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1 主要内容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在2017年发布的《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的基础上修订形成的,《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由《有序用电》修改而成。 2011年发布《消费管理》。本办法是在《办法》的基础上修订形成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订说明中指出,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加强全社会用电管理,综合采取合理可行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措施,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实施需求响应、节约用电、替代用电、绿色用电、有序用电,推动电力系统安全减碳、提效降耗。 电力需求侧管理将充分发挥需求侧资源潜力,加速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在助力新型电力体系、新能源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现行《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相比,《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新增需求响应章节,指应对短期电力供需短缺和困难。通过经济激励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根据电力系统运行需要主动调整用电行为,实现调峰填谷,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保障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系统,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到2025年,各省需求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电力负荷的3%至5%,峰谷差率最大电力负荷将超过40%。 省份达到5%以上。 到2030年,形成大规模实时需求响应能力,并结合辅助服务市场和电能市场交易,实现电网区域可调资源共享互助。
针对全国电力负荷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新内涵,《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还增设了需求响应章节。 此外,《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还细化了有序用电的要求,并新增了系统支撑章节。
《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所谓有序用电,是指在可预见的电力短缺情况下,采取增加发电量、市场组织、需求响应、应急调度等措施。电源。 电力供需不能平衡时,应当依法依规采取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控制部分用电负荷,维护电力供用电管理有序稳定。
《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有序用电计划中不得滥用限电措施,影响社会生产生活正常秩序。 不得以国家和地方节能目标责任考核评价的名义,对用能企业和单位实施乱序有序用电。
《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还明确,制定有序用电计划时,应限制五类:包括违法建设和在建项目、产业结构调整淘汰和限制企业等。目录中,单位产品能耗高于国家或地方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景观照明、亮化工程等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企业。
在制度支撑方面,《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各地电力运营部门、能源监管机构、电网公司、电力用户应加强电力负荷建设、运行维护和安全监管。新的电力负载管理系统。
新型电力负荷管理系统包括为电力用户、负荷聚合商和虚拟电厂提供负荷信息采集、预测分析、测试、调节和服务的软硬件平台。 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信息化辅助系统。 负荷管理的重要实施平台。
2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负荷管理的意义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发电侧新增装机主要是风电、光伏等清洁可再生能源。 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风电、光伏发电仍难以提供稳定可调的出力。 为保证供电稳定可靠,电力需求侧管理逐渐成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优化能源结构的必要手段。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通过调节和控制用户的用电行为,实现电力系统供需平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通过改变用户用电行为来降低高峰负荷,提高电网利用率,保障电力安全,缓解新能源接入压力。
推迟电网投资,提高电网利用率
