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电力工业从建国初期的小型分散供电系统逐步发展到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互联电力系统。电力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当前,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电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是能源产业的中心。新时代,我国电力工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关系到能源革命、国家安全大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安全、绿色、高效是新时代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始终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及时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及时调整优化电力生产关系,有力促进电力生产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人民需求的变化对我国发展全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影响。新时代,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历史性地转变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所必需的电力需求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电力生产落后的矛盾”。 ” 以“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美好生活的多元化用电需求与电力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推动电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向和主线。安全、绿色、高效是新时代电力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要内涵,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实现电力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认识三者的定位,不能以浪费为主。
1.确保安全是高质量电力发展的重中之重。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我国能源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2019年,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70%和45%左右,已成为整体国家安全的真正威胁之一。在开发侧继续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力度,在消费侧不断提高电气化水平,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确保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同时,近年来,伊朗、委内瑞拉等国出现了攻击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极端案例,也为我国电力安全敲响了警钟。
我国的电力需求总量巨大。虽然近年来增速有所放缓,但每年的绝对净增幅却非常可观。电力行业保障供应任务依然艰巨,不能放松。同时,随着跨省电力资源配置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新能源电力装机占比不断提高,我国电力安全稳定运行面临新问题、新挑战。系统不断涌现。系统运营创新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绿色可持续是电力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
“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能源可再生、环保化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氧化碳的主要排放者之一。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和人民群众对绿色能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的战略目标。能源需要转化为电能才能大规模、广泛地使用。我国电力绿色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3.效率和活力是电力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
目前,我国供电和电网规模为世界第一,部分电力设备主要技术参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必须看到,我国各种能源品种的产供联产、梯级利用、多能互补的综合效益尚未充分实现,单位GDP能耗是其2倍以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情况。电力系统源、网、荷急需高效整合,电力设备利用率约为主要发达国家的80%。此外,电力行业仍需进一步与信息化、智能化产业深度融合。在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用电需求的新商业模式、新服务模式、新消费模式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
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四大关系
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出发,从我国能源战略安全总体要求出发,从我国电力发展实际出发。处理以下主要关系。
1.在保障电力安全的前提下,将更加注重提高电力系统的整体效率。
党的十九大前,电力行业与主要矛盾密切相关,重点解决供电的“是与否”和电力发展的“快与慢”。在电力行业的规划、设计和运行中,以及在供电、电网、配电等各个领域,主要任务是“保供”,留有可观的“安全余量”。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电力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新时代,电力行业需要依靠市场化手段和技术创新,着力加强需求侧管理降低尖峰负荷,着力优化主电网结构和调度运行减少系统后备,着力提升加强源网协同,提高传输通道利用率。 ,着力加强源、网、荷联动,压缩设备边际,在保障电力安全的前提下,显着提升电力运行整体效率。
2.在坚持电力绿色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客观认识和理顺化石能源的基础作用。
