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流程
时间:2022-02-12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是对建筑(群)内的配电、照明、电梯、空调、供暖、给排水等能源使用状况实施集中监控、管理和分散控制的系统。能耗在线监测与动态分析的系统集成。它由各种计量装置、数据采集器和能耗数据管理软件系统组成。BEMS的最终目标是减少能源消耗和节约成本。

通过建筑能源管理系统进行建筑:

可实现能耗可视化管理,能耗动态监控,多角度分析能耗数据,及时发现异常能耗,根除能耗漏洞,降低能耗损失,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

可为能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关键数据信息了解问题的轻重缓急,分层开展工作;

可为管理指示提供清晰的数据依据,便于目标的确定和任务的分解,帮助企业建立能效评估标准;

可按部门、单位、设备采集能耗数据,形成准确的能耗数据库,便于科学、公正的能效评估,提高全员节能意识,减少“跑、跑、滴水和漏水”;

它可以提供详细可靠的能源数据。通过对比建筑面积和用能设备的能源投入产出比,挖掘各用能子系统的性能指标,持续为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运行调整建议;

也可为建筑节能改造提供客观依据。系统根据能耗数据,为改造指明最佳方向,为用户带来最高的节能效益。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流程

能耗监测术语_企业能耗监测管理系统_能耗监测 电表安装

建筑、工业和交通运输是世界公认的三大能源密集型领域。据统计,世界各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0-30%,工业能耗约占60-70%。%,占交通能源消耗的比重约为7-20%。我国的节能改造工作也是首先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节能一直被视为最热门的领域。我国的建筑除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较高外企业能耗监测管理系统,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大存量:我国现有建筑近500亿平方米,其中9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

2)增量大:我国每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

企业能耗监测管理系统_能耗监测 电表安装_能耗监测术语

3)高增长率:我国建筑能耗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

4)能效低:在同等气候条件下,我国每栋建筑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

以上特点决定了我国建筑节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建筑能耗包括建筑材料生产能耗、建筑施工能耗和建筑使用能耗。其中,以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电梯为主的建筑使用能耗占80-90%。因此,建筑使用环节的节能改造和运行管理是建筑节能的重中之重。

我国的建筑节能自本世纪初以来一直没有标准化。起初,主要是基于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更新和利用。直到“十一五”前夕,我国的建筑能源管理体系才开始初步发展。2007年企业能耗监测管理系统,住建部下发文件,在北京、天津、深圳等试点城市推进建筑能耗监测系统建设。这套建立在用户侧的能耗监测系统成为我国建筑能耗管理系统的雏形。主要功能是实时采集智能电表、水表、燃气表的数据,并传送到后台管理中心。并上传至上级能耗监测中心,旨在为住建部门构建市、省、部三级建筑能耗监管体系。

企业能耗监测管理系统_能耗监测术语_能耗监测 电表安装

图1:建筑能耗三级监管体系

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建设历程

资料来源:国家办公大楼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

由于建筑能耗监管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政府部门的能耗监管服务,因此很难首先调动建筑业主的系统建设积极性。2008年,建筑能源管理体系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工程院蒋毅院士发表了《建筑节能,谈数据》,进一步阐明了建筑能源管理体系的内在管理价值:如何判断一座建筑是否节能?如何动态查看建筑物的实际能耗?如何判断建筑节能改造的效果?仍然有必要提供实际的能源消耗数据。能耗监测系统是建筑能耗的必备管理工具。同时,随着技术节能改造的发展,行业逐渐意识到技术节能改造的空间正在逐渐缩小,基于能耗监管体系的管理节能正在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技术节能的补充。

总的来说,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主要存在两个障碍:

一、项目建设资金来源:能源管理系统建设是典型的系统集成项目,一般包括现场设备层、网络通信层和站控管理层。成本包括电表、通信电缆、机房设备、软件平台等。根据建筑规模和监控粒度,建设成本从几十万到近千万不等。业主难以接受高昂的初始成本。.

长期以来,项目的推进依赖于政策性资金,整个行业经历了比较漫长的“政策行情”。2007年以来,在住建部统一规划和领导下,优先选择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办公楼、商业楼、旅游楼、科教文卫200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通讯建筑、交通建筑)通过该项目。补贴方式推进试点建设。随着项目技术体系的成熟和业主意识的提高,补贴机制逐步退出,走上市场化道路。然而,即使在市场化阶段,

二是业主意识和积极性不高:无论是在建筑领域还是在工业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能源管理系统的建设普遍晚于节能技术的改造。主要原因之一是能源管理系统的节能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而且相对难以量化。最初,大多数业主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监控和诊断工具。从功能上看,确实大部分服务商停留在能源流耗和用能设备状态的监控阶段,难以实现能源系统的优化控制,业主对收益存在疑虑的项目。然而,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

“十三五”之初(2016年)国家机关和大型公共建筑的建筑能源管理系统存量市场基本结束。,能源管理系统已成为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