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用户行为、调整用电负荷、优化电网负荷分配来延缓电网投资需求、降低电网运行成本。 一方面,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优化用电结构,减轻电网负荷压力,通过实现清洁能源利用等目标,减少电网扩建的需要。 另一方面,电力需求侧管理还可以提高电网的利用效率,降低电网调度成本,促进电网升级和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电网的利用率和运行效率。电网建立灵活的市场机制。
降低高峰负荷,保障用电安全
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通过分时电价差异或激励机制,引导用户减少或转移高峰时段用电,从而减少高峰负荷。 尖峰负荷极易引发供电短缺、电压不稳定、设备损坏等问题,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通过降低用电峰值、平移负荷谷值、增加谷值负荷、调整负荷曲线等方式,有效控制高峰负荷,避免供需失衡。高峰负荷过大引起的电力系统需求。 减轻电力系统运行压力,降低供电不足风险,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提高系统灵活性,缓解新能源接入压力
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减少新能源接入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减少新能源波动对电网的影响,降低调度成本。 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通过改变用户用能结构、鼓励使用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等新技术,进一步缓解新能源接入压力,提高系统可靠性。
该系统推动电力需求侧管理深化升级,减轻高峰用电负荷压力,实现经济环保、绿色智能、有序用电,促进电力安全稳定运行和高质量发展系统。 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市场化改革,优化电力市场体系,落实市场调节机制
利用差别电价、用电峰谷电价制度等引导用户在用电高峰期适度减少用电,从而调节用电负荷,减轻供电系统压力; 建立透明、公平、规范的电力市场环境,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体制和市场监管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 建立电力交易平台,提供信息交换、交易撮合等服务,为电力市场提供更加便捷、透明的交易服务; 加强市场监管,防止市场垄断,保障市场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失灵,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和公平性。
二是坚持节约用电,推动主动需求响应
推进需求响应,加强需求响应顶层设计,明确规范要求,推动需求响应纳入电力规划,完善需求响应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工业大用户参与实时需求响应转型; 制定节能标准,对特定领域高耗能行业进行限制。 对于时段用电,企业建立健全节能管理制度,制定独立的节能标准和措施; 完善峰谷电价体系,根据新能源发电量实际情况调整差异化电价,引导用户在较大情况下调整用电行为,降低高峰用电负荷。 加大节能减排措施推广力度。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推广使用节能灯、节能家电、新能源设备,鼓励企业、居民、事业单位采取节能技术措施。
三是坚持技术支撑,提高数字化水平
推动信息通信技术、设施和能源领域深度融合,优化完善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分析用电数据,实现用电预测和用电调度、调整峰谷负荷用电,减轻峰电负荷压力;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用电监管平台,实现用电实时监测和控制,加强对用电行为的监督管理。 推广互联网+电力服务模式,实现对用户的精准服务,改善用户用电体验,引导用户自觉减少用电,降低用电高峰用电负荷。
——本章引自华北电力大学曾明、王永利《实施需求侧管理缓解低碳电力系统尖峰压力》
3 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负荷管理数字化解决方案
《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适时发布,结合新电力体制的实际问题,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电力负荷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解决方案。缓解电力供需计划矛盾。 据介绍,近期全国多地成立市县级电力负荷管理中心,标志着各地电力负荷管理体系建设和改革迈出实质性关键一步,对于加快推进电力负荷管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负荷管理。 意义。 例如,宁波市能源大数据管理中心(电力负荷管理中心)已调取全市1万多家注册企业和3079家户用能源企业的能耗数据,以及698个公共建筑单元的空调负荷数据。 ,推出公共建筑空调负荷管理、工业园区能源管理、绿色工厂能源监测等20余款能源大数据产品。
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系统实现企业级微电网的需求管理和负荷管理。 结合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可实现企业电网的电量监测、能耗统计、负荷预测、照明控制、主要负荷监测、充电桩运营等。 管理、光伏发电监控、储能管理、需求响应等功能可以提高企业配电和用电的智能化程度,帮助企业实现可靠、安全、经济、有序用电。 同时,系统可作为区域电力需求侧平台和电力负荷管理平台的子系统,接受上级平台的需求响应指令,成为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负荷建设的基础管理系统。 安科瑞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一直为企业提供需求侧管理和负荷管理解决方案。
