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重庆:支持工业园区绿色微电网建设,加快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风电等综合系统开发运营
时间:2022-10-21   

9月30日,重庆市经信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提到要加强工业园区用能管理。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综合系统开发运营,促进高效互补利用的多种能源。

增加节能设备产品供给。重点发展高效电机、高效变压器、余热余压、废气利用设备,以及高效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高效节能设备,培育一批能源领先企业——节能设备企业,提高节能设备供应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材等,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节能领域“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和提高效率的技术和设备。

详情如下:

关于印发《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

豫京信发[2022]77号

各区县(自治县)、两江新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经济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市场监管局万盛经济开发区生态环境、国资监管、市场监管主管部门,相关行业协会,相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六部门关于印发提高工业能效行动计划的通知》(工信部[2022]76号)要求,提高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促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制定了《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现印发给您,请认真执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财政局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

重庆市国资委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 年 9 月 27 日

(本文公开发布)

园区能耗管理系统_产业园区管理_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

重庆市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推动工业能效提升是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工业领域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庆创建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和“两地”。“两个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推进成渝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制度理念,坚持节能优先的原则,

(2)主要目标。

到2025年,重点工业领域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显着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着提高,节能减排广泛应用增效技术装备产品。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 .

2、大力提升重点行业能效

聚焦重点用能行业和用能领域,推进分类推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工艺的应用推广,加强对标,系统提升能效水平。

(一)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增效转型升级。深入挖掘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煤电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技术升级,促进能效水平提高,以实现行业能源效率的稳步提升。针对机械、电子等行业主要用能环节和设备,推广一批关键通用节能增效技术和设备,加快提升行业能效。鼓励企业加强能源消耗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

专栏1 重点行业节能增效转型升级重点方向

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_园区能耗管理系统_产业园区管理

钢铁行业:通过产能置换,增加废钢使用量,有序发展短流程电炉炼钢。推广使用高炉顶均压煤气回收、铁水一罐到底、薄带连铸连轧、铸坯热装热装、节能电炉等绿色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广电炉烟气余热、高参数发电机组升级改造、低温余热多联产等余热余能梯级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大物质流、大能量流协同优化等能源系统优化和智能能效管理技术,钢铁生产过程三级能效诊断系统。鼓励钢铁联合生产,探索推进氢能炼钢替代。

化工行业:应用大型空分技术、等温变换炉代替绝热变换炉、在氨合成过程中应用抗辐射吸热涂料等节能技术。加强氧热法、电磁法等电石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推动离子膜法烧碱厂进行膜电极距离亚膜电解槽的改造升级。加大热联合碱法、氯化铵干燥气体循环技术等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加强高效整流系统的工业应用,

有色金属行业:加强铝用优质阳极、铜锍连吹、双蓄热底渣熔炼大口径立罐、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等应用,加快推进多孔介质燃烧和短流程冶炼。

建材行业:加强全氧、富氧、电熔等工业窑炉节能降耗技术应用,实施水泥、平板等生产线节能技术综合改造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推广高效水泥篦冷机、高效节能粉磨、低阻高效旋风预热器、浮法玻璃多线一窑、陶瓷干磨等,积极推进水泥协同处置窑。

煤电行业:推广应用汽轮机通风部分改造技术、锅炉及汽轮机冷端余热深度利用技术、煤电能源梯级利用技术,开展煤炭节能降耗、供热和柔性改造,进一步提高燃煤发电机组能效水平。

机械工业:加强先进铸造、锻造、焊接和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和新技术的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集成压铸、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型、精密冷锻、异种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激光热处理等先进近终形工艺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电子产业:加强产业集聚,加快单晶炉、多晶硅闭环制造、先进拉晶、节能光纤预制拉丝等研发应用的谐波治理和无功补偿技术改造。

(二)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绿色升级。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进老数据中心系统节能改造。支持制造企业加强绿色设计,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能效。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电源、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改造。到2025年,新建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的电源利用效率(PUE,指数据中心总用电量与信息设备用电量的比值)要优于1.25。

专栏 2 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和绿色升级的重点领域

数据中心:加快应用液冷、自然冷源等制冷节能技术,鼓励使用分布式电源、模块化机房和虚拟化、IT资源云化、高温IT设备等高效系统及装备,推广高压直流供电、集成技术,发展智能能源管控系统。鼓励数据中心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优化和减少冗余基础设施,建设自己的余热回收设施。

