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能源企业准确的碳计量和碳核算是碳市场交易和合规的基础。随着碳资产价值的提升企业能耗管理,能源企业碳资产的精细化管理势在必行。德勤咨询中国能源与工业行业首席合伙人吕彦向记者发表了自己的判断。
去年9月,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另一方面,还有碳减排的压力。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式启动日期的临近,能源企业参与碳市场正迎来最后的冲刺。
当碳资产逐渐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之一,兼具交易和金融属性时,能源企业如何将传统的环保节能实践转化为市场交易能力?作为减碳重点行业,如何参与碳市场?陆燕多年来深耕全球碳市场。在参与多家央企碳资产管理研究的过程中,既遇到了共性问题,也遇到了个别问题。对于能源行业,她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记者:您如何看待“3060”目标?对能源行业有何深远影响?
陆燕:2020年9月,我国提出到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即“3060”目标。仅从能源产业来看,其战略意义已远远超出微观层面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话题。
一个是关于国家能源安全。能源安全的内在要求迫使能源结构转型。我国一次能源储量比较贫乏,人均一次能源占比较低,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一次能源供给和对外依存度大幅增加。 “3060”目标的重大意义之一是解决我国能源结构转型,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安全。
二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不能超过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各行各业都需要将碳排放与未来发展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这是一种责任。作为一项重要资产,如何在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实现碳配额的合理分配,兼顾平衡和效率,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于能源企业而言,如何制定有效的战略也将关系到其未来的稳定健康发展。
记者:碳市场的关键是碳配额的分配。对全国碳市场结构有何影响?
陆焱:未来的碳市场应该还是一个“二级市场”,类似于今天的资本市场。
“一级市场”是解决碳配额分配均衡问题,解决市场上80%的碳排放,尤其是重点行业企业在初始市场交易时获得成本可控的配额问题机制不完善。在这个市场上,各行业企业自行申报,监管部门审批,形成自上而下的配额分配。目前,碳配额基本是零成本,未来肯定会发放。即将到来的全国碳市场类似于我们的“二级市场”,是一个碳排放权的自由交易市场,将解决20%的碳排放。在这个市场中,有碳排放权的供需双方,也有投资者,各方可以通过这个市场自由交易碳排放权。未来,碳资产与资本同等重要,同时具有更强的金融属性。
对于能源行业而言,碳配额分配需要充分考虑能源安全、能源结构转型、可持续发展等因素。每个能源公司都必须“仔细规划”碳资产。
记者:能源行业有很多公司。碳配额难分吗?
陆焱:上一轮国企改革中,能源行业“三去一减一补”取得突出成绩,对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目前的碳资产核查和碳配额划分奠定了基础。坚实的基础。 “三消一减一补”的核心是调整资产结构,清理不良资产和产能。当供给端理顺时,整个产业发展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产业集中是企业健康发展和优势资源集中的主要基础。当能源、钢铁、化工等行业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优势产能集中,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降低了碳配额分配的难度。
记者:在碳市场建设过程中,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陆燕:目前碳市场仍处于相关制度“不完善”阶段,各种配套设施亟待补充。
一是主管部门对全国碳市场的全面管理。目前,碳排放配额总量基本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统计过程。未来,监管部门应结合“3060”目标,推动总量“自上而下”的精准计量和强监管下的均衡分配机制。
二是行业主管部门在行业碳市场中的有效参与机制。碳市场行业属性强,未来可能需要一个行业市场。碳市场的关键是在保障行业自身有序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均衡配置。行业碳市场存在的逻辑是,不同行业的碳排放过程不同,碳谈判的成本和对整个下游产业链的影响也不同。例如,电力、钢铁和交通应该有不同的碳定价。
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我国的碳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市场主体的进入,由于供需状况导致的价格波动在所难免。市场既要保证活跃,又要稳步发展,这对市场监管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四是国际一体化先行机制的设置。我国碳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是必然。就像今天的股市一样,它通过沪港通和沪伦通相互连接。碳市场监管和主管部门需要提前做好安排。
记者:记者了解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正式启动。能源企业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陆焱:能源企业需要对碳市场、机制和逻辑有更清晰的认识,然后基于碳资产管理启动自己的体系和能力。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能力和工作需要尽快提升:
其中之一是能够准确衡量和计算碳排放量。过去,企业碳排放的标准和依据还很广泛。未来,碳排放,尤其是配额,将成为重要的资产要素。甚至预计在短期内,配额和会计将被纳入财务报表。因此,尽快建立准确的碳排放计量核算体系迫在眉睫。这也将是能源企业能否准确履行合同的依据。
二是碳资产的组合管理。企业需要具备管理碳资产组合的能力,在产能比例和资产布局中考虑碳排放的因素。例如,在煤电企业中,不同企业的煤炭热值不同,机组效率不同,因此存在碳排放的挖掘空间。穿透底层资产的碳资产组合管理,将影响能源企业资产结构和运营的持续优化,最终体现在资产价值和企业价值上。
三是增加基于碳资产的数字化能力。碳排放的可视化是数字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明确各管理环节和生产环节的碳排放特征、数量和潜在空间。二是计量,特别是基于生产环节的准确计量将是一个难题。需要结合数字化技术,突破能源消费、生产、消费过程的全链条计量。在这个过程中,物联网和边缘计算都是必不可少的数字化能力。
四是建立规章制度。企业需要考虑建立完整的机制、流程和组织来支持碳排放管理的专业需求。推动构建完整的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将可视化、可视化、交易、核算、评估纳入体系,全面实现世界一流的碳资产精细化管理。
吕燕:德勤咨询集团中国能源与行业领先合伙人,专注于全球能源行业领先企业的战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服务,积极参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建设可持续发展,近期支持参与行业重要企业持续推进双碳战略、行动计划和实施,得到市场积极响应。 (中国电力新闻网)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