近年来,新能源已成为电力绿色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在现行电力市场体制下,电力公司售电仍占收入的绝大部分,客观上造成了新能源与化石能源之间的直接市场竞争,相互对立,出现“零和博弈”现象。 “时不时。毫无疑问,以新能源为代表的非化石能源是电力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是,我国电力运行实践和当前经济技术条件表明,仅靠非化石能源并不能保证我国电力需求和当前和未来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化石能源在此期间,资源仍需适度开发。 ,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有序退出。新时代,要客观认识不同时期电力系统中各种电源的地位和作用,适时优化调整相关市场机制。当前,要着力理顺化石能源在保障电力安全、辅助电力系统调控中的基础性作用,夯实绿色电力发展基础。
3.在专业分工下,统筹推进源、网、荷高效深度融合。
2000年以来,电力行业先后实施“厂网分离、主辅分离”改革。专业人士在专业的竞争环境中做专业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电力生产。但是,专业分工的产业格局客观上造成了总体规划和优化的相对不足,供电与电网、电力生产和消费不协调、不优化的问题时有发生。新时代,为提高电力整体运行效率和绿色发展水平,电源、电网、负荷的高效融合成为电力转型改革的主要趋势。在分工专业化的产业结构下,如何加强统筹优化,促进源、网、荷高效深度融合,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命题。
4.在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及时采取必要的政府宏观调控措施。
自2015年中发9号文发布以来,电力行业启动了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然而,“市场无所不能”、“与成熟的西方市场的区别是假市场”等错误思想已经开始在当前的行业中出现。新时代电力市场化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辩证认识和正确处理电力市场化改革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导,充分激发电力行业发展活力,在实施国家重点战略、建设重大示范工程等方面及时采取必要的政府宏观调控措施,以及跨省跨地区的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一条充分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符合我国实际的电力市场化改革之路。
“十四五”电力高质量发展的三点建议
“十四五”是新时代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起步期。要认真厘清“坚持什么、巩固什么”和“提高什么、发展什么”两个命题。
1.坚持和巩固安全底线思维,完善和发展高效率的源、网、荷一体化综合电力保障体系。
在负荷侧,主要依靠市场手段调动需求侧响应资源,降低高峰负荷,在降低电力装机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电和电网设备的利用效率。同时,依托多能互补技术、机制创新等手段,在经济可行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交通、生活供暖、港口岸电等领域的电能替代,不断加大能源供应力度。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在供电方面,客观了解当前化石能源的“压舱石”在供电保障中的作用。关键是要妥善部署东部地区必要的安全配套电站,依托蒙化铁路等煤炭运输通道,在中部地区交叉口建设一批配套电站,建设一批煤炭综合电力保障基地,西部地区风、风、储一体化。同时水电能耗管理,探索建立容量市场,完善和促进辅助服务市场,引导化石能源发挥基础性作用,将更多电力市场向非化石能源转移。
在电网方面,中东部地区电力需求增长仍有空间,地方供电建设约束趋紧,分布式电源、储能等“十四五”期间不能充分保障地方供应,要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重点提升现有输电通道容量,协调优化存量和新增潮流,推进潮流整体优化,整体提高非化石能源在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比重。同时,综合运用市场和政府宏观调控措施,确保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顺利实施和可靠运行。
2.坚持和巩固绿色发展方向,完善和发展以系统消耗为核心的新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渗透率,必须从根本上推进电力系统创新,而系统消耗是系统创新的“牛鼻子”。
在宏观布局上,着力建立以消纳能力为核心约束的各地区新能源发展规模宏观调控机制,促进新能源规划建设与系统消纳能力协调。
在开发交付方面,重点建设一批“煤电风光储一体化”“水电风光储一体化”“水电风光储一体化”模式的综合电力保障基地。风光储一体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推进送端地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在就地利用方面,重点是“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依托技术和机制一体化创新,形成多条就地利用和开发新能源的新路径。服务地方产业、具有地方特色的能源。
就电站本身而言,重点以系统消纳等系统需求为核心,依托功率预测、优化调度、储能集成等手段,推动新一代电站的设计与建设。 “系统友好”的新能源电站,全面提升新能源电站系统功能,提升新能源电站在未来电力市场的竞争力。
3.坚持和巩固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完善和发展带动产业升级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新模式。
“十四五”时期是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推进的时期。以往的工业革命都与能源的获取、转换、控制和利用密切相关。机制与制高点。
在技术创新方面,储能是能源综合服务、源网荷高效深度融合、新一代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建议以储能技术为突破口,带动能源电力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洁净煤发电系统。下一步,建议重点推广碳捕集与封存等低碳技术,推动煤电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为适应新能源开发、综合能源基地建设、集散和远距离输电的需要,建议重点推广应用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推动进一步提升我国输电技术水平。
电力技术的创新离不开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议以问题为导向,着力调整优化有效控制高峰负荷的政策机制、理顺化石能源基础作用的政策机制、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机制等一系列瓶颈问题。促进新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确保跨省区电力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可靠运行的政策机制、促进储能等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机制。
(作者均在电力规划设计院工作)
上一篇:HZES3000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下一篇:泰豪:打造城市级能源管理平台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