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回顾
时间:2022-11-28   

张勋义

自人类进入铁器时代以来,钢铁已成为人们生活和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原材料,是现代工业和信息文明的重要基础。春秋战国之交后,我国钢铁工业在古代繁荣发达;近代以来,1840年落后于西方,陷入衰落;1949年后的近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经过60至70年的顽强奋斗,实现了中国钢铁工业的伟大崛起。回顾这次上涨,从钢铁产能增长为主线观察,经历了五个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以新工厂的大规模基本建设为重点,实施外延扩张再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在恢复生产的基础上,30余家钢厂、接收旧中国约20万吨钢铁产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从组织队伍、发展矿山、制造装备等生产力基本要素入手,以新工厂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为重点,实施粗放延伸和扩大再生产,以满足新中国经济建设对钢铁产品的迫切需求。这一阶段出现了三个新建厂房的基建高潮。

第一次是在1953年至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行的。当时,苏联援助的156个钢铁项目中的8个钢铁项目共投资34.5亿元,其中包括建设武汉钢铁、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碳素厂、热河钒钛联合厂(现承德钢厂)、改扩建鞍钢、本钢。与此同时,国家还实施了大冶钢厂、太钢厂、唐钢厂、重庆特钢厂、石景山钢铁厂、上海钢铁一厂等20多个钢铁项目。 ,3号和5号,抚顺钢铁和大连钢铁。企业改扩建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新增炼铁产能311万吨、炼钢产能264万吨、轧钢产能154万吨。国家还对上海、天津、山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2家职工10人以上的民营钢铁企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第二次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后,冶金工业部于1956年谋划,开始建设“三三五”中十八小”项目。“三大”就是继续建设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项目。“五中”即选择扩产太钢、重钢、马钢、中钢等5家年产钢30万至100万吨的有发展前景的中型钢铁企业。石景山钢铁厂、湘潭钢铁厂建设。“ “十八小”陆续筹建开工。“十八小”建设对动员地方支持钢铁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十八小”陆续筹建开工。“十八小”建设对动员地方支持钢铁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三次是1964年4月,毛泽东提出“深入部署我们的工业建设”后,开展了“三线建设”。钢铁行业最大的“三线建设”工程是毛泽东直接部署的攀枝花钢铁公司建设;1964年12月,邓小平批准攀钢建设计划,开工建设。到1970年7月1日,1000立方米高炉出钢,逐步形成年产钢材300万吨的大型钢铁企业。同时,国家相继扩建了成都无缝钢管厂、重庆钢铁厂、重庆特钢厂、昆明钢铁厂、贵阳钢铁厂、遵义铁合金厂、峨眉铁合金厂、乐山轧辊厂、西南三线水城钢铁厂;西北三线建设酒泉钢铁、略阳钢铁、西宁钢铁、陕钢、石嘴山钢丝绳厂等,实施“三线建设”完善了我国钢铁工业的战略布局。

这一阶段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力发展中,全国总投资615.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85.6%,改造投资占14.4%;钢产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提高到3178万吨,比重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32.3%,低合金钢比重由1962年的10%提高到16%,吨钢综合能耗从3吨多标准煤下降到2.54吨标准煤。这一时期,尽管经历了1958年钢铁工业的大折腾和“大跃进”,但1966年之后10年的严峻冲击,导致了“三起三落”和“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历程。三击到2600”。这段旅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是,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亿万钢铁人的顽强拼搏,仍然有1953~1957年和1961~1965年两个黄金发展时期。钢铁、炼钢、轧钢、焦化、耐火材料、铁合金、碳素制品等行业结构比较完整,地质、勘探、工程设计、施工、设备维修、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以大型钢铁企业为骨干 大中小结合、钢铁产能3500万吨的新中国钢铁工业体系,奠定了现代钢铁工业在新区崛起的重要基础中国。

第二阶段(1978~1992):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为主,走内涵扩张再生产之路

1979年以来,我国钢铁产能的发展,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立足于调整、改革、整顿和完善国家体制。经济。它是在向市场转型的双轨运作中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对钢铁行业的投资主要用于宝钢的建设,许多已经建成的钢铁企业,只剩下一个架子需要补上。一次,经过冶金部党组反复讨论,确定了钢铁工业的发展要从大规模基本建设和新建工厂的扩大再生产转变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现阶段,现有钢铁企业技术改造已迈出三大步。

第一步:从1984年开始,对现有钢铁企业进行了挖潜、改造、配套、扩建四个层次的技术改造。挖潜就是加强管理,严抓节约,反对浪费,挖掘流动财富;改造就是对落后的工艺和设备进行改造改造,小修小改,大修大改,每修必修。铁与铁相配,有铁有钢,无有材;扩产是有条件的企业要扩大产能。在“四个层次”政策的引导下,全行业掀起了老企业技术改造的热潮。“六五”期间,

