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中心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新闻详情

今年吉林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9229万吨标准煤以内
时间:2022-12-22   

日前,吉林省政府印发通知,确定2019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2019年,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我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1%,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9229万吨标准煤以内。

为确保目标的完成,进一步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据《吉林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机政发[2017]16号)及2016-2018年目标完成情况,确定2019年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如下:

长春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091.78万吨标准煤以内; 吉林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9%,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295.21万吨标准煤以内。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4%,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802.62万吨标准煤以内; 辽源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8%,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27.91万吨标准煤以内。 通化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9%,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979.78万吨标准煤以内; 白山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1%,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23.84万吨标准煤以内。 松原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2%,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829.56万吨标准煤以内。 白城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6%,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417.47万吨标准煤以内; 延边州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1.9%,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21.11万吨标准煤以内.

省政府将加强对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考核,对未完成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的地区实行区域审批限制吉林商场能耗管理系统价格,暂停高耗能项目的核准、核准和备案。

中国吉林网极客APP记者 王小叶

(原标题:工信部等六部门: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

智通财经APP获悉,6月29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印发《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提到,到2025年,重点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显着提高,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重显着提高,能源-广泛应用节能增效技术装备,逐步完善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文如下:

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

推动工业能效提升,是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工业领域减少碳排放,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历届十九届全会精神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理念,坚持节能优先,把节能减排和将效率提升作为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减碳措施,协调推进能效技术变革和能效管理创新,统筹提升能效监管能力和能效服务水平,统筹提高重点耗能工艺设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综合能效,稳步有序推进工业节能转型从局部单机节能向全过程系统节能转变,积极推进能源效率提升、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和碳中和达到峰值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能效基础。统筹提高重点耗能工艺装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综合能效,稳步有序推进工业节能由局部单机节能向全过程系统节能转变,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到碳中和峰值的目标,为提高能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统筹提高重点耗能工艺装备产品效率和全链条综合能效,稳步有序推进工业节能由局部单机节能向全过程系统节能转变,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绿色化,为实现工业碳达到碳中和峰值的目标,为提高能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工业碳达到碳中和峰值的目标,为提高能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实现工业碳达到碳中和峰值的目标,为提高能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重点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显着提高,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重显着提高,能源——广泛应用节能增效技术装备,逐步完善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物尽其用、效率至上已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普遍观念和普遍要求,节能增效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一次能源”和减少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措施。

2.大力提高重点行业能效

聚焦重点耗能行业和领域,分业施策、分类推进,加快技术推广,强化对标合规,系统提升能效。

(一)推动重点行业节能增效转型升级。深入挖掘钢铁、石化、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节能潜力,有序推进技术改造,促进能源效率水平提高,实现能源稳定增长行业效率。针对机械、造纸、纺织、电子等行业的主要耗能环节和设备,推广一批重点共性节能增效技术装备,加快提高行业能效。鼓励企业加强能源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

(二)推进重点领域能效提升和绿色升级。继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公布名录和典型案例,加强绿色设计、运维、能源计量等方面审查。引导数据中心扩大绿色能源利用比例,推动老旧数据中心实施系统节能改造。支持生产企业加强绿色设计,提高网络设备等信息处理设备的能效。推动低功耗芯片等产品和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推动电源、空调等配套设施绿色转型。到 2025 年,

(三)促进跨行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鼓励发展钢化联产、炼化一体化、煤化工电热一体化和多联产,促进不同产业融合创新,实现协同节能增效。利用钢铁、焦化企业副产煤气生产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推动炼油、煤化工企业构建端对端衔接、供需互通、产业链互联互通的产业链。生产设备。推动工业固废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以高炉矿渣、粉煤灰等超细粉体为主要原料替代水泥外加剂,减少水泥和水泥熟料的消耗。推广工业余热供热利用,促进产城高效融合。

3.持续提高耗能设备和系统的能效

以电机、变压器、锅炉等一般用能设备为重点,持续开展提高能效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的应用,对存量能源进行节能改造——耗设备。

(4)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行动。鼓励电机生产企业开展性能优化、高效铁芯、机壳轻量化等系统性创新设计,优化电机控制算法和控制性能,加快发展高性能电磁线、稀土永磁、高性能-电感低损耗冷轧硅钢片。关键材料创新升级。推进电机节能认证,推进电机高效再制造。推动使用企业开展设备能效等级和运维评估,科学细分负载特性和不同工况,加快电机升级换代。2025年,

(5)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行动。引导变压器关键材料生产、元器件供应、整机制造企业联合开展绿色设计,加强三维卷铁芯等结构设计和加工技术创新。推动高效节能变压器在可再生能源电站、轨道交通、数据中心、海上岸电、电动汽车充电等新兴应用场景中的应用。鼓励电网企业和工业企业对并网运行的变压器进行综合调查,制定能效提升方案并组织实施。2025年,

