架-筒管结构体系和钢架结构体系。 楼板结构宜采用钢桁架楼承板,填充墙宜采用预制轻质墙板或轻质砌块。

2 高性能钢的应用技术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结构钢宜采用高强钢。

5.1.7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1 混凝土复合楼板技术

2 装配式混凝土外墙挂板技术

三、装修及设备配管

5.1.8 装配式装修技术

1 采用墙体、管道、装饰一体化技术。

2 采用一体化厨房,墙面、顶面、设备一体化,橱柜、厨房设备安装到位。

3 采用一体化卫生间,墙面、顶面、设备一体化,卫生洁具、设备安装到位。

4 采用横竖管线及结构分离技术。

5 采用预制地暖模块技术。

5.1.9 非传统水源技术

1 雨水利用与生态水处理技术

建筑物和场地收集和利用来自屋顶和场地的雨水。 对于室外景观水体的雨水,可利用生态设施减少径流污染,利用水生动植物保证室外景观水体的水质。

2 中水回用技术

采用中水回用技术,优先使用市政中水。 中水用于绿化灌溉、车库和道路冲洗、洗车水、厕所冲洗水、冷却水补给等。

5.1.10 能源高效利用技术

1 采用高效供暖空调系统和高效用能设备。

2电梯采用能量回馈节能技术。

3 采用储能技术、微电网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鼓励大规模接入绿色电力,实现多能互补。

4 采用交直流混合配电技术,提高供电质量,减少线损高、电能质量扰动、电压跌落等一系列问题。

四、其他绿色创新技术

5.1.11 鼓励建筑实行全装修,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材料和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5.1.12 绿色建材

1 积极选用绿色建材。

2 选用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和废弃建材,利用比例应达到15%以上。

3 提高就地建材的利用率,鼓励先进材料的推广。

5.1.13 海绵城市

采用下沉绿地、雨水花园、透水路面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将不低于80%的屋顶和道路雨水导入地面生态设施,下沉绿地(雨水花园)比例不低于大于40%,路面透水率不应低于50%。

5.1.14节水技术

1 使用节水器具,节水等级达到二级以上。

2 绿化灌溉和空调冷却水系统采用节水设备或技术。

5.1.15 其他先进适用技术。

5.2 绿色施工可选创新技术

5.2.1 地基与地下空间工程技术

1 采用预制预制构件为主体,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在现场拼装形成预制支护结构技术,包括预制桩、预制地下连续墙、预应力鱼腹梁支护结构、工具式组合内支护等。

2 逆向法施工技术。

5.2.2 钢筋混凝土技术

1 超高泵送混凝土技术,泵送高度超过200米。

2 自密实混凝土技术,具有高流动性、均匀性和稳定性,浇筑时无需或仅需轻微的外部振动,可在自重作用下流动并充满模板空间。

3 建筑用成型钢筋产品加工及流通技术。

4 施工现场钢筋智能下料集中加工技术。

5.2.3 新型模板脚手架技术

1 超限高层建筑的结构及装修采用整体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技术进行外部防护。

2 建筑剪力墙结构及框架核心筒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采用液压爬模技术。

3 某超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核心筒工程采用智能控制整体爬升钢平台技术。

4 模板支撑架采用承插式扣钢管支撑架。

5.2.4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

1 钢套筒灌浆连接用于各种装配式整体混凝土结构受力钢筋的连接。

2 密配钢筋桁架层合板设计为单向板时宜采用密配分缝,设计为双向板时宜采用密配整体节点。

3利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技术,实现设计、生产、运输、装配、运维等环节的信息交互和共享,实现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的一体化协同工作。

5.2.5 钢结构技术

1 钢结构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

2钢结构智能测量技术

在钢结构施工的不同阶段,基于全站仪、电子水准仪、GPS全球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定位系统、三维激光扫描仪、数字摄影测量、物联网、无线数据传输、多源信息融合等各种系统正在用过的。 智能测量技术解决了超大型、异型、大跨度、超高层等钢结构工程中传统测量方法难以解决的测量速度、精度、变形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精度、钢结构质量安全、工程进度等。 有效控制。

3 钢结构虚拟预装配技术

5.2.6机电安装工程技术

1、使用工业化成品衣架。

2 机电管道及设备组装安装技术。

5.2.7 绿色施工技术

1 建筑垃圾减量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采用新型绿色施工技术、精细施工、标准化施工等措施,减少建筑垃圾排放; 同时,建筑垃圾就近处置、回收直接利用或加工再利用。

2 施工现场太阳能和空气能利用技术用于照明和热水。

3 绿色施工在线监测评价。

4 垃圾管道垂直输送技术

建筑物内部或外墙外安装封闭式大口径管道,楼内建筑垃圾靠重力沿管道自由落下,通过减速门减速,最后落入专用垃圾桶处理.

5永林组合施工技术

施工现场临时道路采用钢筋路面和装配式混凝土路面; 临时围栏最大限度地利用永久围栏; 临时绿化利用原始绿化和永久绿化; 垂直运输充分利用公务消防电梯; 优化和应用合适的正规配电线路; 临时通风采用正式排风扇和风管; 临时市政管线采用就地政府市政工程管线。

5.2.8 抗震与监测技术

1 消能减震技术。

2 建筑隔离技术。

3.超限复杂结构施工安全监测技术

监测参数一般包括变形、应力应变、载荷、温度和结构动力参数。 监控系统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数据库、状态分析、评估和显示软件等。

5.2.9 信息技术

1 基于BIM的现场施工管理信息化技术

通过基于施工模型的深度设计,以及场地布置、施工组、进度、材料、设备、质量、安全、竣工验收等管理应用,高效传输、实时共享 site can be , and the level can be .

2 multi-party

of work tasks, of and , of and files, and of , and , such as and files and data are , and all in the are . and real-time among them the multi-party level of the .

3 5G+ smart site

5.2.10 Other and by the .

5.3 for green and

5.3.1 an and and , and use such as 5G of , GIS big data, and to carry out .

5.3.2 The has and .

5.3.3 The be with an .

5.3.4 Set up an for and of , and set up an to , data and of .

5.3.5 Set up an air with such as at least one year of data and real-time .

5.3.6 It has an .

1 It has at least three types of , home , , alarm, , , and work and life ;

2 has the of ;

3 It has the of to smart (urban areas and ).

5.3.7 Other .

A List of Green

B Green List

C Green and List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