第二大步:1987年以来,围绕解决产品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三不适应”问题,对老企业进行了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1987年至1991年的五年间,在实施宝钢二期建设的同时,武钢、马钢等企业改扩建了一批大型高炉、转炉和电炉、包钢扩大冶炼产能,增加粗钢产量。; 一批老钢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钢材品种,使当时100个重点钢材品种中的75%基本得到解决;35家重点钢铁企业建成462条技术先进的生产线和配套设备。按照国际标准和国际先进标准生产约200个钢材品种,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第三大步:1992年,冶金工业部提出,到20世纪90年代,钢铁工业要提高现代技术装备水平、国民经济需要的重点钢材品种质量水平、钢铁工业水平。集约化经营和规模效益,综合经济效益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为迈上这四个新台阶,1992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新措施,特别是在建设天津无缝钢管厂的过程中,着力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所需要的重点钢种产量,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质量和高质量的产品。从大规模开始,

14年来,中国钢铁工业结束了折腾、破坏、“三起三落”的不稳定状态,步入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我国钢铁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49.62%,改造投资占50.38%。全国钢产量由1978年的3178万吨增加到1992年的8093万吨,年均增加345万吨;氧气转炉钢比例提高到60%以上,连铸比例从3.5%提高到30%。带材比从32%提高到37%,合金钢和低合金钢的比例从16%提高到21.6%,

万人总产值综合能耗_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_贵阳企业信息公示系统

第三阶段(1992~2002年):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实施钢铁产品总量控制

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钢铁生产力发展面临新形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钢铁生产资源配置开始由市场在宏观调控下发挥作用国家的;我国工业化进程正从初级阶段向中期阶段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正处于由建筑业向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钢材需求结构发生变化。1996年国内钢材产量突破1亿吨,周期性、结构性供过于求问题相继出现,行业多年来积累的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针对这些情况,冶金工业部于1994年初决定,钢铁工业的发展要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调整,提出要以“结构优化为中心”发展钢铁工业。而钢铁行业,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 “八五”末至“九五”期间,全行业逐步转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调整优化产品品种结构

为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在“九五”期间的投资规划中,重点突出了品种和质量的投资。改造和扶持铁路、电力、汽车、造船等特钢生产线,扩大紧缺钢材品种,提高特钢产品质量。板管比重由1992年的37.4%提高到2000年的42%;低合金钢和合金钢的比重由1995年的21%提高到2000年的31.3%。国民经济建设所需的轻轨、重轨、造船板、镀锡板、矿用钢丝绳等可根据国内供应;

(2)调整优化工艺装备技术结构

现阶段钢铁工业工艺装备技术结构的调整优化以连铸为中心。从连铸向后延伸,增加铁水预处理,淘汰化学炼铁和平炉,发展顶底复吹转炉和超大功率电炉,装备外置精炼装置;向前延伸,实施连铸板坯加热安装热送,淘汰铸型和粗轧机,发展连轧机组,采用控制轧制技术,提高精整和热处理水平。在整个产业链结构的系统性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先后采用高炉精矿、喷煤粉、溅渣炉保护等一大批先进、适应性强的通用工艺装备技术,引进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国外先进、前沿技术,新建了多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到“九五”末,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比重由“八五”时期的10%提高到30% . 并引进了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国外先进、前沿技术,新建了多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到“九五”末,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比重由“八五”时期的10%提高到30% . 并引进了薄板坯连铸。连轧等国外先进、前沿技术,新建了多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到“九五”末,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比重由“八五”时期的10%提高到30% .

(三)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现阶段调整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指导方针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资源优化配置和产品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劳动生产率,增强钢铁企业的主体地位。整个。综合市场竞争力。1997年,邯钢与舞钢合并,湖南3家钢铁企业重组为华菱钢铁集团;1998年,邯钢与衡水钢厂合并,上海宝钢、上海冶金局、梅山冶金联合重组;2000年,攀钢重组为成都无缝钢管公司和成都钢铁厂。到 2001 年,

这一时期,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715亿元,粗钢产量增加到18225万吨,板管比例提高到41%,低合金钢与合金钢的比例提高32%,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0.815吨标准煤。1994年以来,结构调整优化逐步取得成效,钢铁工业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然而,除了结构调整相应的数量增长外,长期追求数量扩张的习惯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加之民营钢铁企业的日益崛起,导致钢铁产能和产量周期性、结构性过剩。逐渐显露。到1998年,国内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钢材产量增长与市场效益完全相反。1999年初,国家冶金工业局根据国务院、国家经贸委的部署,作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决定。发展冶金工业”,要求1999年钢产量必须在1998年的基础上减产10%,每吨钢材价格上涨50元,全行业利润50亿元,5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不允许亏损。钢铁产品总量控制一直持续到2001年。