(六)实施锅炉能效提升行动。推进锅炉系统能效在线监测、在线诊断、协同优化、主辅机匹配控制等技术改造。加快锅炉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效节能锅炉产业化。鼓励生产企业提供高效节能锅炉及减碳环保等配套设施的设计、生产、安装、运行等一体化服务。

(7) 实施提高用能系统能效的行动。开展重点耗能设备系统配套节能改造和运行控制优化。加快应用高效离心风机、低速大扭矩直驱、高速直驱、伺服驱动等技术,提高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电机系统的效率和质量。推动高效节能炉排、配套辅机、热网泵阀、蓄热装置、电能计量系统等高效锅炉配套系统规模化应用。加强能效标识合规审查,

4.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

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的能源管理,统筹推进大中型企业节能增效,系统提升综合能效水平。产业链和供应链。

(八)加强工业能效对标。全面开展对标达标,评选发布重点耗能行业能效“领头羊”名单及其能效指标,通过对标、宣传、推广等方式,引导行业企业赶超能效“领头羊”。和政策激励。以国际先进水平和重点行业能效对标水平为抓手,合理设置更高能效指标,引导龙头创新型骨干企业全面采用先进前沿技术装备,探索打造超级节能型工厂,建立世界领先的能效标杆。到 2025 年,

(九)加强工业企业能效管理。推动重点用能企业制定和实施节能规划,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开展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设置专职能源管理岗位。落实能源消费统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定期开展能源审计、节能诊断和能效对标,鼓励企业自愿出具能源利用状况年度报告。组织能源计量审查,督促企业完善能源计量制度,按要求配备能源计量仪器,定期开展仪器检定和校准。

(十)强化大企业节能增效带动作用。支持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加快节能增效、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技术创新。鼓励以项目合作、产业共建、联盟建设等市场化方式,加强产业链供应链能效管理,引导能效提升。鼓励大型企业率先落实企业绿色采购指引,强化采购能效约束。鼓励签订节能自愿协议,实施供应链能效提升举措,

(十一)增强中小企业能效服务能力。引导中小企业应用节能增效技术和装备,加大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利用力度,对标创建绿色工厂。分行业、分领域推动完善中小企业能效合作服务机制,开展各类中小企业节能服务,宣传推广节能增效改造案例。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主业,深化培育,加强创新,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

(十二)加强工业园区能源管理。引导石化、化工、纺织、陶瓷等产业向园区转移,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共建共享能源等基础设施。因地制宜在工业园区推广集中供热供气、能源供应中心等新业态,充分释放电厂供热能力和工业余热,发展远距离供热工程,有序替代煤电。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企业和园区建设,优化电力资源配置。

五、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

加强能源供需双向互动,统筹利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类型,积极构建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互补的产业能源结构彼此高效。

(十三)加快推进煤炭高效清洁利用。有序推进煤炭减量替代,推动煤炭向清洁燃料、优质原料、优质材料转变。加快煤炭清洁高效燃烧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应用。按照“以气定改”的原则,有序推进工业燃煤天然气替代。引导企业有序开展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工艺。

(十四)加快推进工业用能多元化和绿色化。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和产业园区建设工业绿色微电网,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综合系统开发运行,促进多种能源高效互补利用。鼓励通过电力市场收购绿色电力,大规模、高比例就近利用可再生能源。推动智能光伏创新升级和产业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动光伏发电多元化布局。

(十五)加快推进终端能源电气化和低碳化。推广电炉炼钢、电锅炉、电窑炉、电加热、高温热泵、大功率电加热储能锅炉等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换代,扩大终端用能设备电气化比重。安全有序推进工业生产过程低温热源电气化改造。鼓励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满足电力置换工程用电需求。到2025年,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30%左右。

六、积极推进数字能效升级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提高工业能效的赋能作用,推动构建状态感知、分析实时、决策科学、执行精准的能源管控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绿色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十六)提高数字化节能增效技术水平。推动5G、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增效领域的研发应用,积极构建能效管理数字孪生体系。充分发挥5G应用产业方阵、“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等平台作用,深入挖掘5G赋能产业领域节能增效典型案例和场景,推广推广。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体系建设,通过能流、物流等信息的采集与监测、智能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实现能效约束下的多目标运营决策优化。鼓励企业探索实施以能源管控系统为基础的数字化碳管理,共同推进能源消耗数据和碳排放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管理。

(十七)提高能效管理公共服务能力。结合行业企业提高能效实际需求,增加数字化、绿色化、协调发展的解决方案供给。鼓励各地充分发挥现有能效管理和服务平台作用,为工业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提供能耗数据采集、跟踪、核算等服务。充分发挥现有能效数据认证平台作用,提供数据认证、可信交互、能效标识标识和验证服务,有效提升能效数据应用价值。

(十八)提升“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创新能力。探索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典型应用场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测试认证,逐步完善重点行业数字化能效提升全貌,打造解决方案资源库。推进重点耗能设备和工艺数字化改造,用上云。推进以工业互联网为载体、以能效管理为对象的平台化设计、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集成创新模式。

