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超低能耗建筑大规模推广,助力建筑行业碳峰顶
时间:2022-04-25   

光明日报记者邱跃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产出与能源消耗的矛盾日益突出。降低建筑能耗、发展绿色建筑、推动行业低碳转型已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支持超低能耗建筑建设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建筑节能已在多地纳入“十四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建筑节能向超低能耗、近零能耗迈进,已成为积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该领域的重头戏。

据报道,城乡建设领域的直接碳排放主要包括建筑采暖、做饭、生活热水等化石能源使用产生的碳排放。间接碳排放主要包括建筑用电和工程建设所用建筑材料的碳排放。随着城镇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乡建设碳排放总量和比重将继续上升。

“建筑节能对减少碳排放的贡献非常突出。”标准配额处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国务院印发了2016年《“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试点”;住建部印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积极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和近零能耗示范”消费建筑... 推动有条件的园区、街区集中连片建设超低能耗建筑,鼓励发展零能耗建筑。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2035愿景》提出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等重大项目示范。

从规划到政策落地,超低能耗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节能领域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近零能耗示范楼,夏热冬暖地区首座零能耗综合办公楼——珠海兴业新能源产业研发楼天佑零屋乡村生态,是一个近乎零能源的农场。住宅示范项目、中德青岛生态园科技中心、河北高碑店火车新城等建筑均采用高科技新型建筑围护结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智能建筑微能网和地源热泵。

“经过近30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我国现已形成较为系统的节能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住建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其中,超低能耗建筑是我国当前降低建筑能耗,需要最适合、最优化的优质建筑。即通过适应气候特点和场地条件,充分利用围护结构的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保温等技术措施,采用高效能源设备,尽量减少建筑采暖和空调,照明能耗。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增加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等技术措施,可实现近零能耗、零碳建筑。”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世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开发了外墙、门窗等核心产品建筑能耗精细化管理,和新风一体机,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演示已经完成。建筑80万平方米,科研成果规模化应用1000万平方米,带动产业增量100亿规模,将引领建筑节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国还完成了全球首个全尺寸近零能耗建筑综合实验平台建设,支撑了围绕10个主题的30多个同步实验和1200多个实验点。通过全面、长期的科学实验,解决零能耗建筑的关键技术难题。 2019年,全球首个该领域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颁布,明确了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的相关定义。 ——首次能源建筑,明确室内环境参数和建筑。能耗指标约束性控制指标,控制指标比现有标准提高50%~75%,填补了国内领先的建筑节能标准的技术空白。

“经过“十三五”期间的系统研究,我国初步建立了超低、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在世界上率先提出“被动优先、为进一步推动超低能耗和近零能耗建筑的大规模推广,助力建筑领域实现碳峰值,中科院专业总工程师徐伟《建筑研究》杂志提出,我国应按照目标导向、学科交叉、分类统筹、经济应用的原则,研究我国不同气候区域不同类型建筑的科技协调机制,向零碳零能耗迈进,整合零碳零能耗建筑的建设与推广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和治理的全过程;提高科研水平,攻克“卡脖子”技术,开展零碳建筑和社区研究,研究100%可再生能源供应情景下的建筑能源技术体系;尽快开展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零能耗建筑和社区试点示范,改善老旧住宅的室内环境和舒适度,帮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节约建筑能耗;部署“一带一路”倡议,引领国际合作,使中国成为该领域国际合作中推动中国零能耗建筑产品和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引领者。

“下一步,我国计划通过制定强制性标准,不断提升建筑节能标准水平,在适宜气候区全面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为早日实现节能减排贡献力量。”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达峰。”住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