通信基站:推广应用硬件节能技术,采用高工艺芯片,采用氮化镓功率放大器,提高设备整体能效。逐步引入液冷、自然冷源等新型冷却技术。加强智能符号静音、信道静音等软件节能技术的应用。推广室外小型智能供电系统在基站中的应用。

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_园区能耗管理系统_产业园区管理

通信机房:加快冷热通道隔离、微模块、成套机柜服务器、机房余热回收利用等技术推广。为满足业务安全需求,推广不同供电保障等级的节能技术方案。推广机房与机柜一体化技术,以及新风、热交换、热管技术等自然冷源利用技术。积极开展机房能效实时监控和管理。

(三)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鼓励发展回火热电联产、煤化工电热一体化和多联产,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创新,实现节能增效协同。利用钢铁和焦化企业副产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炼化和煤化工企业构建供需互通、生产配套的端到端产业链。推进工业固废高附加值高效资源化利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超细粉体为主要原料替代水泥外加剂,

3、不断提高耗能设备系统的能效

以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为重点,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开展节能改造现有的能源使用设备。

(四)实施提高电机能效的行动。加快提升电机厂商绿色设计能力,鼓励通过电机性能优化、铁芯效率、底盘轻量化等方式进行系统性创新设计。加快高磁感低损耗高性能漆包线、稀土永磁、冷轧硅钢片等关键材料的创新升级。加快电机系统技术创新,推进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研发,进一步优化电机控制算法和控制性能。推动企业使用能效水平和设备运维评价,科学细分负载特性和不同工况,加快电机更新升级。2025年新型高效节能电机比例达到70%以上。

(五)实施提高变压器能效行动。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整机制造企业开展绿色设计合作,加强三维绕线铁芯结构、绝缘件、低压等高效节能变压器的结构设计和加工技术创新。 - 损耗线和多步堆叠接缝。推动高效节能变压器在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船舶岸电、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兴应用场景中的应用。鼓励电网企业和工业企业对并网运行的变压器开展全面普查,制定并实施能效提升计划。2025年新型高效节能变压器比例达到80%以上。

(六)实施锅炉能效提升行动。推进锅炉系统能效在线监测、在线诊断、协同优化、主辅机匹配控制技术改造。加快锅炉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效节能锅炉产业化。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及减碳、环保等配套设施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营等一体化服务。

(七)实施能源消费系统能效提升行动。对重点耗能设备和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高效离心风机、低速大扭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的效率。推动高效节能炉排、配套辅机、热网泵阀、蓄热、能源计量系统等高效锅炉配套系统的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效标识的合规检查,禁止企业生产、销售不符合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的耗能设备和系统。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能效考核和日常监管,加强生产、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确保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落到实处。

四、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

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加强能源消耗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管理,统筹推进大中型企业节能增效,系统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产业链和供应链层面。

(八)加强行业能效标杆引领。全面开展能效对标行动,在火力发电、造纸、水泥、建筑陶瓷、烧结砖等重点用能行业评选出一批能效“龙头”企业,引导行业企业对标,宣传推广、政策激励 赶超能效“领跑者”。以国际先进水平和重点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为标准,引导钢铁、化工、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行业企业采用先进的前沿技术和装备,实现能效追赶。到 2025 年,

园区能耗管理系统_产业园区管理_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

(九)推进园区循环改造。强化园区企业循环生产和产业循环结合理念,推动园区集中供热发展,发展高效多能互补利用模式,搭建绿色综合管理平台,构建公共能源互助、资源共享、废弃物共同处置。服务共享平台促进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业余压余热回收利用、废气、废液、废渣资源综合利用等,提高园区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十)加强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并实施节能规划,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设立专职能源管理岗位。落实能源消耗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体系。下达全市重点耗能企业节能目标任务,实行市(县)两级分级管理,定期考核。支持大型企业全面实施绿色制造,

(十一)加强工业园区用能管理。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支持产业园区建设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综合系统开发运营,促进高效互补利用的多种能源。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和封闭式管道运输在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的内部应用。