七、继续夯实节能增效产业基础

着力提高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积极打造绿色增长新引擎,培育制造业绿色竞争新优势。

(十九)加大节能技术选型和推广力度。以应用为导向,遴选发布全国工业和通信行业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推荐目录和典型应用案例,加快推广节能增效新技术、新装备。鼓励地方、行业协会、研究机构、重点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实施技术交流、业务培训、标准宣贯、供需对接等。鼓励地方和行业积极探索节能增效创新技术精准识别和快速推广新机制。

(二十)增加节能装备产品供给。专注高效电机,

高效变压器、余热余压余气利用设备等高效节能装备,建设一批节能装备生产基地,提高节能装备供给能力和质量。大力发展高效光伏、大型风电、智能电网、高效储能等新能源装备。鼓励电商平台搭建节能产品供需对接平台,推广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高效照明产品及系统、绿色建材等。加快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制度,完善绿色产品认证受理机制。

(二十一)加大专业节能服务力度。积极发挥专业节能服务机构作用,为工业企业和园区提供节能咨询、设计、评估、监测、审计、认证等“一站式”综合能源服务,提升服务内容从单一设备和单一工艺环节对整个能源系统的改造。组织开展能源计量服务示范,利用计量手段帮助企业节能减排。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典型服务模式。

(二十二)加大节能新技术储备。加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特种非晶电机、非晶电抗器等电机核心部件研发。开展高牌号取向硅钢片、特高压直流套管、非晶合金、环保绝缘油等变压器材料创新和技术升级。加快研发高效低氮燃烧器、智能配风系统等高效清洁燃烧装备和波纹板换热器、螺纹管换热器等高效换热装备。加快能源电子产业技术进步和融合发展。

八、加快完善节能增效体制机制

健全完善工业节能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加强节能监督管理和诊断服务,夯实工业能效提升基础。

(二十三)继续加强工业节能监管。围绕重点行业、关键设备、新型基础设施等用能领域开展工业节能督查。加强地方节能监管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日常监管常态化水平,推动监管结果纳入企业社会信用体系,提高行业节能监管效率。完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管体系,按要求配备专业监管机构和人员,培养专业的第三方检验检测队伍。加强政府部门培训,

(二十四)深入开展工业节能诊断。针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组织实施专项节能诊断服务,挖掘节能潜力,提出节能改造建议。培育一批面向行业的节能诊断服务市场化组织和专家团队,编制发布节能诊断服务指南和标准,提高主要过程环节和重点耗能系统的诊断水平,提高节能诊断服务水平。节能诊断数据平台。鼓励各地建立节能诊断改造项目数据库,跟踪实施进度宿迁工业能耗管理系统,加强诊断结果应用。

(二十五)完善和完善工业节能标准体系。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和节能增效技术创新需求,推动制修订一批能源消耗限额、产品和设备能效强制性国家标准,以及节能减排标准。在技​​术规范、运行检测、监测管理等领域制定节能标准,扩大节能标准覆盖面。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价、审计、诊断、监测和服务等配套标准。完善标准动态更新机制,不断提高能效准入门槛。

(二十六)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深入挖掘现有项目节能减碳潜力,动态调整提升行业能效标杆水平和标杆水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的不合理用能高水平校准、分类指导的项目。综合考虑产品单耗、能源产出率、产业链定位、绿色低碳水平等因素,探索建立“白名单”制度。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新建、扩建项目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磷铵、黄磷、电石等行业新增产能。材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等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格控制新增炼化产能。综合发挥能源消耗强度、质量、安全、环保等指标约束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炼油新增产能。综合发挥能源消耗强度、质量、安全、环保等指标约束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炼油新增产能。综合发挥能源消耗强度、质量、安全、环保等指标约束作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九、保障措施

(二十七)加强组织实施。工信、发展改革、金融、生态环境、国资、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各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工作方案,有序有效落实任务,共同推进节能减碳工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智库、第三方机构等桥梁作用和中央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提高工业能效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二十八)加强政策引导。实行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做好能源消费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的灵活性,对能源消费强度下降达到激励目标的地区国家发文,在能源消费双控考核中,当期能源消费总量免予考核。统筹利用现有财政资金、政府投资资金等渠道,促进工业能效提升。落实节能、节水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

(二十九)加强金融支持。积极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业务可持续的前提下,为节能减碳效果显着的重点项目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充分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在工业绿色发展项目库中设立节能增效专项,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拓展绿色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三十)加强宣传沟通。利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平台,深入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开展专题交流培训活动,积极营造全社会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共同推进节能增效。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多双边国际合作,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工业能效提升政策、技术、标准等方面的沟通交流。鼓励节能技术装备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节能合作项目,推广中国做法、技术、

本文编辑自“工信部官网”;智通财经主编:王玉琪。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