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是山东能源紫光集团转型发展的龙头企业。十余年来,东华水泥专注于项目实施、规模提升、绿色低碳等,不断大胆探索创新,为绿色建材行业铺平了一条安全、智能、高效的发展道路。7月7日,东华水泥正式更名为东华科技。那么,改名的原因是什么呢?更名后的发展思路是什么?记者走进东华科技一探究竟。
打造中国第一个水泥“工业大脑”,持续升级2.0版本,实现整条水泥生产线的智能化控制;建设全球首个水泥行业氨制氢中试基地,成功替代化石燃料10%-15%;搭建“双碳双控”平台,实施源头减碳、过程碳管控、产品碳汇,规划构建“碳中和”产业链……记者了解到,东华科技坚持科技赋能创新引领,聚焦钙基新材料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碳中和”产业链建设,着力布局天津水泥企业工业能耗管理云平台,多点发力,
新起点,不断创新
21世纪初,淄博矿区煤炭资源整体枯竭。淄博提出以500万吨“白”代替500万吨“黑”的构想,成立于2004年8月。2008年底,经过建设者五年的努力,2个水泥熟料建成日产5000吨生产线、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站、年产9200万千瓦时余热电站。构建集水泥、熟料、发电为一体的建材产业结构和循环经济园区框架。
“建厂之初,虽然聘请了很多水泥行业的专家,但子矿人在水泥行业做个半路出家,也不容易。” 谈到东华水泥的发展,从公司的筹备情况来看,负责熟料线建设的公司副总经理邓强非常感慨。他说,东华水泥投产后,行业比较单一,上下游产业链不匹配、不完善成为困扰企业经营发展的最大问题。
思变难,变则成功。要想“破题”,就必须转变商业思维,创新商业模式。2012年初,东华集团将目光投向了“委托加工”的“轻资产”经营模式。五年后,水泥产量从100万吨跃升至500万吨,熟料水泥产销平衡。2017年,公司引进职业经理人和职业经理人团队,从管理层面向品牌建设迈出了关键一步。2018年,公司中标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跑道项目,总供应量30万吨,位居省内一流品牌,
发展无止境,奋斗不止。2018年,东华水泥与阿里云合作研发全国首个水泥“工业大脑”。经现场应用,能耗指标、排放指标和质量稳定性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一系列创新变革,将传统水泥企业转变为现代绿色建材开发园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话语权越来越强。2022年上半年,东华科技营收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63%和11.35%,成为产能大、综合能耗低的现代标杆企业消费和高科技含量。
新材料势头强劲
进入东华科技,钙基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尤为引人注目——打造钙基新材料、循环经济、碳中和“三大产业链”,实施绿色矿山、钙基新材料材料和碳中和。和谐、循环经济、数字化提升“五大工程”……水泥产销“两旺”,钙基新材料产业为何要聚焦?“围绕能源集团在新材料领域的高起点布局,依托东华的产业基础和优质资源储备,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充分利用能源集团内部协同效应和现有大市场、大项目优势,坚定聚焦水泥产品专业化、高端化、差异化、低碳化发展方向。目前已具备道路水泥、大坝水泥、核电工程水泥等特种水泥的生产能力,可应用于海上风电、新型装配式建筑等领域。
一方面,我们专注于库存优化,另一方面,我们专注于增量改进。据张全介绍,东华科技所辖园区内有大量优质石灰石矿产资源储量。依托资源优势,按照“绿色开采、梯级利用、链条延伸、集群建设”的理念,以石灰石资源梯级利用为核心,布局钙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层层推进高活性氧化钙、氢氧化钙及轻质碳酸钙、纳米碳酸钙、食品医药级碳酸钙等钙基新材料产业发展。
同时,东华科技聚焦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碳中和”产业链,布局废弃物资源协同处理产业,建设CCUS项目,实施原材料优化脱碳、燃料替代减碳、工艺升级减碳,产品生产碳消耗、老坑封闭碳储存、装配式(型)建筑固碳、农业绿色植物吸碳的“双碳工程”,实现了就地捕集、园区生产线二氧化碳的储存、转化和应用,力争建成全省第一。钙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园。
新技术创新赋能
只有依托科技创新赋能,企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公司依托“一站一校四中心八间”的多维度创新平台定位,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开展高端化、生态化、智能化、集约化发力. 产业大,核心技术攻关。先后获得中国标杆智能工厂、中国创新建材百强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山东省“专精新”企业、环渤海地区建材行业技术创新企业。标题。
“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我们对技术创新的坚定追求和坚定信念。” 张全表示,公司决定将“东华水泥”更名为“东华科技”,是基于未来发展体系规划,以全球视野和开放心态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早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公司就提出“创新是生存的唯一途径”,把科技创新放在促进发展的首要位置,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基于这样的理念,东华正在“智能+”和“碳-”的奋斗中阔步前行。建设方面,与阿里云、浪潮、博伊特、雪浪云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同推动“工业大脑”2.0外延链完善,实现智能控制转型生产系统从局部到整体。“目前,‘工业大脑’2.0已经取得突破,带动‘无人工厂’全面开花,日常成本管理、能源管理、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安全管理等。新型智能工厂智能网联、内外循环、产业协同。” 朱波说,
做足“双碳文章”,是东华科技赋能的“亮点”。一方面,与厦门大学合作开发氨制氢项目,通过能源替代实现源头减碳。“经过近两个月的中试研究,取得了用氨代替10%-15%化学燃料制氢的试验成果,这在全球水泥行业尚属首例。” 朱波介绍,氨制氢项目已入围第一批中国建材联合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欧盟氢能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目超越了欧洲目前在该领域的氢能技术水平。此外,公司还为水泥行业搭建了碳资产管理平台,对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全过程控制。目前该平台已投入运行,可实现精细化碳排放管理、碳资产管理、碳排放预测等功能,达到智能控碳减碳的预期效果。
另一方面,在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方面,大力推进“风光储氢”工程。在完成淄博万华311千瓦光伏发电的基础上,园区矿山恢复管理区将部署50兆瓦光伏、8兆瓦风电和24兆瓦储能制氢项目。园区实现“零购电”目标。
“我们将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齐心协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钙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园区,牢牢走在产业转型和跨越式发展的前列。集团公司。” 张全对东华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
(大众日报记者刘磊通讯员范振峰罗少鹏孙佳宁报道)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