第四阶段(2002~2012年):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钢铁产能和产量爆发式增长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钢铁工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国家冶金工业局和地方冶金局、局相继撤消,行业的生产经营完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钢铁市场法律法规逐步与国际接轨,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国民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轨道,对钢铁产品的数量、品种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然,自2003年以来,

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动钢材消费强劲增长

2003年至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五年增长10%以上;从2008年到2010年,每年仍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GDP总量的快速增长必然会极大地拉动钢铁消费的增长。21世纪初,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正是需要钢铁产品有力支撑工业化进程的时期。加之国际经济一度高速增长,我国钢材和钢坯出口快速增长。在这些方面的合力推动下,我国钢材消费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01年至2005年,我国' 粗钢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20%以上;2006年至2010年,仍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2001年至2010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从17006万吨上升到62718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钢材消费国。

二、钢铁消费强劲增长带动钢铁固定资产投资高涨

2003年后,钢材消费增长强劲,钢材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受丰厚利益的吸引,国内外、国有、民营资本纷纷进入钢铁行业,竞相加大钢铁固定资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抢占消费市场,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投资浪潮。在难以控制的钢铁固定资产中。钢铁固定资产投资2001年比2000年增长37.78%贵阳钢铁厂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2003年增长106.32%,2005年增长34.48%,2008年增长34.48%。2001年至2010年,钢铁行业累计投资超过2.5万亿元。

三、钢铁固定资产投资高涨带动钢铁产能和产量爆发式增长

钢铁消费强劲增长引发的固定资产投资高涨,直接导致钢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粗钢产能空前增加,从2001年的17115万吨、2003年的26318万吨、423.76 2005年增加100万吨,2007年增加61031万吨,2010年增加到7.6亿吨。2003-2007年,每年新增粗钢产能近1亿吨。粗钢产能的不断释放,加上科技进步和精细化管理带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带动了全国粗钢产量的爆发式增长。全国粗钢产量由2003年的22234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5324万吨,503.

这一阶段,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5049亿元,粗钢产量增加到72388万吨,板管比提高到52%,低合金钢与合金钢的比重提高40%以上,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0.6吨标准煤。中国钢铁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结束了钢铁产品长期短缺和依赖进口的局面,在世界钢铁工业中的地位显着提高。工艺装备现代化取得突破。大型钢铁企业工艺装备技术基本实现现代化、规模化、连续化、自动化、国产化,并正在向世界最前沿的钢铁制造工艺迈进。钢材质量明显提高,国内钢材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12年钢材自给率超过100%。在鞍钢、本钢等10家企业试点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产业的工作在全行业推进和钢有限公司

第五阶段(2012~2020年):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2013年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结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对于弱点。”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钢铁工业生产力发展围绕着从爆发式增长转向新常态的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

(一)以化解过剩产能为重点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优质钢铁产业发展的主抓手。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淘汰钢铁过剩产能来实施。2012-2015年,国民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钢铁行业进入产能严重过剩时期。市场供过于求严重,价格连年大幅下跌,企业由微利转为大面积乃至全行业亏损。2016年以来,钢铁行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开展全面淘汰落后产能三大专项行动,取缔违法项目,联合执法。2017年,产能1.4亿吨以上的“地条钢”企业720家全部淘汰;2018年要淘汰“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提前三年完成去产能1.5亿吨任务。同时,开展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平均杠杆率从2015年的71.04%下降到2019年的62.75%,2018年全行业实现盈利。历史最佳战绩。产能1.4亿吨以上企业全部淘汰;2018年要淘汰“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提前三年完成去产能1.5亿吨任务。同时,开展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平均杠杆率从2015年的71.04%下降到2019年的62.75%,2018年全行业实现盈利。历史最佳战绩。产能1.4亿吨以上企业全部淘汰;2018年要淘汰“僵尸企业”和落后产能,提前三年完成去产能1.5亿吨任务。同时,开展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平均杠杆率从2015年的71.04%下降到2019年的62.75%,2018年全行业实现盈利。历史最佳战绩。提前三年完成去产能1.5亿吨任务。同时,开展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平均杠杆率从2015年的71.04%下降到2019年的62.75%,2018年全行业实现盈利。历史最佳战绩。提前三年完成去产能1.5亿吨任务。同时,开展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平均杠杆率从2015年的71.04%下降到2019年的62.75%,2018年全行业实现盈利。历史最佳战绩。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优化产业结构是发展优质钢铁产业的内在要求。2013年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工作进入了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联合重组的实质性阶段。2015年,山西建龙收购海鑫钢铁集团公司,重组北满特钢;2016年,中信特钢重组青岛特钢、大冶特钢;2016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宝钢与武钢联合重组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527.9亿元,资产规模7359亿元,钢材生产规模7000万吨。它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也是世界第二大钢铁公司。2017年至2019年,中国宝武先后携手马钢、重庆钢铁、太钢重组。钢铁生产规模达到1亿多吨,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沙钢、德龙、方大、敬业等企业也在积极开展兼并重组,推动行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结构优化也取得进展。宝钢湛江、晋钢日照、柳钢防城钢、首钢曹妃甸、丰南纵横等一批优质基地建成投产,一批产能向沿海地区转移的项目正在建设中。目前,民营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已占全行钢产量的60%以上,行业所有制结构也在有效调整。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是优质钢铁产业的重要特征。2013年以来,钢铁行业科技创新亮点不断凸显。全行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由2015年的0.89%提升至2019年的1.26%;行业有效发明专利数量由2015年的1.23万件增加到2019年的1.93万件;钢铁行业建立了2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5个工程实验室、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1个企业技术中心;350公里/小时火车车桥及转向架钢、超薄不锈钢精密带、高强度热成型汽车板、新能源汽车电机用硅钢等一大批优质产品自主研发成功,有力支撑了高端制造用钢材需求;非高炉炼铁、氢冶金、薄带铸轧等前沿技术实现产业化开发;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手推车、无人仓储等智能制造技术得到应用;冶金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丰硕。2015年至2020年五年间,钢铁行业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8项,

