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建材行业碳峰实施方案》发布:“十四五”期间,单位产品水泥熟料综合能耗水平降低3%
时间:2022-11-15   

建材行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也是工业领域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行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建材行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持续推广,能源消费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降低3%以上。“十五”期间,建材行业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产业化取得重大突破,原燃料替代水平大幅提升,产业体系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基本确立。

以数字化转型推动行业节能减碳

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_工业物联网云平台_天津水泥企业工业能耗管理云平台

《方案》提出了加强总量控制、促进原材料替代、转变能源消费结构、加快技术创新、推进绿色制造等五项重点任务。

其中,在加快技术创新方面,文件提出加快低碳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推广节能减碳技术和装备,促进节能减碳通过数字化转型减少工业。

在通过数字化转型促进行业节能减碳方面,《方案》提出,加快建材行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通过数据采集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分析、窑炉优化控制等,促进生产全链条过程清洁化和低碳化。

同时,探索利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技术,加强企业碳排放在线实时监测,跟踪重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建立大型工业碳排放数据中心。根据水泥、玻璃、陶瓷等行业碳排放特点,提炼形成10余套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绿色低碳系统解决方案,并在全行业推广。

对于数字技术能够对制造业绿色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书面采访时表示,首先,数字化技术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晴雨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领域,构建数字化“双碳”监测系统,采集工业生产全过程的能源使用、碳排放等数据,监测工业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建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和分析系统。

“这套系统是由物联网设备、数字化分析和控制软件形成的从数据感知、数据管理到数据反馈的信息系统,能够有效地监测各个生产环节的能耗和碳排放数据,进而进行控制和控制。”调整高耗能、高碳排放环节,降低碳排放,促进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

工业物联网云平台_天津水泥企业工业能耗管理云平台_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二是数字技术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催化剂”。工业数字化转型使整个工业系统运行更加高效,将数据元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其他元素(如能源、生产原材料等)的投入,减少很多能量输入和碳排放。

赵刚表示,过去,企业没有数字化工具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进而对产业链、供应链进行精准、灵活的管理。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库存积压或生产过剩,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工业数字化转型后,企业可以实现更精益的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用户需要多少?企业可以尽可能多地生产,这样可以减少能源投入和碳排放。

此外天津水泥企业工业能耗管理云平台,数字技术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加速器”。数字技术与其他绿色能源技术进一步融合,提供更多数字化绿色能源和低碳技术。比如基于多晶硅技术的光伏发电、新能源蓄电池等。“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整个绿色低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刚说道。

将水泥等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研究

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提出要加强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细化工作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全面推进建材行业碳达峰工作。各地要高度重视,明确本地区工作目标,分解具体任务,压实工作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结合本地实际提出落实措施。

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做好各项配套工作。大型建材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结合自身实际,明确碳峰碳减排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逐年降低碳排放强度,加快低碳转型升级。

《方案》还提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严格执行水泥玻璃产能置换办法,组织开展专项检查,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弄虚作假、“小批量建大”、违规增产等行为。加大对建材行业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标准体系,加大绿色建材采购力度。

此前,一位业内专家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都意识到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规模投入,资金短缺成为其最大的瓶颈。

记者注意到,此次《方案》还明确提出,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支持金融机构为符合条件的建材企业提供碳减排项目和技术,和绿色建材消费。资金支持,支持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建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基金。同时,加强建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研究将水泥等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此外,文件还提到,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完善企业碳排放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鼓励重点企业编制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完善信用评价体系。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