五、积极推进数字能效升级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提高工业能效的使能作用,推动建设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的能源管控体系,加快数字化、绿色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十二)提高数字节能增效技术水平。推动5G、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增效领域的研发和应用,积极构建能效管理数字孪生体系。鼓励企业深化能源管控体系建设,通过能量流和物质流的信息采集与监测、智能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实现受能效约束的多目标运营决策优化。鼓励企业探索实施基于能源管控系统的数字化碳管理,

(十三)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结合行业企业提高能效的实际需求,加大数字绿色协同发展解决方案供给力度。积极搭建能效管理与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能耗数据采集、跟踪、核算等服务。

专栏 3 数字能源效率升级的关键方向

“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解决方案:针对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推动企业实施管网运营,重点节能优化——消费设备、能源管理可视化、在线优化等,重点关注流程优化、流程优化等。在管控、质量提升、运维服务、产业链协同等环节,一批“工业互联网”培育+能效提升”解决方案,形成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和实施路径。

“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一体化创新应用:积极配合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行业识别分析二级节点建设,建筑材料、电子产品和汽车。产业耦合、跨区域协同、跨领域配给等节能增效和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提供数据支撑,深化识别在各环节的应用创新,推动企业和园区利用工业互联网实现节能增效和绿色转型。

六、继续夯实节能增效的产业基础

产业园区管理_园区能耗管理系统_虚拟化云计算平台的能耗管理

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

(十四)加大节能技术的选择和推广力度。积极开展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推荐目录、工业和通信行业典型应用案例评选,收集发布市级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和工艺应用案例。碳减排。开展绿色生产水平评价、节能诊断等免费诊断活动,开展节能服务“进企入园”活动园区能耗管理系统,定期组织技术对接会,开展技术应用单位和用能单位、服务通过展览等形式。公司交流,

(十五)增加节能设备产品供给。重点发展高效电机、高效变压器、余热余压、废气利用设备,以及高效风机、水泵、压缩机等高效节能设备,培育一批能源领先企业——节能设备企业,提高节能设备供应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广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材等,鼓励政府、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节能产品。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深耕细作、强化创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节能领域“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和提高效率的技术和设备。

(十六)强化专业节能服务。积极发挥专业节能服务机构作用,培育一批为工业企业和园区提供节能咨询、设计、评估、监测、审核、认证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的专业机构,积极开展信息登记工作,广泛宣传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引导重点用能企事业单位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展节能改造。

(十七)加强节能创新技术研发。加大创新支持力度,鼓励科研单位、高校和企业开发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和产品,增强企业自主节能创新能力。加快节能创新技术产业化,推进节能创新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加快能源电子产业技术进步和融合发展,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技术产品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探索氢能、甲醇等利用模式。

七、加快完善节能增效体制机制

完善和完善工业节能相关政策,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夯实提高工业能效的基础。

(十八)继续加强工业节能监管。重点对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数据中心等高耗能行业重点耗能单位开展节能监测,重点关注单位产品能耗、重点能源效率用能产品和设备,实行阶梯式(差价)电价,数据中心能效和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测,节能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等。加强节能监测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日常监测常态化水平,推动监测结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

(十九)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对重点用能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专、精、新”中小企业、重点用能设备制造企业等,组织实施专项节能诊断服务,挖掘能源- 储蓄潜力。以企业优化用能结构、提高用能效率、加强用能管理为重点,提出节能改造建议,推动企业加快实施节能减碳技术改造,持续改进能效水平。培育一批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提高主要工艺环节诊断水平,关键耗能系统和关键耗能设备。建立节能诊断改造项目数据库,跟踪实施进度,加强诊断结果应用。

8. 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实施。市经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共同负责组织实施行动计划,推动形成有利于提高工业能效的政策环境。区县经济信息化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十一)加强政策引导。积极发展绿色金融,用好充足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充分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资金等渠道,促进工业能效提升。落实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实施全国差别电价、阶梯电价、惩罚性电价等差别化电价政策。发挥首(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新材料首次申报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低碳技术装备申报。

(二十二)加强宣传沟通。利用节能宣传周等平台,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节能减碳领域的政策法规、优秀案例、典型做法和先进技术。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培训等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推进节能增效的良好氛围。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