在此期间,我国粗钢产量增至10.65亿吨,板管比增至54%,低合金钢合金钢比增至48%,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0.545吨标准煤。10年来,钢铁工业生产力发展也在环保节能、绿色制造、扩大开放、国际合作、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2016-2020年,吨钢综合能耗由572千克标准煤下降到545.27千克标准煤,吨钢新水消耗量由3.52立方米下降到2.45立方米,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0.85公斤降至0.47公斤。进入“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企业行列的钢铁企业14家,涌现出一大批花园式企业;全体职工人均体力劳动生产率达到800多吨。

随着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2020 年的 70 年间,钢铁产量从 15.8 万吨增加到 10.65 亿吨,占世界钢铁产量的比例从 0.1% 增加到 50% 以上,24 2011年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商;板管比例从12%提高到54%以上,低合金钢和合金钢比例从10%以上提高到近50%,吨钢综合能耗提高从3吨多标准煤下降到0.545吨标准煤。这些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几代钢铁人不懈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他们是世界钢铁史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骄傲。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在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钢铁强国梦尚未实现,钢铁战线仍需努力。全行业要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奋斗,建设钢铁强国。且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钢铁强国梦尚未实现,钢铁战线仍需努力。全行业要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奋斗,建设钢铁强国。且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钢铁强国梦尚未实现,钢铁战线仍需努力。全行业要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奋斗,建设钢铁强国。

沉阳2022年11月8日 /美通社/ -- 11月7日,“2022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沉阳新世界博览馆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辽宁省人民政府主办。延续“赋能高质量 创新动能”的主题,大会将汇聚全球顶尖行业专家、龙头企业代表出席行业峰会,探讨工业互联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式、新路径.

新华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信)以“辽宁中日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为主题,携手三菱电机、阿尔卑斯ALSI、SAP等合作伙伴参展。紧密结合工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重点展示“辽宁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的跨界能力和行业实践。

新华信·辽宁中日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综合生态服务能力赋能制造企业

新华信中日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以“高端咨询服务、工业软件服务、双碳服务”为核心价值,整合了三菱电机、阿尔卑斯、SAP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的生态合作伙伴、新华信服务能力,以数据为核心大同食品厂工业能耗管理系统价格,利用新一代数字化技术,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生产协同、产业安全、资源整合、柔性管理等挑战提供综合解决方案。通过开放、跨领域的生态合作,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场景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深耕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应用,

新华信-辽宁中日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

高端咨询服务展区eF@ctory高端制造咨询

在高端咨询服务展区,华信合作伙伴三菱电机旨在从生产现场改善运营,展示eF@ctory综合解决方案“人机协同”的先进制造理念和信息技术”。为企业提供如何实现柔性化生产、降低供应链和工程链全流程成本、推动尖端制造等高端咨询服务。

工业APP展区11大主题场景互动展示

工业APP展区重点推介中日制造企业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跨行业应用、跨领域发展和创新成果。遴选代表企业集中展示,设置11个重点主题场景展。

新华鑫展示项目

三菱电机显示项目

阿尔卑斯 ALSI 展示项目

新华新岛津展览项目

SAP 示范项目

双碳服务展区聚焦双碳目标,赋能绿色制造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