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加强营商服务
亲商服务是“园区体验”的重要内涵,也是苏州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早在1995年,园区就在国内率先对入驻企业开展窗口式集中服务;1999年,创建全省第一家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审批事项实物集中;2002年开创国内“授权审批”。首次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以独立代理模式运行审批功能。近年来,园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李强关于“
一、实施“大部门制”,强化集中高效服务。按照“简政、统一高效”的原则,推进重大部门体制改革,重大经济发展、重大规划建设、重大文化管理、重大行政执法、重大市场监管等部门已成立。“团队管执法、部门管市场、平台管信用、网络管服务”的“五个一”治理结构,最大限度解决职能交叉、多管齐下、多管齐下的问题,形成简化版地方 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以开展相对集中的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为契机,重新设计审批流程,将114个审批事项分批移交行政审批局,移交近30个部门、90多名审批人员、16个审批批量的项目。印章缩减为3个部门,30余名审批人员,1个审批印章,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积极推行网上办理、集中审批、联合审评、区域评审、代理制、免会审等审批模式,使可以免会或一次会审的项目100%获批。实施“2333”改革(即创业2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33个工作日),目前工业建设备案项目从立项到取得建设许可的审批承诺时限压缩至33个工作日,审批项目减少至29个工作日,达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前列。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三年来,园区每年新增市场主体约1.5万家。项目立项至施工许可审批承诺时限压缩至33个工作日,获批项目缩短至29个工作日,居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前列。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三年来,园区每年新增市场主体约1.5万家。项目立项至施工许可审批承诺时限压缩至33个工作日,获批项目缩短至29个工作日,居世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前列。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市场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三年来,园区每年新增市场主体约1.5万家。
二、打造“城市大脑”,强化智能协同服务。探索“互联网+政务服务”新模式,打破碎片化和信息壁垒现状,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手段,建立“三库”“三通”(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政务、居民、企业“城市大脑”),推动线上线下馆与实体馆融合,跨区域、跨部门合作,以及跨级政务服务。目前,依托“城市大脑”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可以在园区内一般项目审批前作出行政决定,无需现场检查;智慧社区信息系统提供社区服务在线服务入口63个,居民生活服务指南20个。每月处理自然人事项超过1.90,000件,平均结业时间由3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同时,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通过两大平台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努力消除监管盲区等部门信息,覆盖5200多家企业;“社会信用信息平台”包含企业90个维度的数据,
三、做好“店二”,强化专业精准服务。坚持供给侧创新和需求侧牵引,企业“下单”与政府“上菜”有机结合,成立招商促商工作领导小组,“流动性”更强对新兴产业项目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在各产业载体中建立了专业的服务团队,提供“专精于技术产业”的针对性服务,打造专业化、精细化、分工明确的招商亲商服务体系。劳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重点。在全国率先设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展“ 为解决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上学后顾之忧,成立了国内第一所海归子女学校。今年制定实施人才落户工程,一揽子解决人才落户问题,努力营造一流的企业营商环境和人才发展环境。
创新社会治理
苏州工业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始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社会治理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新局面。社会稳定、服务优质、社会治理充满活力。为开发区社会治理创新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创新平台加强社会协作。积极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搭建社会治理新平台,在各邻里中心设立标准化“公共联络处”,全天候免费向社会开放,一站式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居民。鼓励和引导多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在园区设立“创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成立“园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构建全国首个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化评价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治理。良性模式。最近几年,坚持每月安排休息日,开展“社情民意联络日”活动。党工委领导、园区管委会领导、各局负责人深入社区,听取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严格信息化落实。通报、限期答复、跟踪评价工作机制累计开展2319届,接待居民和企业代表12117余人次,征求意见建议13079项苏州企业综合能耗管理系统服务商,全部得到答复到或实施。园区管委会和各局负责人深入社区,听取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严格信息化落实。通报、限期答复、跟踪评价工作机制累计开展2319届,接待居民和企业代表12117余人次,征求意见建议13079项,全部得到答复到或实施。园区管委会和各局负责人深入社区,听取居民、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严格信息化落实。通报、限期答复、跟踪评价工作机制累计开展2319届,接待居民和企业代表12117余人次,征求意见建议13079项,全部得到答复到或实施。
二、区域共建,实现融合发展。开发建设之初,园区按照“共谋、共建、资源共享”的理念,将中新区和乡镇(街道)纳入园区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前瞻性规划每条街道的生产生活。以生态系统,按照发展顺序,高标准、全衔接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天然气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同时,根据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拆村建民”改革
三、统筹资源,着力富民造福。开发建设以来,园区坚持产业发展与民生同步推进,集聚政策资源,推动优质高效公共服务全覆盖,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教育方面,坚持学校与社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率先将中小学纳入区级直接管理,全面落实教师交流等制度,实现战略从学习到教学到学习到优秀教学的飞跃。. 在医疗方面,构建以三级综合医院为龙头、二级综合医院为骨干、社区医疗服务为基础、专科门诊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形成15分钟居民健康卫生服务圈。文化方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目前,园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50.35万平方米,万人拥有的公共文化设施面积6451平方米。人均文化设施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在社会保障方面,率先将所有被征地农民就业年龄人口纳入社会保险制度,推动社会保险制度区域一体化,实现“应保尽保”。党的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富民群众,更加注重精准帮扶,着力加强对园区居民再就业和新老员工就业的支持。做好“就业与创业”相结合,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在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落伍”。现在,
四、生态优先建设宜居新城。园区自开发建设以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建设了大量城市绿化景观,抽出城市核心区域,打造多条生态“绿色走廊”,建成方洲、白塘等十余个大型生态公园。先进污水处理、供热供气等源头厂设施建设,形成了“污水厂-污泥干化厂-火力发电厂-集中供热制冷中心”四位一体的循环基础设施生态链。严格执行环保准入,对投资项目实行节能评估和淘汰落后产能制度,对不符合产业规划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牢固树立,大力推进“生态优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0.254吨标准煤,人均绿化面积29. 1平方米,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单位GDP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全区整体通过认证,成为首批“全国生态工业示范区”公园”在该国。
公司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凤凰中大道926号中洋大厦写字楼21楼
电子邮件:
sales@ctrlworks.cn