图1 企业微电网能效管理系统网络结构
图2 安科瑞电力需求侧管理服务机构能力考核证书
3.1 电源监控
高低压电力中变压器、断路器、直流屏、母线、无功补偿柜、电缆等配电相关设备的电气参数、运行状态、触点温度等的实时监测和控制企业变配电系统、企业微电网监测等对主电路的电能质量进行控制和管理,及时处理故障并发出报警信息,提高企业供电的可靠性。
图3 电源监控功能
3.2 光伏发电监控
监控企业分布式光伏电站运行情况,包括逆变器运行数据、光伏发电效率分析、发电量及收益统计、光伏发电功率控制等。
图4 光伏发电监控
3.3 储能管理
监控储能系统(EMS)、电池管理系统(BMS)和储能变流器(PCS)的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监测电池电流、温度、SOC/SOH,检测系统绝缘状态,并根据电量波动情况电价及上级平台指令,可设置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控制储能系统充放电,实现削峰填谷,降低用电成本的企业。
图5 储能系统监控
3.4 功率预测
系统根据历史负荷数据,结合天气因素、企业生产计划等,预测企业下一周期的电力需求和光伏发电功率曲线,为企业安排能源计划提供数据支持提前声明需求响应。
图6 发电量预测
3.5 能耗分析
收集企业内的电、水、气等能源消耗情况,进行能源消耗分类、分项统计,计算单位面积或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数据及趋势,针对主要能源的能效进行能效诊断。消耗设备,并计算企业碳排放量。 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路线,提供数据支撑。
图7 能耗分析功能
3.6 照明负载控制
智能照明控制功能可根据企业情况实现定时控制、光感控制、场景控制、调光控制等,并结合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实现人来灯亮、人人灭灯离开,并可根据系统的控制策略实现集中控制,为企业节省照明用电。
图8 灯光控制功能
3.7 充电桩负荷管理
监控企业充电桩运行状态,提供充电桩充电管理和状态监控功能,根据企业负荷率变化和需求侧管理平台指令调整充电桩功率,使企业微电网运行安全平稳,响应更高级别平台的动力需求。
图9 充电桩管理
3.8 需求管理
根据企业负荷波动数据,结合上级平台的调度指令企业能耗管理,决定如何参与电网的需求响应。 平台可以通过向储能系统下发控制策略来调整充电和发电时间。 平台在需求响应期间调整可控负载功率,停止对可中断负载供电,并根据企业可控负载数据制定需求响应控制策略,实现一键响应。
图10 需求响应示意图
3.9 电力需求侧管理相关硬件设备
电力需求和负荷管理需要软件配合各种电力监测和控制设备,包括高低压综合保护和监测产品、电能质量监测和管理设备、各种智能电表、物联网电表、照明控制传感器、充电桩、接触式测温、远程控制设备等,安科瑞可以为企业侧用电需求和负荷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
4。结论
电力需求侧管理以全社会用电企业数字化系统为基础。 做好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从企业微电网的智能化管理入手。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平衡电力供需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社会能源管理水平的基本保障,是实现能源清洁消纳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在我国现代能源体系建设过程中,电力需求侧管理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我国能源消费和能源供应方式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双赢。保护。
安克瑞周敬贤
根据入园企业性质和主要导向产业,《指南》将宁波小微园区分为高科技装备制造园区、材料化工园区、纺织服装产业园区、仓储物流园区五类。园区、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产业园。 指南根据五类园区不同建设阶段和能耗特点,提供了针对性极强的能效提升解决方案,包括冷热电联供、雨水处理利用、智慧园区等共19项适应性园区应用。照明系统和电能替代。 每项技术都有应用场景和影响因素分析,从而达到提高园区整体能源效率、减少园区碳排放的目的。
“通过指南形式列出的所有可替代典型工业园区的综合能源应用,我们可以从建设时机、建设条件等角度初步筛选出适合园区的综合能源应用。” 国家电网(宁波)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荣利表示宁波能耗管理系统价格表,从适用性来看,综合能源应用可分为常规应用、可选应用、组合备用应用三种类型。 其中,常规应用从园区能耗相对清晰的角度,将能源与应用直接匹配; 可选项目从园区生产生活场景角度,将采用的应用与园区特点结合起来; 合并后备项目有园区相关能源需求,预计应用能源供给不足,在一定建设条件下,将应用和场景进行整合。
目前,该指引已在宁波10个小微园区试点,并为其中5个小微园区定制了节能减碳、能效提升的具体实施方案。 下一步将在全市小微公园逐步推广。
新闻《指南》如何引导企业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
只需简单三步,即可完成个性化解决方案的发布。 第一步,根据小微园区入驻企业情况,将小微园区与五类园区进行匹配; 第二步是了解小微园区的建设阶段,适应规划、建设和三期完成,结合不同阶段19项节能减碳技术的应用效果优良,中等或较差,从而获得小微园区能效提升路径; 第三步,根据选定的能效提升项目,对项目间的应用场景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最终得到园区能效提升解决方案。 《指引》的出台,为小微企业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和实施路径。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